3月以來我國工業經濟運行明顯好轉

在3月30日舉行的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表示,多數地方反映,3月份工業經濟運行情況明顯好於前兩個月,一些行業產能利用率穩步回升。疫情對我國工業經濟的影響是階段性的,總體可控的,不會改變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

截至3月28日,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平均開工率和復崗率分別達到98.6%和89.9%。中小企業復工率已達到76%,3月份以來日均升幅在1個百分點左右,開工步伐明顯加快。

以大帶小推動復工復產

當前,疫情對我國工業經濟的負面影響持續顯現,產業鏈循環嚴重受阻,企業生產經營受到較大沖擊。前兩個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13.5%,實現利潤同比下降38.3%,企業虧損面達到36.4%。在41個大類工業行業中有30個行業工業增加值降幅達到兩位數,中小企業、勞動密集型行業受衝擊影響較大。

辛國斌表示,工信部正按照“以大帶小、上下聯動、內外互動”的思路,全力推動製造業產業鏈協同復工復產。

重點行業如防疫物資、生活必需品、公用事業、春耕備耕、外資外貿、高技術產業等,加速提高復工復產整體效益和水平。其中,鋼鐵、電子行業復崗率均超過90%,紡織、汽車、機械、輕工等行業復崗率在70-90%之間。截至3月18日,農機行業主要企業復工復產基本達到100%,為全國春季農業生產不誤農時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智能手錶、智能手環等消費升級類產品以及半導體分立器件等高技術產品產量增速保持逆勢增長。截至3月26日,我國5G手機產品類型76款,累計出貨量超過2600萬部,其中2020年出貨量1300餘萬部。

龍頭企業對產業鏈協同至關重要。據介紹,工信部在前期推動51家大型龍頭企業和7300餘家核心配套企業復工復產基礎上,又分兩批梳理了41家龍頭企業、379家核心配套企業作為直接日調度的重點企業,目前已基本復工復產。92家龍頭企業共帶動了上下游40餘萬家中小企業復工復產。

中小企業獲得了更多政策支持。據統計,3000億支持重點疫情防控企業的專項再貸款已累計向5000多家企業發放了2000餘億元,企業實際承擔利率只有1.27%左右。5000億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額度已累計發放2000多億元,貸款利率低於4.55%。今年1-2月,全國清理政府部門和大型國有企業拖欠民營企業、中小企業賬款181億元。

目前,我國主要工業大省所在的東部地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開工率、復工率分別達到99.6%和91%,高於中部和西部地區1.8個和2個百分點。湖北作為全國汽車、製藥、電子、船舶、化肥等產業重要生產基地,目前規上工業企業平均開工率也超過95%,人員平均復崗率約為70%,工業生產秩序還將進一步恢復。

“總體看,全國工業基本面初步實現了穩定。”辛國斌說。

加固做強重點產業鏈

3月以來,我國疫情逐步得到遏制,但海外疫情卻意外呈現大流行態勢。我國經濟已深度融入全球經濟,這勢必對我國產業鏈、供應鏈以及外貿出口造成較大的衝擊影響。

“我們將通過汽車、電子等重點產業鏈的固鏈強鏈,提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辛國斌說。

汽車產業是國民經濟重要支柱產業,上下游產業鏈長、涉及面廣,受疫情影響較大。據介紹,工信部著力抓好全產業鏈協同復工“一個面”, 打通重要物資和人員返崗運送“兩條線”, 聚焦企業生產保障、產品審查、資金需求“三個點”。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自2月19日至今,汽車行業企業整體開工率已由60%左右提升到97%,員工復崗率由50%左右提高到82%,總體達產率已與去年同期水平相當。

每輛汽車有上萬個零部件,供應鏈企業上千家,一家企業供應中斷就可能導致整車企業全線停產。為此,工信部成立工作專班,對接聯繫15家重點整車企業,建立健全包含交通運輸部、人民銀行等部門以及26個地方工信部門的綜合協調機制。自2月19日起,15家重點企業提出需要協調解決的供應鏈企業復工復產問題,涉及26個省市、1300多家企業。經過協調,截至目前,上述所有供應鏈企業已全部實現復工復產。此外,目前已有廣東、山東、吉林、海南和深圳、杭州、寧波、南昌等地出臺了促進汽車消費的具體政策。

據統計,目前,電子信息行業平均復崗率已達95%。中芯國際、京東方、華星光電等企業復崗率超過90%;華為已全面復工,復產率穩定在90%;富士康27個主要廠區已復工81萬人,整體復工率93.7%,近百家核心配套企業都已復工復產,帶動上下游1萬餘家中小企業復工復產,穩定了全球供應鏈。長江存儲、長鑫、華星光電、維信諾等重大項目進展順利。

電子信息產業具有產業鏈較長的特點,高度依賴供應鏈體系,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需要協同復工復產。據工信部產業政策與法規司司長許科敏介紹,工信部不僅為企業提供精準服務,推進跨區域、全產業鏈復工復產,還協調解決防疫物資需求。同時,推動企業利用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手段保障復工復產。

工信部中小企業局局長梁志峰介紹說,截至3月29日,我國中小企業復工率已達到76.8%。除了政策支持、優化服務、暢通產業鏈之外,工信部又聯合民政部印發了《關於推動開展志願服務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指導意見》,以發揮社會各方力量助力中小企業復工復產。

積極趕工支撐全球疫情防控

疫情發生以來,我國呼吸機主要生產企業第一時間都恢復了生產。截至3月29日,主要呼吸機企業累計向全國供應呼吸機2.7萬多臺,其中有創呼吸機3000多臺。

近期,疫情在全球快速蔓延,國外對醫療裝備的需求急劇增長,尤其是對有創呼吸機的需求量特別大。目前,我國有創呼吸機生產企業共有21家,其中8家企業的主要產品取得了歐盟強制性CE認證,約佔全球產能五分之一。目前已簽訂單量約2萬臺,同時,每天還有大量的國際意向訂單在洽談。

據不完全統計,3月19日以來短短十天,在保障國內需求的同時,我國已緊急向國外提供有創呼吸機1700多臺,達到了今年以來提供國內總量的一半。“可以說,中國企業為全球疫情防控一直在加班加點。但一臺呼吸機有上千個零部件,主要的零部件供應商不僅有國內的,也有一些在國外包括歐洲。在疫情影響下想大規模增產並非易事,滿足所有需求也是不現實的。”辛國斌說。

為此,3月29日工信部召開了重點醫療裝備產業鏈協同擴產視頻會,以推動我國有創呼吸機等重點醫療裝備生產能力進一步提升,為疫情防控國際合作做出更大貢獻。

同時,我國還是全球最大的化學原料藥生產國,維生素、抗生素、解熱鎮痛類等原料藥國際市場佔有率在60%以上。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範圍快速蔓延,對藥品生產供應造成較大影響。受2月份國內企業開工不足和3月份國際運輸困難影響,今年以來我國原料藥出口量較去年有所下降,多數品種下降10%-20%,部分品種下降幅度更大,也有少數品種出口量同比上升。據企業反映,空運航班和海運航線大幅減少,運輸成本有所提高,出口運輸困難是當前影響原料藥國際供應的瓶頸。

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高度重視全球醫藥產業供應鏈安全,積極推動企業儘快復工復產。目前看,企業生產經營已經恢復正常,復工復產率和主要產品達產率均在80%以上,部分品種產量超過去年同期水平。尤其是對“抗疫”用藥千方百計擴大產能,保障重點藥品供應。比如,重慶康樂製藥生產的羥氯喹,5天內出口原料藥4.9噸,還可根據國際市場需求繼續供應。

辛國斌表示,工信部將組織實施重點產品監測和生產調度,協調解決原料藥企業遇到的出口運輸困難等問題,並加強與世衛組織、外商協會、跨國藥企的對接,組織企業有針對性的開展供應服務,保障國內國際市場供應,為全世界抗擊疫情做出應有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