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俑怎麼來的?

王者歸來7596


兵馬俑其實是秦始皇陵墓裡的陪葬品,《史記·秦始皇本紀》有“始皇初即位,穿治驪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怪徙臧滿之。令匠做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的記載,說明秦始皇在繼承皇位之初(公元前246年)便開始修建自己的陵墓。兵馬俑便是西距秦始皇帝陵東側1.5公里兵馬俑陪葬坑裡出土的,三座俑坑共佔地20000多平方米,坑內埋葬了和真人,真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馬約8000件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和“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現”之一。製作這些陶俑的應是秦王朝中宮廷製陶作坊的工匠,而且兵馬俑甚至是千人千面的出現在了我們的面前,秦俑的面部神態十分的豐富,表現了人物不同的個性特徵,充分的反應出作者觀察生活深入細緻的能力,每個陶俑從額頭,唇部,下巴,鬍鬚都各有不同。古人非常重視自己的頭髮,甚至看作身份的象徵,秦俑的髮型也是有著多種多樣的變化。而現在我們所看見的兵馬俑彩色部分大部分已經脫落,身上僅存斑剝殘跡。但是之前出土的一個“綠面”跪射俑,出土時這尊陶俑身上的彩繪保存完整。這件陶俑的淡綠色面孔尤為引人注目,更使恢宏壯觀的兵馬俑增添了一份神奇的色彩。如果到西安真是要去一觀,那壯觀的感受無以言表。


圖片照於秦始皇和他的帝國時代


芒果果果果


兵馬俑並未在史籍上有所記載,故未被人知,也因此歷經二千餘年而能保存原貌。1974年3月29日陝西大旱,臨潼縣村民楊志發在挖井打水時意外發現兵馬俑碎片,當時村民稱這些陶塑為瓦爺。

在人們初次見到兵俑時,兵俑衣著、武器的顏色還十分鮮豔,非常好看,歷經兩千年威武不減,但是在考古學家挖出土時,受空氣氧化影響,數分鐘內即漸漸剝落消失,只剩下一般大眾印象中的陶土色。

1976年-1978年,考古隊增添了考古、保護、照相、修復等人員,各項發掘工作全面開展。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開始向國內外參觀者展出。

擴展資料

部分兵馬俑介紹:

1、武士俑

即普通士兵,平均身高約1.8米。作為軍陣主體,在秦俑坑中出土數量為最多,可依著裝有異分為兩類,即戰袍武士和鎧甲武士。他們作為主要的作戰力量分佈於整個軍陣之中。戰袍武士俑大多分佈於陣表,靈活機動;鎧甲武士俑則分佈於陣中。兩類武士皆持實戰兵器,氣質昂揚,靜中寓動。

2、軍吏俑

從身份上講低於將軍俑,有中級、下級之分。從外形上看,頭戴雙版長冠或單版長冠,身穿的甲衣有幾種不同的形式。下級軍吏在兵陣中,以口令指揮陣勢。



淡看雲捲雲舒之善者


兵馬俑( terra-cotta figures; soldier and horse figures)

  兵馬俑多用模塑結合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蓋一層細泥進行加工刻劃加彩,有的是先燒後接,有的是先接再燒,火候均勻、色澤單純、硬度很高。

  秦始皇陵位於距西安市30多千米的臨潼縣城以東的驪山腳下。據史書記載:秦始皇嬴政從13歲即位時就開始營建陵園,由丞相李斯主持規劃設計,大將章邯監工,修築時間長達38年,工程之浩大、氣魄之宏偉,創歷代封建統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當時,秦朝總人口約2000萬,而築陵勞役達72萬之多。修陵家用土,取自今陵園以南2000米的三劉村到縣採石場部之間,有高5~25米的多級黃土崖。修陵園所用大量石料取自渭河北的仲山、峻峨山,全靠人力運至臨潼,工程十分艱難。工程量之大可想而知,仲山,峻峨山下死屍成片,側面顯示了整個工程的殘酷。它還是“世界八大奇蹟”之一呢!

  秦始皇陵土陵冢高43米,底邊周長1700餘米,築有內外兩重夯土城垣,象徵都城的皇城和宮城。內城略呈方形,周長3890米,除北面開兩門外,其餘三面各開一門。外城為長方 形,周長6294米,四面各開一門。陵冢位置在陵園南部。

  秦始皇兵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於陵園東側l 500米處。昔日,這裡是一片墳地,當地農民在掘墓時曾發現有像人一樣的東西。1974年3月,在陵東的西楊村村民抗旱打 井時,在陵墓以東三里的下和村和五垃村之間,發現規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坑,經考古工作者的發掘,才揭開了埋葬於地下的2000多年前的秦俑寶藏。

  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坐西向東,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發現的是一號俑坑,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門道,左右兩側又各有一個兵馬俑坑,現稱二號坑和三號坑。

  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俑坑佈局合理,結構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東西向的承重牆,兵馬俑排列在牆間空檔的過洞中。

  在一號坑中已發掘出武士俑500餘件,戰車6乘,駕車馬24匹,還有青銅劍、吳鉤、矛、箭、弩機、銅戟等實戰用的青銅兵器和鐵器。俑坑東端有210個與人等高的陶武士俑,面部神態、服式、髮型各不相同,個個栩栩如生,形態逼真,排成三列橫隊,每列70人,其中除3個領隊身著銷甲外,其餘均穿短褐,腿紮裹腿,線履繫帶,免盔束髮,挽弓挎箭,手執弩機,似待命出發的前鋒部隊。其後,是6000個鎧甲俑組成的主體部隊,個個手執3米左右長矛、戈、戟等長兵器,同35乘駟馬戰車間隔在11條東西向的過洞裡,排成38路縱隊。南北兩側和兩端,各有一列武士俑,似為衛隊,以防側尾受襲。這支隊伍陣容齊整,裝備完備,威風凜凜,氣壯山河,是秦始皇當年浩蕩大軍的藝術再現,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二號坑位於一號坑的東北側和三號坑的東側,呈曲尺形方陣,東西長96米,南北寬為84米,總面積約為6000平方米。坑內建築與一號坑相同,但佈陣更為複雜,兵種更為齊全,是3個坑中最為壯觀的軍陣。二號坑建有1.7萬平方米的陳列大廳,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的現代化遺址陳列廳。秦兵馬俑博物館官長袁仲一解釋說:“一來,為的是更好地保護文物,二來,因為把整個軍陣全部清出地面,起碼需要5~7年的功夫。這樣做的好處是遊客既可以參觀到二號坑局部的風采,有可以親眼看到二號坑的挖掘工作。”

  據初步推算,二號坑有陶俑陶馬1300多件,戰車80餘輛,青銅兵器數萬件,其中將軍俑、鞍馬俑、跪姿射俑為首次發現。二號坑東、西兩端各有4個斜坡門道,北邊有2個斜坡門道,俑坑坐西面東,正門在東邊。坑內佈局分為4個單元。

  第一單元,位於俑坑東端,四周長廊有立式弩兵俑60個,陣心由八路面東的160個蹲跪式弩兵俑組成。弩兵採取陣中張陣的編列,立、跪起伏輪番射擊,以彌弩張緩慢之虞。

  第二個單元,位於俑坑的右側,由64乘戰車組成方陣(車系木質,僅留遺蹟)。每列8乘,共有8列。車前駕有真馬大小的陶馬4匹。每車後一字排列兵俑3個,中為御手拉馬轡,另兩個分別立於車左和車右,手持長柄兵器。

  第三單元,位於中部,由19輛戰車,264個步兵俑和8個騎士俑組成長方形陣,共分3列。每匹馬前立騎士俑一個,一手牽馬韁,一手作拉弓狀。每乘車後除三名車士外,還配有8~36個步兵俑。

  第四單元,位於軍陣左側,108個騎士俑和180匹陶鞍馬俑排成11列橫隊,組成長方形騎兵陣。其中第1、3列為戰車6輛。每匹馬前,立胡服騎士俑一個,右手牽馬,左手拉弓。

  三號坑在一號坑西端25米處,面積約為520平方米,呈凹字形。門前有一乘戰車,內有武士俑68個。從3號坑的佈局看,似為總指揮部,統帥左、右、中三軍,只是沒有建成而已。

  四號坑有坑無俑,只有回填的泥土。

  從2個坑的佈局和陣法看,二號坑陣式複雜,兵種齊全,是對陣的中堅力量。這種編組方法在兵書上叫作“大陣包小陣,大營包小營,偶落鉤連,折曲相對。”《孫臏兵法》說:“在騎與戰者,分為三,一在於右,一在於左,易則多其車,險則多其騎,反則廣其弩”,三者有機結合,才能百戰不殆。二號坑是這位古代軍事家的理論圖解。

  從秦俑坑出土兵器的刻記年號看,兵馬俑從葬坑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後修建的。秦始皇憑藉他“揮劍決浮雲”、“大略駕群才”的能力,滅六國,統天下。兵馬俑反映了秦王朝兵強馬壯、叱吒風雲的氣勢。秦始皇死後,秦二世胡亥繼位,繼續大修阿房宮和弛道,賦稅徭役比以前更為繁重,從而引起農民大起義。在這種形式下,三號坑中途終斷,四號坑未及放兵馬俑,就匆匆填死了。發掘中發現有火焚痕跡,可能與楚霸王入關火燒阿房宮有關係。

  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將秦始皇陵定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在兵馬俑一號坑址上建成的拱形展廳,設立了“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向中外廣大旅遊者開放。2007年5月8日,西安市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滄海桑田,雄壯的兵馬俑軍陣曾沉寂千年。二十世紀的今天,在一代又一代考古工作者的不懈探索中,古老的兵馬俑煥發出了新的生命,走向了新的輝煌。

  兵馬俑共計8000餘件,規模十分宏大。







貴極登峰


兵馬俑,即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中國世界遺產,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坑內。[1]

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後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兵馬俑即製成兵馬(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2]

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

1974年3月,兵馬俑被發現。

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並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4],先後有200多位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參觀訪問,成為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字名片,被譽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5][6][7]

中文名稱

兵馬俑

出土地點

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

館藏地點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所屬年代

秦代

又名

秦始皇兵馬俑,秦兵馬俑,秦俑

外文名

Terracotta Army

發現時間

1974年3月

文保級別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價值

世界文化遺產

榮譽

世界第八大奇蹟

開放時間

09:00 - 17:00

門票價格

120元[8]  

建議遊玩時長

3小時

適宜遊玩季節

四季皆宜





側影身旁


  提到兵馬俑大家會想到什麼呢?璀璨的大秦歷史,英姿神武的秦始皇大帝,還有中國那讓世人都羨慕的先秦科技,這一切的一切似乎都是大家轉瞬之間就能夠聯想到的東西,小編也和大家一樣,也對這個充滿歷史痕跡的存在寄予了很多感情,不過小編要告訴大家,這樣偉大的歷史成就,它不僅僅代表著古代的輝煌,曾經還牽涉到了一起災難。

  

  可能很多讀者會感覺到小編有些亂扯,明明兵馬俑是一個象徵著盛世的遺產,怎麼會和一個災難相掛鉤呢?當年小編接觸到兵馬俑的真實歷史時,也和大家一樣感覺到很詫異,但真實情況卻是兵馬俑的背後蘊含著很多的血腥,這場血腥的程度可能會成為秦始皇一生的汙點,但慶幸的是當時的宰相李斯及時的阻止了這一切,這才讓兵馬俑沒有在它歷史的痕跡上再抹上一層鮮血的罪惡。

  

  這件往事可能要從當年秦始皇準備自己身後事開始說起,以前小編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特別喜歡看一個人崛起的過程,但是真正到了輝煌以後,小編對他的過往就開始有些抗拒了,正因為如此當年秦始皇逐漸走向沒落的那段歷史往事小編接觸的有點少,相信大家也和小編如此,所以當年兵馬俑的真相就差點淡出了我們的關注點。

  

  言歸正傳,當年秦始皇看著自己的身軀逐漸老去,他也知道自己向天下臣民編造的那個謊言,未來將要率領秦國一統萬年,這的確是做不到的,所以他把自己的夢想寄託到了未來的歷史記載中,可能秦始皇一生中說到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所以他生怕後人會漏掉他曾經的功績,所以他想要給後人留下一件遺產,這個遺產就是小編要說到的兵馬俑,不過兵馬俑這件東西在現代人看來可能覺得是藝術品,但在古代人看來那可是活生生的人殉情。

  

  因為自戰國以來所有的殉葬規格都要求以人來代替,雖然當時也有一些歷史學者提出過要用陶俑來代替人殉制度,但這還遭到了當年孔子等人的反對,所以到秦始皇時期他依舊非常痴迷於人殉制度,他要在地底下建造一支陪伴他度過一輩子的軍隊,同時也向後人展示他的大秦帝國的軍威,所以他想要犧牲一大批的軍事將領陪他進入皇陵,也就是說我們今天看到的那些非常壯觀的兵馬俑要被活人所代替。

  

  很明顯若是要出現今天這麼多的兵馬俑,那得死上很多精壯的秦國士兵,甚至是一些偉大的將領,當時的大將章邯王離等人都感覺到有些擔憂,雖說他們願意追隨秦始皇的輝煌,但是他們又害怕如此強大的軍隊,結果被埋藏到處裡實在是太可惜了,而且在小編看來這種行為方式在現在實在是一種人道主義的毀滅罪過,但秦始皇的威嚴沒有人可以挑釁他做出的決定也沒有人能夠更改。

  

  不過就在災難即將要開始的時候李斯站了,在晚年時期,秦始皇的驕狂已經達到了歷史的極點,也只有這個曾經陪伴他度過戰亂的老同事才能勸阻一下,她直接表明大秦帝國的輝煌不僅僅存在於歷史的記載中,同時也存在於後來的繼承者對帝國的延續,所以若是秦始皇大規模的實行人殉制度必然會造成一系列的災難,使得那些將軍們白白送死,秦始皇何等聰明之人,在頭腦發燒之後仔細回想了一下,覺得李斯還是看到了未來帝國的趨勢,所以最終停止了這項恐怖的災難。

  

  不過秦始皇的輝煌終究不能夠被改變,所以他開始模仿所有將軍的儀表建造出了秦始皇兵馬俑,雖然這個地方沒能統治他的國家千萬年,但是他死去以後他所率領的陶俑士兵依舊會守護華夏萬載,而這些兵馬俑也正好成為了我們現在人的世界奇蹟。

——本回答為西安鼎昂數字貨幣智能量化全自動炒幣機器人(歷時收益,數據核對,實況直播)公司整理。


鼎昂全自動炒幣機器人


在古代有殉葬的制度,殉葬的隊伍越是龐大,墓主的身份秦皇地位越是高大。秦朝是靠強攻硬弩攻下的六國,秦皇希望在自己死後也能擁有秦軍一樣的精銳士卒陪伴在自己身邊,所以使用陶俑澆築成為秦軍士足的模樣來殉葬。這就是兵馬俑的來歷。



上帝視野


在古代,兵馬俑是秦始皇陪葬的,那我們說兵馬俑是怎麼來的呢,其實有人認為兵馬俑是用活人制作而成的,這根本不是依據,在我們看到的電視上,專家都說兵馬俑都是用陶土雕刻而成的,我們在秦始皇陵看到的那栩栩如生的兵馬俑,就是巧工巧匠雕刻而成,在燒製而成的,並不是用活人制作的,如果想要查閱更多兵馬俑的知識,可以看一些關於兵馬俑和秦始皇陵的書籍,也要觀看一些歷史節目這樣人們不會想說兵馬俑是活人制作而成的

在我國比較大的陵墓就是秦始皇陵,大家可以去秦始皇陵可以看一下真正的兵馬俑圖片只上傳別的圖片,如果想要看兵馬俑的圖片可以在百度上搜就可以看到了

我是一奇解說,祝大家新年快樂!



一奇解說


1974年03月,臨潼縣驪山鎮西楊村農民,在陵東1.5千米的地方打井時,發現幾個破碎的用泥土燒製的與真人一樣大小的陶俑,經陝西省考古隊勘探和試掘,兵馬俑重見天日。

1974年07月,考古工作者開始對陝西臨潼縣秦始皇陵東側的秦代兵馬俑坑進行發掘工作。

那之前有沒有人發現呢?

據說兵馬俑坑原來有很多村民的祖墳,他們在打墓室的時候早就發現了這些泥人陶片,但因為是地下發現的陪葬品,他們便將其堆到一邊,並沒有人想把這些陪葬泥人帶出來。或者大家以往這是土地神的象徵,趕緊拜拜,更不敢帶出來。

1974年3月29日,對秦俑來說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它翻開了秦陵史上的重要一頁。這天,在井下挖土的村民發現了一個窟窿。挖開窟窿後,看到一個類似瓦罐的玩藝兒。村民們開始有些喪氣,認為是挖到了古人的磚瓦窯,這就會影響他們的打井進度。不過後來他們緊張起來,“瓦罐”變成了像一個人的脖腔,之後便是身子。他們改變了看法:這該是個“瓦爺廟(神廟)”,它是“瓦神爺”。“瓦神爺”是當地農民對陶質神像的俗稱。因為當地地下早就有“瓦神爺”的說法,傳說挖出“瓦神爺”要“招禍”。隨後在井下又挖出了“瓦神爺”的胳膊腿、銅兵器和磚頭,整個村子為此事沸沸揚揚地議論起來。正當村民們面對這些“瓦爺”不知所措的時候,晏寨公社的水保員房樹民來到了西楊村檢查這口井的進展情況。當他聽說挖到了5米多深還不見水時,房樹民急忙來到了井邊。看到從井裡挖出的秦磚和“瓦神爺”時,這位水保員憑著自己的文物知識和對國家文物政策的瞭解,急忙對村民講:“大家不要動,這可能是文物。”隨即向臨潼縣政府作了彙報。

《史記》載:秦始皇陵由丞相李斯依慣例開始主持規劃設計,大將章邯監工,修築時間長達39年之久,兵馬俑是修築秦陵的同時製作並埋入隨葬坑內。

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坐西向東,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發現的是一號俑坑,呈長方形,坑裡有8000多個兵馬俑,四面有斜坡門道。一號俑坑左右兩側各有一個兵馬俑坑,稱二號坑和三號坑。

兵馬俑坑是地下坑道式的土木結構建築,即從地面挖一個深約5米的大坑,在坑的中間築起一條條平行的土隔牆。牆的兩邊排列木質立柱,柱上置橫木,橫木和土隔牆上密集地搭蓋棚木,棚木上鋪一層葦蓆,再覆蓋黃土,從而構成坑頂,坑頂高出當時的地表約2米。俑坑的底部用青磚墁鋪。坑頂至坑底內部的空間高度為3.2米。陶俑、陶馬放進俑坑後,用立木封堵四周的門道,門道內用夯土填實,於是就形成了一座封閉式的地下建築。

兵馬俑從身份上區分,主要有士兵與軍吏兩大類,軍吏又有低級、中級、高級之別。一般士兵不戴冠,而軍吏戴冠,普通軍吏的冠與將軍的冠又不相同,甚至鎧甲也有區別。其中的兵俑包括步兵、騎兵、車兵三類。根據實戰需要,不同兵種的武士裝備各異。

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大部分手執青銅兵器,有弓、弩、箭鏃、鈹、矛、戈、殳、劍、彎刀和鉞,身穿甲片細密的鎧甲,胸前有綵線挽成的結穗。軍吏頭戴長冠,數量比武將多。秦俑的臉型、身材、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齡都有不同之處。

兵馬俑大部分是採用陶冶燒製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做出初胎,再覆蓋一層細泥進行加工刻畫加彩,有的先燒後接,有的先接再燒。火候均勻、色澤單純、硬度很高。每一道工序中,都有不同的分工,都有一套嚴格的工作系統。[25]

當初的兵馬俑都有鮮豔和諧的彩繪,發掘過程中發現有的陶俑剛出土時局部還保留著鮮豔的顏色,但是出土後由於被氧氣氧化,顏色不到十秒鐘瞬間消盡,化作白灰。現在能看到的只是殘留的彩繪痕跡。

秦俑豐富而生動地塑造了多種具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其風格渾厚、洗練,富於感人的藝術魅力,是中國古代塑造藝術臻於成熟的標誌。它既繼承了戰國以來中國的陶塑傳統,又為唐代塑造藝術的繁榮奠定了基礎,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人類古代精神文明的瑰寶”。

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九撞胡思亂想


一.兵馬俑來歷:秦始皇兵馬俑是秦始皇帝陵的陪葬俑坑,我國奴隸社會時期有君主死後奴隸活人殉葬的制度,秦始皇在建立自己的陵墓是丞相李斯認為活人殉葬過於殘酷,勸其改為陶俑殉葬,這表示了我國古代人們“視死如視生的”觀念,秦始皇生前統帥六軍,死後也要龐大的軍隊來保駕護航,這就是“秦始皇兵馬俑”的來歷。

延伸閱讀:

二.為何要建造兵馬俑:

1、秦始皇建兵馬俑的真正目的是:死後有一支軍隊護陵,或者說用一支陶俑軍隊來給自己殉葬。嬴政皇帝雄才大略,英雄一世,生前為人間至貴,死後也要統率千軍萬馬與生前的敵人死戰。

2、秦始皇用兵馬俑代替活人殉葬,一則反應了當時活人殉葬已不是主流;二則反應了秦始皇的帝王仁心,他是愛民愛國的皇帝,不願意把自己的軍隊拿來殉葬。

3、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統一華夏,靠得就是商鞅變法,他本人也是一個堅定的法家。因此秦始皇儘管早早就修建皇陵,但是他並沒有打算恢復活人殉葬。於是秦始皇採用陶俑技術,按照精銳秦軍將士的模樣製造了數萬兵馬俑,用來拱衛皇陵,威懾陰間的六國亡靈。

三.擴展資料:

歷史背景

1、人殉是伴隨原始公有制的瓦解而萌芽,至奴隸制建立而盛行的一項殘酷而野蠻的喪葬制度。人殉最興盛的時代是殷商時期,商代貴族大墓中都有殉人。在安陽殷墟工陵區內,已發掘的十幾座大墓中被生殉、殺殉的多達五千餘人。

2、周王朝吸取了殷商暴政的教訓,強調“明德保民”。周禮的誕生和推行,使得人殉現象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但並未根絕。到了春秋時期,列國爭霸,時代動盪,人殉復燃。戰國時期,諸侯各國先後廢止了人殉制度。秦獻公元年(前384年),“止從死”,秦國正式廢止人殉制度。

3、春秋戰國之際的社會變革促使葬俗發生了變化,出現以俑殉葬,即用陶俑、木俑等來代替人殉。“俑”的本意就是人殉,當人殉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之後,“俑”便成了墓葬中陶塑、石雕、人像的專有名詞。

4、秦兵馬俑就是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也是以俑代人殉葬的頂峰。秦俑之所以在規模、寫實程度上達到如此的高度,除了工匠的智慧之外,還與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皇帝秦始皇的意志分不開。


對聯詩詞鑑賞


兵馬俑怎麼來的,我來回答。

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後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秦始皇兵馬俑是為秦始皇製成的兵馬(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

秦始皇自13歲即位,就開始在驪山修建大型奢華陵墓。全國各地的精兵巧匠參與了這場浩大的工程,有72萬人被徵募參與了陵墓的修建。

秦始皇陵兵馬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聞名遐邇。每個陶俑都具有獨特的風格與迥異的武器配備。事實上,秦始皇陵兵馬俑規模之宏大遠超大家想象,這點從其修建時間便可見一斑:秦始皇陵始建於公元前246年,修建時間共持續37年。

一般認為始於1974年臨潼西楊村農民打井。但考古發掘表明,此前歷史時期曾有許多次機會,人們以不同的形式遇到過兵馬俑的碎片。有考古專家將這些陶片拼接成陶俑並且認識到這是為秦始皇陵陪葬的軍隊,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發現兵馬俑。

擴展資料:人殉是伴隨原始公有制的瓦解而萌芽,至奴隸制建立而盛行的一項殘酷而野蠻的喪葬制度 [9] 。人殉最興盛的時代是殷商時期,商代貴族大墓中都有殉人。在安陽殷墟工陵區內,已發掘的十幾座大墓中被生殉、殺殉的多達五千餘人。

周王朝吸取了殷商暴政的教訓,強調“明德保民”。周禮的誕生和推行,使得人殉現象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但並未根絕。到了春秋時期,列國爭霸,時代動盪,人殉復燃。戰國時期,諸侯各國先後廢止了人殉制度。秦獻公元年(前384年),“止從死”,秦國正式廢止人殉制度。

春秋戰國之際的社會變革促使葬俗發生了變化,出現以俑殉葬,即用陶俑、木俑等來代替人殉。“俑”的本意就是人殉,當人殉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之後,“俑”便成了墓葬中陶塑、石雕、人像的專有名詞。

秦兵馬俑就是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也是以俑代人殉葬的頂峰。秦俑之所以在規模、寫實程度上達到如此的高度,除了工匠的智慧之外,還與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皇帝秦始皇的意志分不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