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化炉之歌


火化炉之歌

虽说“万物有灵,皆可入诗”,写作的人还是有诸多忌讳,比如刘禹锡写诗,就坚决不用“糕”字,因为五经中没有这个字。严羽还在《沧浪诗话》规定:“学诗先除五俗,一曰俗体,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韵。”更让许多文人墨客左顾右盼,只怕一不小心成了俗人。

百无禁忌的现代人,比较生猛,连《厕所之歌》《便便之歌》也唱得出来,但没有人歌唱火化炉,百度“火化炉之歌”,找不到。

生老病死,是谁也躲不过的自然规律,除了小部分入土为安者,大部分人的最后归宿都是火化炉。但没到那一天,人们都有意无意回避着火化炉,只怕沾上晦气。

这个春天,因为新冠病毒发作,全世界的火化炉都特别忙。

面对不期而至的灾难,人们或郁闷,或焦虑,或悲天悯人,或大义凛然,写下了许多诗文许多歌,还是没有人关注火化炉。

去年春天,素不相识的岳平先生在北大医院猝死。岳平是个博学的读书人,精通数国外语,立志要编出世界上最牛的《英汉大词典》,事业未竟而去;岳平有过两段婚姻,两个儿子,却没人为他送终,我和好友刘娜无意间成了为他料理后事的人。整整20天,从医院到殡仪馆,我见识了一个人从世上消失的全过程,第一次捧起一个人的骨灰盒。从那时开始,我就开始对殡仪馆的火化炉心怀敬畏。今年春天,火化炉的烟囱更像一个指向天空的问号,指引我不断思考,想来想去,我发现了火化炉为人忽视的八大美德。


火化炉之歌

一、博爱。“博爱”一词,最早见于《说苑•君道篇》:“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意为广泛地关爱全天下的人,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孙中山先生最爱书写博爱二字送人,并毕生在为博爱能深入人心而奋斗。真正能体现博爱精神的是火化炉,不论贫穷还是富贵,火化炉一律给予最热烈的爱。

二、勇敢。国难当前,总有赴汤蹈火的人,视死如归的人,古有谭嗣同们“我自横刀向天笑”,今有李文亮们边吹哨子边战斗。对于为国捐躯的猛士,无论他们受过怎样的诬陷和训诫,火化炉全不在意,不怕任何人说三道四或投诉,大大方方把英雄的名字大写在蓝天上。

三、自由。人在世上走,诸多不自由,许多你看不上眼的人和事,你不能不看,许多莫名其妙的规矩,你不能不遵守。即使是蔑视一切的江湖好汉,也会发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慨叹。只有火化炉能让每一个人摆脱束缚,化为一缕自由自在的青烟,你想飘到哪就能飘到哪。


火化炉之歌

四、民主。人生不如意者,十常八九。无论你怎样有本事,总有一些你吃不到的肉,总有一些你实现不了的梦想。比如诸葛亮,躹躬尽瘁一辈子,也未能北定中原;比如岳飞,徒有一颗精忠报国心,终不能直捣黄龙,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所有壮志未酬百思不得其解的人,都可以经火化炉直达天堂,去问上帝为什么。

五、仁慈。《儒林外史》中有个严监生,弥留之际说不出话来,伸出两根手指颤抖,三天不落气。众人不解,只有小妾赵氏知道他的心意,老头子的意思是,油灯不可点两根灯芯。挑去一根灯芯,严监生顿时释然而逝。所有像严监生一样的抠门鬼,当他从火化炉的烟囱出来,都会明白,自己斤斤计较的一切,全都是过眼烟云。

六、公正。世上还有一些不堪之人,罪该万死,死有余辜,比如以莫须有罪名陷构岳飞的秦桧,秦桧的老婆秦王氏。所有死不足惜的人,火化炉都会把他们烧得灰飞烟灭、臭名远扬。据说,恶人的骨头特别轻,烧完后剩不下多少骨灰。这个很可能是谣言,但人们宁愿相信,这是真的。


火化炉之歌

七、廉洁。《殡葬管理条例》第十七条规定:“禁止制造、销售封建迷信的丧葬用品。禁止在实行火葬的地区出售棺材等土葬用品。”但为了让死者被烧得有尊严,仍然有不少殡仪馆出售棺材,价格从几百块到几万块不等,有些死者家属还按老规矩往棺材里塞陪葬品,不管棺材多贵重,陪葬品多值钱,火化炉都会把它们和死者一并烧得干干净净,绝不会像贪官一样,连死人的钱也贪。

八、厚道。火化炉知道许多人的秘密,无论你包裹得怎样严实,妆画得怎样花哨,你所有的把柄,全在它的掌握之中。当有一天我死去,送进火化炉,它一定知道我中过多少暗箭,我的骨头有几斤几两,但它不会透露给任何人,更不会告密领赏,只是默默地把我烧成灰,让一切的一切消失在空气中,湮没在街谈巷议的唾沫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