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愛人》:驚悚懸疑的外殼下,是對兩性婚姻困境的深刻反思

在婚姻中,當往事已成惘然,當愛情被恨意代替,你會選擇挽留還是斷然離去?電影通過懸疑的故事框架,給我們剖析了兩性面對婚姻困境時的抉擇命題。

本片改編自吉莉安·弗琳的同名小說,由曾經導演過《七宗罪》《返老還童》等影片的大衛·芬奇執導。該片自2014年上映後反響甚佳,獲得第18屆好萊塢電影獎最佳影片獎,在豆瓣網站上更是被評為8.7的高分。

影片主要講述的是主人公尼克在結婚紀念日的早上,前往妹妹瑪戈的酒吧抱怨妻子艾米。當他返回家中時,發現客廳茶几玻璃碎了一地,而妻子艾米也隨之消失無蹤。警探邦妮接到報案後趕來調查,在現場的蛛絲馬跡中,似乎昭示著夫妻感情裂變後的謀殺罪行。

通過媒體的大肆渲染和妄加揣測,尼克被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上,而這場懸疑迷霧的背後,操縱者竟是妻子艾米。彼時,改頭換面的艾米正雲遊他鄉,笑看一切,而發現真相的丈夫尼克迫於無奈,重金聘請律師以求自證清白。在謊言與真相的博弈中,夫妻雙方的婚姻拉鋸戰由此展開。

影片秉承大衛·芬奇以往的黑色冷峻風格,以多元化的敘事方式展現了一個懸疑且殘酷的婚姻事實。電影以妻子偽裝被舊情人綁架的假象,平安歸家粉飾婚姻太平、夫妻恩愛作為結尾,表達了導演對婚姻生活的殘酷性的深刻反思。在驚悚懸疑的外殼下,揭示的是兩性關係在婚姻圍城裡偏執操控的問題。

《消失的愛人》:驚悚懸疑的外殼下,是對兩性婚姻困境的深刻反思

01、影片巧妙運用物與人、光與影相互對照的視覺效果,使故事真假難辨充滿懸疑,給觀眾帶來緊張刺激的極致觀感

《消失的愛人》的創作風格十分獨特,它將最普通的兩性婚姻為素材基礎,並巧妙融合懸疑犯罪和驚悚的元素。在豐富的視角轉換及黑暗的視覺衝擊中,使謊言與真相交叉重疊,故事呈現重重懸疑的細節,引起觀眾的好奇心,形成刺激緊張的極致觀感。

首先,影片在敘事視角上採用了物與人相互替換的鏡頭語言,刻意將故事情節切割成碎片,使真相撲朔迷離充滿玄機。

影片伊始,丈夫尼克回家後發現妻子艾米消失無蹤。當警方趕往現場時,發現茶几破碎而櫃檯上的相框卻屹立不倒,廚房看似乾淨卻有若隱若現的血跡。種種可疑的跡象,彷彿暗示著一場兇殺案的現場,而丈夫就是第一個可疑的對象。

影片以丈夫與警方的衝突關係為主要線索,穿插了艾米書寫筆記本的特寫鏡頭。兩個場景的交叉剪輯,在物與人之間不斷閃回的插敘中,觀眾逐漸捕獲到艾米與尼克從相識到相戀的浪漫片段。

過往的甜蜜與丈夫如今的漠然形成鮮明的對比,讓觀眾對妻子艾米的消失產生疑惑。這是一場密謀的兇殺,還是另有隱情,懸疑就此發生。

隨著劇情不斷推進,尋寶線索中的出軌痕跡,信用卡不明鉅額的開銷,新聞發佈會不合時宜的笑容等情節,加劇了丈夫與家人、丈夫與媒體的對峙關係,更渲染了蓄意犯罪的輿論氛圍。

影片前半部分充滿懸疑色彩,謎團眾多,懸念重重,緊張的氛圍時刻繃緊觀眾的神經線,繼而引導觀眾對撲朔的謎情不斷猜測,對破碎的片段重新組合,從而形成緊張刺激的極致觀感。

《消失的愛人》:驚悚懸疑的外殼下,是對兩性婚姻困境的深刻反思

其次,影片為了營造犯罪懸疑的驚悚氛圍,在場景調度中充分運用光與影的陰沉畫面,使觀眾在昏暗的視覺衝擊下產生心理上的刺激感。

電影攝影大師維托里奧·斯托拉羅推崇影視創作要“用光來寫劇本”。導演芬奇也深諳這個道理,影片延續了他以往冷峻的創作風格,在光影的刻畫上更是開拓了黑色電影的藝術創意。

影片中,當疑團尚未揭開,尼克被迫屈居於姐姐瑪戈的家裡時,導演充分利用室內燈光昏暗的優越性,在屋內的陰影和非自然光線充分映射下,使得尼克的表情輪廓神秘而陰鬱。人物陰暗的表情加重觀眾心中的疑慮,增添了案情的懸念感。

此外,在插敘的回憶中,尼克和艾米相遇,相戀,求婚,爭執等情節都不約而合設置在昏黃的光影中,烘托出緊湊懸疑的環境氛圍,更給觀眾渲染了一種真假難辨的心理氣氛。在黑暗的畫面裡,觀眾不知不覺將注意力集中到每一秒的鏡頭中,盡力搜尋線索背後主人公的感情真相。

《消失的愛人》:驚悚懸疑的外殼下,是對兩性婚姻困境的深刻反思

02、在多元的敘事方式下,情節跌宕反轉變化莫測,引發觀眾對兩性婚姻困境的重新思考與評判

影片劇情推進一半,撥開懸疑的迷霧,讓觀眾眼前一亮的是疑團背後的大反轉。更讓人稱奇的是,在大反轉之後,劇情又層層推進,觀眾一次次被推向思緒的制高點。在快速的情感轉換中,引發觀眾對兩性婚姻關係的重新思考與評判。

反轉一:

當觀眾的眼前還籠罩著案情迷霧時,影片的敘事視角突然斗轉到妻子艾米身上。在一片陽光燦爛中的畫面中,伴隨著艾米決絕的內心旁白,破碎的真相被重新組合,所謂的兇殺案只不過是艾米一場密謀已久的報復計劃。

從黑暗的屋內轉移到燦爛的旅途,影片陡然轉換的敘事視角,直接給觀眾難以置信的心理衝擊,之前沉浸式的暗黑懸疑色彩也瞬時湮滅。與此同時,觀眾對女主人公艾米婚姻不幸的同情,頃刻之間轉為對其心思縝密狠辣的畏懼。

《消失的愛人》:驚悚懸疑的外殼下,是對兩性婚姻困境的深刻反思

反轉二:

在大反轉之後,影片並沒有就此結束,而是圍繞著艾米和尼克的婚姻博弈層層推進。當觀眾的眼球聚焦在艾米的自殺行為時,影片再次設置了艾米遭受搶劫的小反轉。艾米走投無路,只能投靠舊情人科林斯。

在影片的雙重線索中,丈夫尼克經過律師的訓練後,也開啟了一場表演性質的電視表白。面對著丈夫的深情告白,艾米的內心再次燃起愛情的火焰。而燃起的火紅烈焰,掩蓋了艾米原本自殺的打算,卻滋長了她殘殺科斯林的邪念。

愈演愈烈的婚姻鬥爭,直接將艾米拖拽到道德的邊緣。從報復丈夫到殘殺無辜,從毀滅婚姻到試圖挽回,艾米對婚姻關係的玩弄手段,不禁讓人心生顫慄。而故事情節的二次反轉,也再次顛覆觀眾對人性的看法,引發婚姻困境與道德泯滅之間的深刻思考。

反轉三:

劇情再次反轉,當觀眾感慨著道德淪喪的後果,期盼著故事結尾的真相大白時,導演卻給觀眾留下一個更為瞠目的結局。艾米的懷孕,讓懦弱的尼克不得不繼續停留在原有的狀態。夫妻雙方最終沒有以離婚收場,而是繼續禁錮在婚姻的牢籠中,強笑歡顏。

然而,回到原點的婚姻,不再有信任和愛意,更多的是背叛後的仇恨以及人性泯滅的恐懼。導演通過艾米與丈夫尼克之間的博弈情節和敘事視角的轉換,將劇情一次次地反轉,刷新著觀眾的思緒,也引導觀眾對婚姻與人性問題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

《消失的愛人》:驚悚懸疑的外殼下,是對兩性婚姻困境的深刻反思

03、黑色反諷的人物符號,誘發“偏差行為”的情緒導向,映射著艾米走向毀滅的根本原因

影片在深入人性思考的同時,並沒有給尼克一個解脫的機會,而是將夫妻二人繼續囚禁在婚姻的圍城裡,相互操控,彼此折磨。顯然,在曲折迴環的反轉中,導演真正想要帶領觀眾探討的是兩性關係婚姻困境的本質問題。

在兩性婚姻困境的問題上,心理學家克里斯多福·孟表示,開始和維持一段親密關係背後的真正動機在於需求,當需求不被滿足時,就會對對方施加壓力,繼而失望憤恨,做出難以想象的“偏差行為”。“偏差行為”的目的往往是要控制伴侶,並藉此避免夢想幻滅。

影片中,艾米在親密關係裡就時常展現出極端的“偏差行為”。在過去交往的對象中,艾米試圖去操控每個人的內心,以求順從自己內心的需求。當對方無法順從時,她便瘋狂報復,給對方掛上跟蹤狂,強姦犯,甚至是謀殺犯的罪名。

這種極端的報復心理,其實源自於其內心深處的壓抑與扭曲。心靈上扭曲,恰恰來自於影片中那個虛擬的人物符號--“了不起的艾米”。

影片中,當現實中的艾米失蹤時,父母對新聞媒體時刻宣揚著“了不起的艾米”,悲傷中透露著戲謔,幽默中暗含著諷刺意味。父母筆下的艾米是個完美的虛擬形象。虛擬的艾米文武雙全,樣樣了得。

相比之下,現實中的艾米甜美有餘,卻才能不足。難以企及的完美,誘發現實中的艾米內心產生了極大的陰影,外露時行為傲慢,孤獨時極度自卑。

從小到大的模範效應,讓艾米對自身形象的設置達到吹毛求疵的地步。為了挽回體面的婚姻,她犧牲了人性的善良,踐踏了道德的底線。在“偏差行為”的操控下,艾米一步步走向了痛苦的泥淖中,無法自拔。

丈夫尼克說:是的,我愛過你,可後來咱倆之剩互相怨恨,互相試圖控制對方還給對方造成了痛苦。

艾米則十分決絕地說:這就是婚姻。

夫妻雙方逢場作戲,人前恩愛嬉笑,人後咬牙切齒。影片最後,導演以黑色諷刺的開放式結局,給觀眾拋出了關於“婚姻”命題的終極思考--彼此操控的婚姻是否還有意義?

《消失的愛人》:驚悚懸疑的外殼下,是對兩性婚姻困境的深刻反思

04、跳出思想操控的怪圈,理性對待親密關係,彼此尊重才能在婚姻圍城裡保持心靈上的自由

誠然,彼此操控的婚姻不幸福,也無意義。當感情蛻變為懸疑,當愛情泯滅了人性,浮於表面的親密關係就如泡沫那般,一觸即破。相愛容易相守難,兩性婚姻關係是值得我們反思的深刻命題。

首先,遵循感情的演變歷程,理性對待親密關係。

克里斯多福·孟在他的著作《親密關係》中將完整健康的親密關係分為四個階段,即:絢麗、幻滅、內省和啟示。

每段情感之旅總要經過滿心溫暖的熱戀期到彼此爭執的幻滅期,如同人的一生要經歷童稚的少年到遲暮的老年。當我們意識到感情的發展弧度時,最應該做的是正常看待澎湃轉為平靜的情感變化,而不是一心追求表面的黏合。

影片中,艾米和尼克最終走向婚姻的死衚衕,直接因緣是艾米無法理性對待婚姻的正常演變。在激烈的熱戀期逐漸消退時,艾米無法忍受尼克對家人關心以及對自己的漠視。平靜的婚姻感情讓她變得不可理喻,甚至選擇以消失的方式把丈夫推向輿論的靶向,更把自己的道德湮沒在犯罪的深淵。

在深淵中,婚姻沒有幸福可言,留下的只有幻滅和痛苦。所以,兩性婚姻關係,感情從絢麗歸為平淡是正常的發展之路,只有理性對待,克服瓶頸期,才能讓感情細水長流,延綿不息。

《消失的愛人》:驚悚懸疑的外殼下,是對兩性婚姻困境的深刻反思

其次,跳出思想操控的怪圈,在尊重中保持心靈自由。

影片中,艾米婚姻的失敗,根本原因在於其內心思想的操控性。無論是高中初戀,還是結婚對象,艾米都是處於情感的制高點,意圖掌控著對方的一切。

從小到大的國民榜樣優越感,讓她有著藐視眾人的傲嬌姿態。繼而在親密關係中,她逐漸彰顯出過度膨脹的女性意識,擺弄著幾近瘋狂的操控慾望,卻唯獨丟失了夫妻相處的尊重之道。

但事實上,操控並不能帶來婚姻的和諧,只會捆綁雙方的自由,最終走向毀滅。就如電影《囧媽》中,徐伊萬與妻子最終走向離婚的境況,根本原因就在於徐伊萬承襲了母親包辦一切的行為。

同樣的,影片最終將艾米和尼克困在婚姻的圍城中,也帶給觀眾無限的感慨和唏噓。婚姻中的強勢操縱,只會帶來無盡的痛苦與折磨。反之,跳出思想操控的怪圈,相互尊重才能收穫心靈的自由和情感的救贖。

寫在最後

兩性婚姻關係從熱烈到平淡,是一個谷峰的高低轉變。唯有以平和的心態對待親密關係,摒棄操控的思維怪圈,才能讓婚姻走得長遠。

在感情上,沒有輸贏可分,唯有自在與否。終日互相操控,只會讓彼此都疲憊不堪,痛苦不已。白頭偕老並不容易,艱難相守才能方得始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