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瑞典"這個名稱,在瑞典語中為"斯維爾葉"(Sverige),在英語中為"斯維登"(Sweden)。漢譯時採用音譯原則,以英語發音為基礎翻譯為"瑞典"。據有人考證,瑞典的名稱來源於瑞典中部梅拉倫湖地區一個同名古代部落的名字,在古斯堪的納維亞語中,"斯維爾葉"的含義是"親屬"。
國土和人民
瑞典南北最大長度為1574公里,東西最大寬度近500公里,長度是寬度的3倍多。全國領土面積為449964平方公里(其中410934平方公里為陸地,39030平方公里為水域,佔8.67%),在歐洲居俄羅斯、烏克蘭、法國和西班牙之後,為第五大國。
瑞典是世界上民族成分比較單一的國家之一,主體民族佔90%,唯一的少數民族薩米人(拉普人)不到1萬人。另外,還有芬蘭族人,少量挪威人、丹麥人、德意志人和猶太人。 主體民族瑞典人為北歐民族之一,屬歐羅巴人種北歐類型,身材高大,皮膚白皙,金髮碧眼。大概在公元前9-11世紀,瑞典形成了一個單獨的名族由斯維爾人和高特人(又稱約特人)等古代日耳曼部落結合而成。
瑞典的史前史公元前1.1萬年之前,現在的整個瑞典尚為厚厚的冰川所覆蓋。在瑞典南部發現的第一個居民點,出現在公元前1萬年前後。公元前8000~前6000年間,在今天瑞典中南部地區各處已經居住著較多的居民,他們以漁獵為生,使用簡單的石器。今天發現的這一時期的居民點和墓穴越來越多,距今最近的大約在公元前1800年。此後,石器逐步改進,儘管瑞典等北歐地區的居民的生活用具主要還是石器,但逐漸進入了青銅時代(公元前1800~前500年)。
如今出土的這一時期文物中,最典型的是青銅製作的兵器和宗教儀式用具。從這些文物(如手工製品)來看,青銅器時代的北歐特別是瑞典和丹麥已經形成很高程度的文化。公元前500年以後,青銅手工製品逐漸減少,鐵器越來越普遍。在鐵器時代的初期(公元前500~400年)、大遷入時期(400~550)和溫代爾時期(550~800),農業成為經濟和社會的基礎。
溫代爾時期公元550~800年,被稱為"溫代爾時期",因在今烏普蘭地區的溫代爾教堂附近發現許多豪華船型古墓而得名。考古學家在哥得蘭島還發現了這一時期的很多石壁畫。溫代爾人有將頭盔、劍、盾和各種華麗手工製品用於戰士陪葬的習俗。這些製品既有本地製造的,也有外國製造的,表明當時一些富有和掌權的頭領已經與外部進行貿易。這一時期還形成了一些貿易中心,如梅拉倫湖的赫爾戈。
歷史學家將公元800年(溫代爾時期結束)至1521年)這一段時期,稱為瑞典歷史上的中古時代。
瑞典的中古時期
海盜時期和基督教的傳入公元800~1050年這段時期裡,斯堪的納維亞各民族歷史的特點是大力擴張,表現為海盜掠奪、向外拓殖甚至建立海盜帝國。這一擴張最早的確鑿證據,是丹麥和挪威海盜對英格蘭海岸邊霍利島上的林德斯芬修道院的掠奪。在9世紀中葉,這些被稱為"維京人"的海盜群體,還溯今天法國、德國各條河流而上,深入內地,最遠到達西班牙、葡萄牙,並穿過直布羅陀海峽進入地中海。10世紀,在英格蘭和諾曼底等地落戶並徵收土地稅。
到11世紀初海盜掠奪達到高峰時,建立了卡努特大帝的北海帝國。除了丹麥和挪威外,他還統治了英格蘭大部分地區。 瑞典海盜,主要來自烏普蘭(Uppland)、梅拉倫湖盆地和哥得蘭島。這些地區的考古發現顯示,他們主要向東擴張,一是出去掠奪,二是到波羅的海沿岸並深入到現今俄羅斯內陸河畔從事貿易。從大約公元800年開始,梅拉倫湖比約克島上的比爾卡(Birka)成了波羅的海的貿易中心之一。海盜在向東擴張時,在所到之處設立商站,並曾建立過一批壽命短暫的公國。
他們向東最遠曾達到黑海和裡海一帶,與拜占庭帝國和阿拉伯自治領建立了貿易聯繫。然而,在公元1050年前後或此後不久,這種海盜擴張和貿易突然停止了。歷史學家對公元800~1050年這一時期北歐海盜和貿易活動活躍以及這種情況的突然終止有不同的解釋。使西歐到近東、中東的貿易通道得以恢復,從而也使斯堪的納維亞的繁榮和擴張失去了基礎。
同一時期,基督教也第一次隨著傳教士安斯加的到來而進入瑞典。然而,直到11世紀,瑞典才變成一個基督教國家。即便如此,此前在瑞典流行的原始多神宗教和祖先崇拜仍然延續到12世紀,直到1164年瑞典才有自己的第一位基督教大主教。基督教的傳入和勝利,是一次重大的文化變化,有助於有組織的國家取代原來的部落制度。
瑞典的王國更迭
瑞典王國的形成歷時較長。此前,各個省份是獨立的。到公元1000年前後,它們才形成一個整體。最早成為全瑞典國王的是奧洛夫·斯科特康農,但他是否在全國行使有效統治,仍缺乏史實佐證。可以肯定的是,在他之後。瑞典的分裂直到1130年左右,在大斯維克爾統治下,才真正的統一。12世紀中葉以後,另一個統治集團埃裡克家族興起。此後,斯維克爾家族與埃裡克家族之間爭奪權力的鬥爭十分激烈。從1160年到1250年,是這兩個家族輪流當政的歷史。 大片新土地被開墾為農地,農作物產量也比以前提高。以前的村落的組織程度逐步提高,加上森林地區畜牧業的發展,使得穀物、肉類和黃油等產品的剩餘增加,新的富裕者出現,確立了世俗貴族階層的地位。
貴族用自身的軍事義務,以換取各種稅收的減免。教會被納入國際性的組織,形成了各個教區,每個教區建有教堂,宗教法規被普遍接受。教會擁有土地和財產,可以徵收什一稅,因此一批精神貴族產生了。剩餘產品的增多,導致貿易的發展。貿易的發展又促使一批城鎮出現 。特別是,與呂貝克為首的漢薩同盟內部一些城市之間的貿易,使瑞典出現了一個新的社會群體——自治市的自由民。這些階層的出現,使社會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
在斯維克爾家族和埃裡克家族輪流當政期間,每個省都有自己的議會、執法吏和法律。直到13世紀下半葉,國王才有較大的影響,到處建造城堡和設立地方機構,以顯示中央政府的權威。全國被劃分為若干采邑,推行適用於全國的法律和條例。一種參政會性質的機構逐步形成,它由分別主管法律、軍隊和行政的王座庭庭長、掌節大臣和首輔大臣組成。
他的小外甥於1250年被選舉為國王,但實權操在其父親和監護人比格爾·瓦爾德馬爾手裡。在打敗其對手之後,他奪取了王位,開始了所謂的富爾昆加王朝。與以前兩大家族鬥爭不同,在富爾昆加時期(1250~1364),爭權奪利的鬥爭主要在新王朝內部進行。最初,在丹麥和一些心懷不滿的貴族支持下,瓦爾德馬爾的兩個兄弟馬格努斯和埃裡克起來反對他。
1275年,瓦爾德馬爾在霍瓦之戰中被打敗。外號"拉都勞斯"的馬格努斯被選舉為國王。 馬格努斯(1275~1290年在位)於1280年頒佈"阿爾斯諾法令",確立了貴族階層的社會地位和封建式的社會組織。同時,作為對教會擁護他當權的讓步,確認了教會的特權。隨後,一個由上層貴族和教會代表組成的參政會宣告成立,為國王出謀劃策。
參政會公佈了一份《權利書》。根據這份文件,王國之下的所有貴族,不管是世俗人員還是神職人員,都必須宣誓絕對效忠選舉出來的國王;國王則承諾未經參政會的同意,不增加新的稅收;不任命外國人為參政會成員和城堡監守;依法治理,未經按法律程序審查和審判,不得監禁任何人,不管是富人還是窮人。這些條文,在1350年埃裡克松頒佈全國有效的法典時被納入其中。與此同時,原來各省使用的法律也被全國統一的法典取代。
14世紀初,農業是瑞典經濟生活的基礎。由於引進三圃制和農具的改進,農業生產有了較大發展。與此同時,西北歐的經濟和文化交往也迅速發展。與以呂貝克為首的漢薩同盟內的一些德國城市之間貿易十分活躍。在直到16世紀中期的兩百年間。與漢薩同盟之間蓬勃發展的商業活動。形成於1320~1330年間、經考證屬實的《埃裡克編年史》,敘述了富爾昆加王朝的歷史,提到了當時宮廷詩歌和歐洲大陸騎士觀念傳入瑞典的情況。而通過其有關聖母馬利亞跪地降生基督的宗教"
靈視"的說法,著名瑞典修女聖布麗吉特在整個歐洲也產生了很大影響。他還從其母親那裡繼承了哈蘭省。1332年,通過購買,他又將斯科訥省和布萊金厄省納入其統治範圍。但他與貴族之間仍然衝突不斷。為了顯示其權力,他任命其兒子為共同攝政和王位繼承人。卡爾馬聯盟
14世紀後期王權與貴族衝突頻仍,與中世紀後期的農業危機有關。1349~1350年蔓延到瑞典的黑死病,讓瑞典經濟大跌,人口大減,農田荒蕪。直到15世紀中葉,經濟才有所恢復。但是農業卻發生了變化,穀物產量減少了,養牛業有了較快發展,導致牛肉和黃油的出口量增加。
1397年,統治者在卡爾馬舉行會議,會上三國正式結成卡爾馬聯盟,選舉丹麥國王馬格麗塔的侄子波美拉尼亞的埃裡克為三國共同的國王,而實權操在馬格麗塔本人手裡。形式上,馬格麗塔不干預聯盟各國內部的法律和貴族的特權,所有重要職位均有本族人擔任,但到馬格麗塔1412年去世時,王權已經大為增強。經濟上,貴族的地產被削減;政治上,馬格麗塔任命其親信佔據了所有要津。這激化了王權與貴族之間的衝突。這種衝突在馬格麗塔死後波美拉尼亞的埃裡克掌權時期演變為公開的反叛。
在馬格麗塔掌權時期,沒有限制瑞典的經濟,而波美拉尼亞的埃裡克則企圖擺脫對呂貝克和漢薩同盟的經濟政治依賴。這種做法激起了一場戰爭,雖然戰爭增加了瑞典的稅收,影響了鐵的出口 ,這又反過來加劇了對波美拉尼亞的埃裡克的反抗。來自富裕採礦家族的英格爾布雷克特松領導的反叛,得到貴族和參政會的支持,取得了最初的成功,他被選舉為"總首領"。不久,他遭到暗殺。但是,在貴族首領卡爾·克努特松·邦德的領導下,瑞典人繼續進行反抗。
這場鬥爭同時也伴隨著上層貴族們之間爭權奪利的鬥爭,最後聯盟國王埃裡克的侄子、巴伐利亞的克里斯托弗被選舉為國王。克里斯托弗被迫對貴族的要求做出讓步,但卡爾馬聯盟在形式上仍得到維持。
結語
1435年,經過貴族和平民的鬥爭,瑞典成立了第一個議會。1471年,大斯滕·斯圖爾奪得布倫克堡之戰的勝利後,成了瑞典的攝政。他一直當政到1503年去世為止。在隨後為奪權而進行的自相殘殺的過程中,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二世進行了干涉。1517年和1518年,他兩次進攻斯德哥爾摩不克,但最終取得了奧申登湖冰上之戰的勝利。在這次戰鬥中,其主要對手小斯圖爾受了致命的重傷。不久,克里斯蒂安二世攻下斯德哥爾摩。宣佈所有反對他的人為異端,並將反對者當中的80名領袖人物斬首於鬧市,史稱"斯德哥爾摩大屠殺"。
閱讀更多 青雲果子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