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瑞典"这个名称,在瑞典语中为"斯维尔叶"(Sverige),在英语中为"斯维登"(Sweden)。汉译时采用音译原则,以英语发音为基础翻译为"瑞典"。据有人考证,瑞典的名称来源于瑞典中部梅拉伦湖地区一个同名古代部落的名字,在古斯堪的纳维亚语中,"斯维尔叶"的含义是"亲属"。
国土和人民
瑞典南北最大长度为1574公里,东西最大宽度近500公里,长度是宽度的3倍多。全国领土面积为449964平方公里(其中410934平方公里为陆地,39030平方公里为水域,占8.67%),在欧洲居俄罗斯、乌克兰、法国和西班牙之后,为第五大国。
瑞典是世界上民族成分比较单一的国家之一,主体民族占90%,唯一的少数民族萨米人(拉普人)不到1万人。另外,还有芬兰族人,少量挪威人、丹麦人、德意志人和犹太人。 主体民族瑞典人为北欧民族之一,属欧罗巴人种北欧类型,身材高大,皮肤白皙,金发碧眼。大概在公元前9-11世纪,瑞典形成了一个单独的名族由斯维尔人和高特人(又称约特人)等古代日耳曼部落结合而成。
瑞典的史前史公元前1.1万年之前,现在的整个瑞典尚为厚厚的冰川所覆盖。在瑞典南部发现的第一个居民点,出现在公元前1万年前后。公元前8000~前6000年间,在今天瑞典中南部地区各处已经居住着较多的居民,他们以渔猎为生,使用简单的石器。今天发现的这一时期的居民点和墓穴越来越多,距今最近的大约在公元前1800年。此后,石器逐步改进,尽管瑞典等北欧地区的居民的生活用具主要还是石器,但逐渐进入了青铜时代(公元前1800~前500年)。
如今出土的这一时期文物中,最典型的是青铜制作的兵器和宗教仪式用具。从这些文物(如手工制品)来看,青铜器时代的北欧特别是瑞典和丹麦已经形成很高程度的文化。公元前500年以后,青铜手工制品逐渐减少,铁器越来越普遍。在铁器时代的初期(公元前500~400年)、大迁入时期(400~550)和温代尔时期(550~800),农业成为经济和社会的基础。
温代尔时期公元550~800年,被称为"温代尔时期",因在今乌普兰地区的温代尔教堂附近发现许多豪华船型古墓而得名。考古学家在哥得兰岛还发现了这一时期的很多石壁画。温代尔人有将头盔、剑、盾和各种华丽手工制品用于战士陪葬的习俗。这些制品既有本地制造的,也有外国制造的,表明当时一些富有和掌权的头领已经与外部进行贸易。这一时期还形成了一些贸易中心,如梅拉伦湖的赫尔戈。
历史学家将公元800年(温代尔时期结束)至1521年)这一段时期,称为瑞典历史上的中古时代。
瑞典的中古时期
海盗时期和基督教的传入公元800~1050年这段时期里,斯堪的纳维亚各民族历史的特点是大力扩张,表现为海盗掠夺、向外拓殖甚至建立海盗帝国。这一扩张最早的确凿证据,是丹麦和挪威海盗对英格兰海岸边霍利岛上的林德斯芬修道院的掠夺。在9世纪中叶,这些被称为"维京人"的海盗群体,还溯今天法国、德国各条河流而上,深入内地,最远到达西班牙、葡萄牙,并穿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地中海。10世纪,在英格兰和诺曼底等地落户并征收土地税。
到11世纪初海盗掠夺达到高峰时,建立了卡努特大帝的北海帝国。除了丹麦和挪威外,他还统治了英格兰大部分地区。 瑞典海盗,主要来自乌普兰(Uppland)、梅拉伦湖盆地和哥得兰岛。这些地区的考古发现显示,他们主要向东扩张,一是出去掠夺,二是到波罗的海沿岸并深入到现今俄罗斯内陆河畔从事贸易。从大约公元800年开始,梅拉伦湖比约克岛上的比尔卡(Birka)成了波罗的海的贸易中心之一。海盗在向东扩张时,在所到之处设立商站,并曾建立过一批寿命短暂的公国。
他们向东最远曾达到黑海和里海一带,与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自治领建立了贸易联系。然而,在公元1050年前后或此后不久,这种海盗扩张和贸易突然停止了。历史学家对公元800~1050年这一时期北欧海盗和贸易活动活跃以及这种情况的突然终止有不同的解释。使西欧到近东、中东的贸易通道得以恢复,从而也使斯堪的纳维亚的繁荣和扩张失去了基础。
同一时期,基督教也第一次随着传教士安斯加的到来而进入瑞典。然而,直到11世纪,瑞典才变成一个基督教国家。即便如此,此前在瑞典流行的原始多神宗教和祖先崇拜仍然延续到12世纪,直到1164年瑞典才有自己的第一位基督教大主教。基督教的传入和胜利,是一次重大的文化变化,有助于有组织的国家取代原来的部落制度。
瑞典的王国更迭
瑞典王国的形成历时较长。此前,各个省份是独立的。到公元1000年前后,它们才形成一个整体。最早成为全瑞典国王的是奥洛夫·斯科特康农,但他是否在全国行使有效统治,仍缺乏史实佐证。可以肯定的是,在他之后。瑞典的分裂直到1130年左右,在大斯维克尔统治下,才真正的统一。12世纪中叶以后,另一个统治集团埃里克家族兴起。此后,斯维克尔家族与埃里克家族之间争夺权力的斗争十分激烈。从1160年到1250年,是这两个家族轮流当政的历史。 大片新土地被开垦为农地,农作物产量也比以前提高。以前的村落的组织程度逐步提高,加上森林地区畜牧业的发展,使得谷物、肉类和黄油等产品的剩余增加,新的富裕者出现,确立了世俗贵族阶层的地位。
贵族用自身的军事义务,以换取各种税收的减免。教会被纳入国际性的组织,形成了各个教区,每个教区建有教堂,宗教法规被普遍接受。教会拥有土地和财产,可以征收什一税,因此一批精神贵族产生了。剩余产品的增多,导致贸易的发展。贸易的发展又促使一批城镇出现 。特别是,与吕贝克为首的汉萨同盟内部一些城市之间的贸易,使瑞典出现了一个新的社会群体——自治市的自由民。这些阶层的出现,使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斯维克尔家族和埃里克家族轮流当政期间,每个省都有自己的议会、执法吏和法律。直到13世纪下半叶,国王才有较大的影响,到处建造城堡和设立地方机构,以显示中央政府的权威。全国被划分为若干采邑,推行适用于全国的法律和条例。一种参政会性质的机构逐步形成,它由分别主管法律、军队和行政的王座庭庭长、掌节大臣和首辅大臣组成。
他的小外甥于1250年被选举为国王,但实权操在其父亲和监护人比格尔·瓦尔德马尔手里。在打败其对手之后,他夺取了王位,开始了所谓的富尔昆加王朝。与以前两大家族斗争不同,在富尔昆加时期(1250~1364),争权夺利的斗争主要在新王朝内部进行。最初,在丹麦和一些心怀不满的贵族支持下,瓦尔德马尔的两个兄弟马格努斯和埃里克起来反对他。
1275年,瓦尔德马尔在霍瓦之战中被打败。外号"拉都劳斯"的马格努斯被选举为国王。 马格努斯(1275~1290年在位)于1280年颁布"阿尔斯诺法令",确立了贵族阶层的社会地位和封建式的社会组织。同时,作为对教会拥护他当权的让步,确认了教会的特权。随后,一个由上层贵族和教会代表组成的参政会宣告成立,为国王出谋划策。
参政会公布了一份《权利书》。根据这份文件,王国之下的所有贵族,不管是世俗人员还是神职人员,都必须宣誓绝对效忠选举出来的国王;国王则承诺未经参政会的同意,不增加新的税收;不任命外国人为参政会成员和城堡监守;依法治理,未经按法律程序审查和审判,不得监禁任何人,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这些条文,在1350年埃里克松颁布全国有效的法典时被纳入其中。与此同时,原来各省使用的法律也被全国统一的法典取代。
14世纪初,农业是瑞典经济生活的基础。由于引进三圃制和农具的改进,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与此同时,西北欧的经济和文化交往也迅速发展。与以吕贝克为首的汉萨同盟内的一些德国城市之间贸易十分活跃。在直到16世纪中期的两百年间。与汉萨同盟之间蓬勃发展的商业活动。形成于1320~1330年间、经考证属实的《埃里克编年史》,叙述了富尔昆加王朝的历史,提到了当时宫廷诗歌和欧洲大陆骑士观念传入瑞典的情况。而通过其有关圣母马利亚跪地降生基督的宗教"
灵视"的说法,著名瑞典修女圣布丽吉特在整个欧洲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他还从其母亲那里继承了哈兰省。1332年,通过购买,他又将斯科讷省和布莱金厄省纳入其统治范围。但他与贵族之间仍然冲突不断。为了显示其权力,他任命其儿子为共同摄政和王位继承人。卡尔马联盟
14世纪后期王权与贵族冲突频仍,与中世纪后期的农业危机有关。1349~1350年蔓延到瑞典的黑死病,让瑞典经济大跌,人口大减,农田荒芜。直到15世纪中叶,经济才有所恢复。但是农业却发生了变化,谷物产量减少了,养牛业有了较快发展,导致牛肉和黄油的出口量增加。
1397年,统治者在卡尔马举行会议,会上三国正式结成卡尔马联盟,选举丹麦国王马格丽塔的侄子波美拉尼亚的埃里克为三国共同的国王,而实权操在马格丽塔本人手里。形式上,马格丽塔不干预联盟各国内部的法律和贵族的特权,所有重要职位均有本族人担任,但到马格丽塔1412年去世时,王权已经大为增强。经济上,贵族的地产被削减;政治上,马格丽塔任命其亲信占据了所有要津。这激化了王权与贵族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在马格丽塔死后波美拉尼亚的埃里克掌权时期演变为公开的反叛。
在马格丽塔掌权时期,没有限制瑞典的经济,而波美拉尼亚的埃里克则企图摆脱对吕贝克和汉萨同盟的经济政治依赖。这种做法激起了一场战争,虽然战争增加了瑞典的税收,影响了铁的出口 ,这又反过来加剧了对波美拉尼亚的埃里克的反抗。来自富裕采矿家族的英格尔布雷克特松领导的反叛,得到贵族和参政会的支持,取得了最初的成功,他被选举为"总首领"。不久,他遭到暗杀。但是,在贵族首领卡尔·克努特松·邦德的领导下,瑞典人继续进行反抗。
这场斗争同时也伴随着上层贵族们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最后联盟国王埃里克的侄子、巴伐利亚的克里斯托弗被选举为国王。克里斯托弗被迫对贵族的要求做出让步,但卡尔马联盟在形式上仍得到维持。
结语
1435年,经过贵族和平民的斗争,瑞典成立了第一个议会。1471年,大斯滕·斯图尔夺得布伦克堡之战的胜利后,成了瑞典的摄政。他一直当政到1503年去世为止。在随后为夺权而进行的自相残杀的过程中,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二世进行了干涉。1517年和1518年,他两次进攻斯德哥尔摩不克,但最终取得了奥申登湖冰上之战的胜利。在这次战斗中,其主要对手小斯图尔受了致命的重伤。不久,克里斯蒂安二世攻下斯德哥尔摩。宣布所有反对他的人为异端,并将反对者当中的80名领袖人物斩首于闹市,史称"斯德哥尔摩大屠杀"。
閱讀更多 青雲果子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