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化爐之歌


火化爐之歌

雖說“萬物有靈,皆可入詩”,寫作的人還是有諸多忌諱,比如劉禹錫寫詩,就堅決不用“糕”字,因為五經中沒有這個字。嚴羽還在《滄浪詩話》規定:“學詩先除五俗,一曰俗體,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韻。”更讓許多文人墨客左顧右盼,只怕一不小心成了俗人。

百無禁忌的現代人,比較生猛,連《廁所之歌》《便便之歌》也唱得出來,但沒有人歌唱火化爐,百度“火化爐之歌”,找不到。

生老病死,是誰也躲不過的自然規律,除了小部分入土為安者,大部分人的最後歸宿都是火化爐。但沒到那一天,人們都有意無意迴避著火化爐,只怕沾上晦氣。

這個春天,因為新冠病毒發作,全世界的火化爐都特別忙。

面對不期而至的災難,人們或鬱悶,或焦慮,或悲天憫人,或大義凜然,寫下了許多詩文許多歌,還是沒有人關注火化爐。

去年春天,素不相識的嶽平先生在北大醫院猝死。嶽平是個博學的讀書人,精通數國外語,立志要編出世界上最牛的《英漢大詞典》,事業未竟而去;嶽平有過兩段婚姻,兩個兒子,卻沒人為他送終,我和好友劉娜無意間成了為他料理後事的人。整整20天,從醫院到殯儀館,我見識了一個人從世上消失的全過程,第一次捧起一個人的骨灰盒。從那時開始,我就開始對殯儀館的火化爐心懷敬畏。今年春天,火化爐的煙囪更像一個指向天空的問號,指引我不斷思考,想來想去,我發現了火化爐為人忽視的八大美德。


火化爐之歌

一、博愛。“博愛”一詞,最早見於《說苑•君道篇》:“人君之道,清淨無為,務在博愛。”意為廣泛地關愛全天下的人,是中華文化的根基,孫中山先生最愛書寫博愛二字送人,並畢生在為博愛能深入人心而奮鬥。真正能體現博愛精神的是火化爐,不論貧窮還是富貴,火化爐一律給予最熱烈的愛。

二、勇敢。國難當前,總有赴湯蹈火的人,視死如歸的人,古有譚嗣同們“我自橫刀向天笑”,今有李文亮們邊吹哨子邊戰鬥。對於為國捐軀的猛士,無論他們受過怎樣的誣陷和訓誡,火化爐全不在意,不怕任何人說三道四或投訴,大大方方把英雄的名字大寫在藍天上。

三、自由。人在世上走,諸多不自由,許多你看不上眼的人和事,你不能不看,許多莫名其妙的規矩,你不能不遵守。即使是蔑視一切的江湖好漢,也會發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慨嘆。只有火化爐能讓每一個人擺脫束縛,化為一縷自由自在的青煙,你想飄到哪就能飄到哪。


火化爐之歌

四、民主。人生不如意者,十常八九。無論你怎樣有本事,總有一些你吃不到的肉,總有一些你實現不了的夢想。比如諸葛亮,躹躬盡瘁一輩子,也未能北定中原;比如岳飛,徒有一顆精忠報國心,終不能直搗黃龍,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所有壯志未酬百思不得其解的人,都可以經火化爐直達天堂,去問上帝為什麼。

五、仁慈。《儒林外史》中有個嚴監生,彌留之際說不出話來,伸出兩根手指顫抖,三天不落氣。眾人不解,只有小妾趙氏知道他的心意,老頭子的意思是,油燈不可點兩根燈芯。挑去一根燈芯,嚴監生頓時釋然而逝。所有像嚴監生一樣的摳門鬼,當他從火化爐的煙囪出來,都會明白,自己斤斤計較的一切,全都是過眼煙雲。

六、公正。世上還有一些不堪之人,罪該萬死,死有餘辜,比如以莫須有罪名陷構岳飛的秦檜,秦檜的老婆秦王氏。所有死不足惜的人,火化爐都會把他們燒得灰飛煙滅、臭名遠揚。據說,惡人的骨頭特別輕,燒完後剩不下多少骨灰。這個很可能是謠言,但人們寧願相信,這是真的。


火化爐之歌

七、廉潔。《殯葬管理條例》第十七條規定:“禁止製造、銷售封建迷信的喪葬用品。禁止在實行火葬的地區出售棺材等土葬用品。”但為了讓死者被燒得有尊嚴,仍然有不少殯儀館出售棺材,價格從幾百塊到幾萬塊不等,有些死者家屬還按老規矩往棺材裡塞陪葬品,不管棺材多貴重,陪葬品多值錢,火化爐都會把它們和死者一併燒得乾乾淨淨,絕不會像貪官一樣,連死人的錢也貪。

八、厚道。火化爐知道許多人的秘密,無論你包裹得怎樣嚴實,妝畫得怎樣花哨,你所有的把柄,全在它的掌握之中。當有一天我死去,送進火化爐,它一定知道我中過多少暗箭,我的骨頭有幾斤幾兩,但它不會透露給任何人,更不會告密領賞,只是默默地把我燒成灰,讓一切的一切消失在空氣中,湮沒在街談巷議的唾沫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