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籃球的情與緣

步入而立之年的人,經常會思考一些奇怪的問題。比如太空的長度,生命的意義等。對於很多熱愛籃球的小夥伴來講,這項陪伴我們成長的運動在生命中烙下過不可或缺的印記,回憶自己與籃球的情與緣是一件並不奇怪且非常有趣的事。

學生時代的瘋狂

作為80後一代,筆者開始接觸籃球運動並不算早。大概剛上初中的時候,業餘時間會看到班級裡很多同學在並不是很寬闊的球場空間(與足球相比)為一個球奔跑爭搶,目標是將球放入圓圈的框框內。我們那個年代,在祖國相對偏僻的村鎮裡,籃球場並不都是很正規的,藍框沒有籃網、籃架高度不標準,甚至籃板略有傾斜成為常態。並不像如今這個年代,球場設置已相對規範,喜歡籃球的孩子可以從小接受培訓。儘管條件和現在不可同日而語,卻從未磨滅過年輕人對籃球的執著與熱愛。


我與籃球的情與緣

初中接觸到並慢慢喜歡上這項運動後,逐漸開啟了生命中的籃球情緣。經常會和小夥伴到球場揮汗如雨,因為之前沒有接觸過籃球,起初時候會被接觸籃球較早的夥伴嘲笑自己為"野蠻籃球"。時不時就會犯二次運球,持球走步等違規動作,就是在這樣的歷練下,我逐漸理解籃球的規則並不斷進步,籃球水平在慢慢提升。初中正值叛逆期,年輕氣盛,總有一種自己比所有人都厲害的"優越感"。籃球本身就是競技性很強的運動,因此與小夥伴爭執不可避免,為一個球而爭論不休甚至成為常態。長大以後回首起那段時光,成為一段值得懷念的回憶寶藏。


我與籃球的情與緣

上了高中後,自然不會丟棄對籃球的熱愛。結識一群新的夥伴,繼續著打球的快樂生活。畢竟高中面臨高考的巨大壓力,高二以後籃球成為豐富課餘生活為數不多的活動。每週一節的體育課成為熱愛籃球的同學翹首期盼的活動,尤其是上了高二以後,體育課時間一般自由支配,老師會集合帶領熱身後,讓學生自由選擇喜愛的運動玩耍。乒乓球、羽毛球、足球,而在我們那個班級裡,籃球是受眾最多,最風靡的運動。高中以後,逐漸接觸到NBA,這個籃球世界最頂尖的國度。我們那個年代正值姚明加盟不久,國人情懷使得"姚麥"組合成為大部分人追捧的對象。班級絕大多數球迷都是火箭隊的粉絲,麥迪也成為最受追捧的外籍球星。火箭隊正是從那時候起在中國打下深厚的粉絲根基,哪怕莫雷事件之後,不少人從內心也難以割捨這段感情。


我與籃球的情與緣

高中時光的籃球活動時充滿快樂的,小夥伴們格外珍惜每一次打球的機會,除了體育課外,甚至課間20分鐘休息時,都會有人抱著球去球場玩耍。那個時候的夥伴喜歡給別人貼標籤,比如某同學出手點低,投籃姿勢怪異,會被稱呼為"馬里昂"。某位同學習慣使用幹拔投籃但命中率堪憂,會被戲稱為"偽麥迪"。有的同學手臂長,擅長爭搶籃板球,會成為"加內特"。那時候,幾乎每位同學都夢想自己能像麥迪一樣擁有一手無敵精準的"幹拔跳投",因此大家無視這項技術的難度要求,爭相模仿,然而命中率著實堪憂。這些有趣的軼事都為枯燥而充滿壓力的高中生活增添不少靚麗的色彩。


我與籃球的情與緣

到了大學時代,會接觸到更多的熱愛籃球的夥伴們,也有更多時間組織各學院各班級間的籃球比賽。籃球成為相識相知的紐帶,與小夥伴在班級對抗賽中揮灑汗水,爭奪榮譽成為大學時光的享受。籃球鍛鍊我們體魄,更多成為大家友誼的紐帶。四年的大學時光,有斬獲榮譽時的喜悅,有遺憾敗北時的痛哭,有廢寢忘食的熱愛,也有傷病侵襲的苦惱,籃球在這個時間段帶給我們太多太多。還記得畢業前那段時光,班級內部組織一場籃球告別賽,在離別前夕的一個下午,大家團聚在熟悉的球場上來一場酣暢淋漓的內部大戰。小夥伴們還像往常一樣,有說有笑,互相調侃著。伴著夕陽的餘暉,大家望著隊友的背影,油然而生一種酸楚的感覺。我們將要和彼此互相告別,各奔東西、踏上的征程,從此一別不知何時再見,但不變的通過籃球凝結的友誼,不變的是對籃球的熱愛。那場比賽後,大家都默默不作聲,不像以前的比賽那樣,賽後瘋狂的討論,某某個球打的對,某某人今天狀態不好。我想小夥伴們心裡都明白,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說多了徒增離別的愁緒,不如就用這樣一場球賽與大學四年的籃球生涯做個告別。


我與籃球的情與緣

大學畢業後,步入工作,繁重的生活壓力使得我們更多時候只能苟且於眼前的生活。大家開始組建自己的家庭,慢慢有了各自的孩子,打打籃球有時候甚至成了"奢侈"的夢想。小夥伴們天各四方,即使在一個城市,想約場球都很難平衡時間。看著自己肚皮上增添的"游泳圈",很多時候也只是空談"時光荏苒",然後瘋狂回憶曾經快樂的籃球生活。

NBA帶來的快樂與感動

初中結識籃球后,逐漸瞭解到NBA,才發現有這樣一個充滿競爭力,球員擁有飛天遁地般本領,極具觀賞性的聯賽。那時也正值網絡初起,網吧開始遍佈全國各地。我會偶爾跑到網吧,不是去玩遊戲,更不是去學習查資料,而是搜索NBA的相關視頻。那時候看的最多的就是邁克爾·喬丹的集錦,時常驚歎喬丹的神乎其神。因為看的是集錦,當時曾幼稚的認為,喬丹甚至不會投丟籃,每球必進,在籃球場為所欲為。


我與籃球的情與緣

後來上了高中,姚明也進入NBA,終於有一位中國球員能在頂尖聯盟競爭。自然會毫不猶豫的支持,麥迪作為姚明的隊友,且正值巔峰期,理所應當成為支持的對象。 那時候中央電視臺每週六日都會直播NBA比賽,而火箭隊是直播最多的對象。仍然記得週六很早就跑到學校附近的某粥鋪吃早餐,然後從早上吃到中午,只為能從那個只有21寸的電視上看比賽。而火箭隊卻經常讓球迷失望,尤其是季後賽時候,屢次敗北德隆和布澤爾領銜的爵士、還有天王率領的小牛,如今仍對火箭輸掉季後賽時的那種悲痛感記憶猶新,但每次都告訴自己,下賽季一定會贏。當然那時候桀驁不馴的艾弗森和永不言敗的科比也擁有大量粉絲,NBA在中國的市場越闊越大。


我與籃球的情與緣

再後來,上了大學,姚明已接近退役,麥迪也已老去,火箭隊已經不是曾經的火箭隊。早期熟悉的球星,科比仍堅挺的矗立在巔峰。03一代的詹姆斯開始接管聯盟,這位神擋殺神、佛擋誅佛,身體極其變態的"怪物"收穫大量的粉絲,他充滿暴力美學的扣籃令人驚歎。記得熱火三巨頭第一次奪冠那年,愛好籃球的夥伴們圍繞在一臺筆記本前激情四射的搖旗吶喊,與好友一起談論NBA的話題成為大學時光里美好的回憶。


我與籃球的情與緣

接著畢業以後,沒有了時間打籃球,甚至連看NBA比賽也成為奢望。但源於對籃球和NBA發自內心的喜愛,還是會抽時間關注。此時NBA比賽的打法風格也發生很大變化,以水花兄弟為首引領的小風打法風靡聯盟並締造一段傳奇,越來越重視三分投射使得"魔球"理論盛行。更多攻擊性的控衛俘獲了海量粉絲,庫裡,哈登等成為深受喜愛的球星。


我與籃球的情與緣

從喬丹集錦到姚麥時代,從03稱雄到小球盛行,NBA聯盟的比賽風格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帶給我們的激情和感動卻從未改變。國內越來越好的籃球環境,也伴隨著越來越多喜愛NBA的粉絲,儘管今年因為疫情原因,NBA和整個體壇遭遇寒冬,但都是暫時的,一切終究會迴歸正常。

頭條的創作之路

工作和成立家庭以後,儘管打球的時間少了,看NBA比賽的時間也少了,但內心深處對於籃球的熱愛卻從未改變過。去年11月左右,萌生寫點關於籃球的作品與粉絲們分享的想法。頭條對於深度創作者有較大的扶持力度,因此開啟自己頭條創作之旅。


我與籃球的情與緣

積累了20多年對於籃球和NBA的喜愛,在筆尖之下似乎找到了歸宿。我很認真的對待自己的每一次創作,想要向籃球迷傳達我對這項運動的理解,與大家分享籃球帶給我們的快樂。積極的信號是頭條對於我的用心創作給予了鼓勵與支持,自去年11月份至今,參與創作12篇圖文作品,其中10篇榮獲青雲計劃獎勵。與此同時,被新作者扶持計劃選中為受邀簽約作者。這些都給了我很大的動力,使我受寵若驚。


我與籃球的情與緣

但對於我而言,創作的目的是與大家分享籃球的觀點,讓籃球迷能感受到這項運動的樂趣,並傳遞積極正能量的體育精神。這一想法和初衷從未改變,渴望更多的人能夠來閱讀我的文章,從中哪怕獲取一點點的價值,是快樂、是激情、是認可,哪怕只是極短暫的一絲觸動,都讓我收穫很大的滿足感。

當一個創作者的作品無人問津時,創作將變得沒有意義,我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有價值的創作者,保持初心,用心呈現出優質的作品給廣大球迷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