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把脈開“藥方”海島漁村美麗蛻變

精準把脈開“藥方”海島漁村美麗蛻變

■農村電商驛站除了銷售各種日用品之外,還出售當地的海產品特產。

精准把脉开“药方”海岛渔村美丽蜕变

■周友德的媽媽蔡英密把扶貧幹部和記者送出門,不斷地說感謝。

精准把脉开“药方”海岛渔村美丽蜕变

■在寸土寸金的旺地,龍地村委會樓下被改造成商鋪出租,用來增加村集體收入。

精准把脉开“药方”海岛渔村美丽蜕变

■龍地村不少村民以出海捕魚為生,存在一定的風險,扶貧工作隊建立扶貧濟困基金意義重大。

汕頭市政協辦公室、市供銷合作總社從旅遊服務業入手,全力幫扶南澳島龍地村

汕頭南澳是廣東唯一一個海島縣,作為南海中的一個綠洲,這裡是人們旅遊度假的勝地。經過蜿蜒如長龍般的南澳大橋,踏上後宅鎮龍地村,新快報記者暗自在想:“這麼美麗的海島怎麼會有貧困村、貧困戶?”然而經過一番仔細的走訪瞭解,才發現其中的癥結所在——可開發利用土地少、島上相對封閉、漁民靠海吃飯風險大……

據瞭解,經過汕頭市政協辦公室、市供銷合作總社近五年來因地制宜、因戶施策的精準幫扶,這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已全部達到八有標準,貧困戶和村集體收入翻了幾倍,而且幫扶單位還為以後鞏固幫扶成果擬好了“法寶”。

■採寫:新快報記者 曾貴真

幫扶前貧困戶年平均收入不足3000元

龍地村位於南澳縣後宅鎮中心區域,全村有2297人,其中有建檔立卡貧困戶43戶113人。這裡的可耕地不到100畝,而且是分散的“插花地”,難以開展規模種植。出於營造旅遊優質環境的需要,在鎮區開展養殖業也有限制。

汕頭市政協辦公室駐南澳縣後宅鎮龍地村第一書記李煥告訴新快報記者,南澳大橋通車(2015年)之前,村裡交通很不方便,出入只能依靠輪渡,島上生活資源有限,旅遊業開發受限,村民生活水平不高。村裡大部分是漁民,既要看天吃飯,風險也大,一旦遭遇海難,一家的主要勞力就沒了。由於相對閉塞,很多村民缺乏勞動技能,很難獲得比較可觀的收入。“一開始駐村幫扶時,貧困戶的年平均收入還不到3000元!”李煥說。

對於這樣特殊的貧困村,擺在幫扶單位汕頭市政協辦公室、市供銷合作總社面前的難題是,必須走出一條有自己特色的精準幫扶之路。

藥方1 因地制宜 出租商鋪年收入超40萬元

“開對了‘藥方子’,才能拔掉‘窮根子’”。幫扶單位開出的第一個“藥方”是因地制宜。南澳縣具有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南澳大橋建好後,更方便地打通了與外界的聯繫。李煥說,南澳縣正在創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和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為此,幫扶單位緊緊圍繞旅遊服務業來做好扶貧攻堅。

龍地村是一個類似城中村的地方,村委會位於後宅鎮的中心地帶,是一個兩層臨街建築,人們進島後前往縣城都要經過這裡。有了這個優勢,幫扶單位和村兩委以長遠的眼光進行規劃,將商鋪租賃產業做大做優。投入約102萬元,將原有閒置危房盤活改造,建成兩層面積約600平方米的臨街鋪面,去年打包出租,年收益約25萬元;同時,將原村委會樓下商鋪進行整治提升,實現連片經營。光這些商鋪的租金,村集體每年就能收入40萬元以上。而為了讓出資源,扶貧工作隊和村兩委搬到了狹小的二樓辦公。“我們村資源不多,哪怕有一點點的資源,有一筆可用的資金,都要用到刀刃上。”李煥說。

藥方2 消費扶貧

採購村民海產品線下銷售

村委會一樓的商鋪整治提升後,租金提高到每個月每平方米100元以上。在樓下的商鋪中,一家農村電商驛站格外引人注目。

這個農村電商驛站的經營主體是汕頭市供銷總社下屬的資產管理公司。作為幫扶責任單位,汕頭市供銷合作總社發揮自身的資源優勢,去年出了一個消費扶貧工作方案。駐村工作隊對龍地村進行了摸查,發現村民加工廠能夠生產紫菜、鮮宅魷、魚乾等海產品。去年底,市供銷社首批採購了二十多個種類的海產品,在供銷社的生鮮超市進行線下銷售。“為了幫村民儘快打開銷路,提高他們的積極性,供銷社都是補貼運輸、店面和冷鏈等成本,村裡也不收取經營提成。”駐村工作隊員趙飛龍說。

根據協議,每年電商驛站要給村集體交付場地租金和經營分紅。這些資金部分分給了貧困戶。新快報記者看到,這裡除了銷售各種日用品,也出售豐富的海產品,遊客既可以當場購買,也可以通過網絡下單郵寄,非常方便。除了購物,幫扶單位還計劃將它打造成集島內民宿、水上定製活動、遊客旅遊導引等一站式驛站服務網點,進一步拓寬收入渠道。

藥方3 因戶施策

推動技能培訓 貧困戶轉做微商

對於貧困戶,幫扶單位的“藥方”主要則是因戶施策。所謂“一人就業、全家脫貧”,幫扶單位推出了實打實的就業幫扶措施。

2016年以來,幫扶單位從推動技能培訓入手進行幫扶,對貧困戶的就業培訓達到了100多人次,主要涉及養殖業、服務業,包括龍鬚菜、紫菜等養殖,海產品深加工、潮菜師傅等等。有了一技之長,貧困戶不但能靠穩定的工資生活,也可以創業。

貧困戶周俊有身有殘疾,身體也不好,不能幹重勞力活。扶貧工作隊推薦他的老婆謝淑惠到村裡的龍達海產品加工廠工作,她通過刻苦學習,學會了海產品深加工技術。後來,謝淑惠提出在家裡自己加工,夫妻經營轉做微商。扶貧工作隊給她買了冰箱,還通過朋友圈等途徑幫她推銷產品。在她家,新快報記者看到,她賣的海產品不少,有各種打好包裝的魷魚、海蝦、乾貝等,謝淑惠告訴記者,產品在傳統節日等銷售旺季還供不應求。周俊有告訴記者,這一塊一年的純利潤就有一萬多元。而他的女兒周曉純也努力考上了鎮裡的公益性崗位,有了穩定的收入。

貧困戶周友德和母親、老婆,原本生活在30多平方米的小房子裡,家裡僅有一個小房間,母親只能在狹窄的客廳鋪張床睡。以前,他在漁船上幫人打工,收入很不穩定,危險性也大。後來,扶貧工作隊推薦他到附近小區當保安,每個月有兩千多元的穩定收入,還能照顧家裡。幫扶單位還利用扶貧資金,幫他家在二樓加建了一個房間供老人居住,解決了困擾多年的居住難題。新快報記者和扶貧幹部離開他家時,周友德的媽媽蔡英密緊緊握住扶貧幹部和記者的手久久不放,不斷地說感謝,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李煥說,目前,龍地村很多有勞動能力和一技之長的貧困戶到汕頭、潮州、廣州等地打工,收入不成問題。留在村裡的,主要從事旅遊服務業,開小餐飲店、水果攤、摩托維修店等,扶貧工作隊都提供了相應的幫扶。到去年底,龍地村的貧困戶人均收入達到了1.2萬元,村集體收入則超過了40萬元。

藥方4 鞏固成果

建立濟困基金 實現動態保障

考慮到出海捕魚可能發生的意外風險,也考慮到島上無勞動力的貧困戶受季節性物價因素影響生活,扶貧工作隊從長遠入手,致力鞏固脫貧成果,與村兩委決定在龍地村留下一個動態保障機制。2022年後,每年從村裡收到的租金裡拿出30%,建立村級扶貧濟困基金。在低保、五保實現最低保障的基礎上,進一步鞏固脫貧成果,留下不謝幕的幫扶機制,讓大家更有獲得感、幸福感。

今年,受疫情影響,南澳島的旅遊業受到了暫時性的衝擊。不過新快報記者採訪期間發現,隨著疫情影響的逐步減弱,加上南澳大橋暫停收費,來島上旅遊的人數也多了起來。“這裡空氣好,風景優美,附近周圍潮州、揭陽甚至福建的人都不斷有人過來旅遊,特別是週末,遊客恢復了近一半。”龍地漁村黨總支書記沈俊木對記者說。李煥也表示,相信疫情過去後,隨著幫扶措施的陸續發力,龍地村的明天一定會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