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談紫砂系列——器型篇(上)


趣談紫砂系列——器型篇(上)

紫砂泥料可塑性強,可以實現豐富多彩的器型創意,實為文化、美學和實用性的融合體。傳統經典器型分為三大類:光器、筋紋器和花器。表面不做過多修飾,幾何造型規整,追求素雅為光器,其中光器又細分為圓器和方器,圓器器型種類明顯多於方器器型;以曲面為單元用筋紋或紋理規律成形為筋紋器;以雕塑技法仿自然界物類形態為花器。


趣談紫砂系列——器型篇(上)

傳統經典器型分類大綱(涵蓋了大部分傳統經典器型)


趣談紫砂系列——器型篇(上)


接下去先讓我們一起感受圓器的二十款傳統經典器型。


趣談紫砂系列——器型篇(上)

1. 石瓢壺

“石瓢”最早稱為“石銚”,“銚”在《辭海》中釋為“吊子,一種有柄,有流的小烹器”。蘇東坡創作了最早的紫砂“石銚”壺,而“曼生石銚”與“子沾石銚”最為有名。顧景舟引用“弱水三千,僅飲一瓢”,從此稱為石瓢壺。壺身呈梯形,釘足呈三角鼎立狀。直流為暗接處理,融於壺身整體。把呈倒三角勢,與壺身之型互補。平壓蓋,橋鈕,乾淨利索。


趣談紫砂系列——器型篇(上)

2. 仿古壺

“仿古”最早稱為“仿鼓”,因其壺體仿照鼓形而得名,由清代邵大亨首創。後人爭相仿做這種壺型,也就隱含了仿古代壺型的意思。 壺身扁圓腹,壺蓋微突,與口沿子母線吻合,合成圓線飽滿,扁鈕有力,一彎流向上胥出,圈形把下留垂耳,整體骨肉亭勻,收展有度。


趣談紫砂系列——器型篇(上)

3. 井欄壺

由清代陳曼生首創,形如井欄,寓意深井有如文山書海,知識有如井水,取之不竭,唯不停汲取,才能修身養性。壺身由弧線構成柱體,壺鈕同樣為柱體。嵌蓋平緩與身合融。壺嘴斜向上略微呈水平狀,環形把中心略為上揚,與壺嘴相呼應。


趣談紫砂系列——器型篇(上)

4. 掇球壺

“掇”有連綴堆疊的意思,壺鈕、壺蓋、壺身三個球疊起來,因此被取名為“掇球壺”。掇球壺由清代邵大亨首創,另有友廷掇球和壽珍掇球。多球相連,從上至下,環環相扣,圓的經典美妙。


趣談紫砂系列——器型篇(上)

5. 掇只壺

因其造型像宜興當地以前使用的一種裝調料、糖果的容器“掇子”,所以又被稱為“掇子”,因為“子”是入聲,現在漢語普通話中沒有“入”聲發音,逐漸傳為“掇只”。掇只壺也是清代邵大亨所創,與掇球同出一源。掇只壺與掇球壺的基本區別是:前者強調“只”,故有足,圓蓋寬扁。後者強調“球”,故無足,圓蓋鼓凸。


趣談紫砂系列——器型篇(上)

6. 西施壺

由明代徐友泉首創,靈感來源於西施,形若西施之豐乳。西施壺整體身圓潤,短小的壺嘴,倒把的壺把,圓小的壺鈕,蓋採用截蓋式,壺底近底處內收。


趣談紫砂系列——器型篇(上)

7. 德鍾壺

“鍾”有集中、彙集的意思,所謂德鍾,就是道德規範的集大成者,由清代邵大亨首創。器型端莊穩重,壺身直而微鼓,壺肩線條圓轉,直流、耳型鋬,鋬流根部與肩線自然延伸化轉。中華文化,修身立德,澤濟天下,德鍾壺盡顯君子之風。

趣談紫砂系列——器型篇(上)

8. 提壁壺

因其壺蓋面似玉璧而得名,由顧景舟首創。整體造型以微曲線組成,壺身為玉璧形之放大,壺蓋為玉璧實形,壺鈕為一縮小璧形。壺身向裡微微收攏,底部收攏,支點縮小,托起壺身。壺流從底部弧線順勢胥出,修長微曲。提樑把凌空而起。提壁壺是顧景舟一生所製作品中,耗費時間最長、修改次數最多、製作工藝最精湛的傑出代表。


趣談紫砂系列——器型篇(上)

9. 秦權壺

以秦始皇統一度量衡所用秤砣為形而得名。壺形似秤砣,穩重沉著。壺身高聳,上部收斂。嵌蓋微鼓,鈕似橋頂。流向上微,屈力十足。壺底內凹,古雅大方。


趣談紫砂系列——器型篇(上)

10. 洋桶壺

洋桶壺創制於清末民初,以便於提攜為特徵,其“洋”之名指的是早期作為出口的茶具。長圓形身筒,牛蓋壺蓋,純銅活動手把。在當時,洋桶壺在茶館、好壺者、藏家眼中,既是首選的日用佳品,又是鑑賞藝術珍品。


趣談紫砂系列——器型篇(上)

11. 漢鐸壺

“漢鐸”,漢朝之鐸,鐸是古代的一種樂器,頂部有一短柄,腔內有舌,搖擊可發聲。壺身如鍾,直中帶弧,線面轉換周正舒坦。平嵌蓋與壺融為一體,柱鈕上部置圈線。流短直向上,流根部粗壯,耳把似方。


趣談紫砂系列——器型篇(上)

12. 漢瓦壺

“漢瓦”源自“秦磚漢瓦”,最早的瓦在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就有了,半圓的瓦是在西漢時出現的,在春秋戰國時期陸續創制了方形和長形磚,秦漢時期制磚的技術和生產規模、質量和花式品種都有顯著發展,世稱“秦磚漢瓦”。漢瓦壺是曼生十八式之一,器型端莊方正圓中寓直,直壁身桶,大口圓蓋,壺鈕似瓦,簡潔的線條構築凝重的形體。


趣談紫砂系列——器型篇(上)

13. 龍旦壺

又名“龍蛋壺”,因其造型似龍蛋而得名。龍蛋為明季古式壺,傳時大彬即有此款。龍旦壺以橢圓線構成基本輪廓,身筒、流和鈕的設計圓潤中皆寓以三角造型,尤其壺嘴為三角圓錐,根部粗,至流口大幅收縮。耳把大而垂,把勢與壺體趁勢。


趣談紫砂系列——器型篇(上)

14. 匏瓜壺

以瓜果植物葫蘆為壺型,是曼生十八式之一。“匏瓜”俗稱“瓢葫蘆”,是葫蘆的變種,草本,獨個,藤蔓生長,“葫蘆”與“福祿”諧音,是民間象徵幸福的吉祥物。造型圓潤,線條柔和,外形樸素,透露著田園風情。蓋鈕為匏瓜的柄,截蓋恰好在匏瓜的頸部與壺口嚴絲合縫。壺把與壺嘴同壺身之間暗接過度自然,流、口、把三點成一直線,轉折銜接處皆以大弧型處理。


趣談紫砂系列——器型篇(上)

15. 合歡壺

陳曼生有感於大鑔分分合合,奏響人間歡樂,遂以合鑔為樣,合歡為名,設計出合歡壺,寓意合而則歡。壺身用兩器皿對合而成,呈扁圓形,短曲流搭配環狀柄。整體以弧線組合而成,自壺蓋、曲流、環柄至足部無一折角及多餘裝飾。


趣談紫砂系列——器型篇(上)

16. 笑櫻壺

發自明代,原名三線壺,壺式從古代陶瓷貯茶器具“罌”中汲取靈感,後因花苞壺紐形意似枝頭櫻桃,傳名為笑櫻,是其中一種說法。壺身由上至下漸漸收斂至足,呈上寬下細之扁圓形狀。圓形壓蓋,壺鈕微微露尖。彎流口上翹微露尖,飛把線條優美流暢。


趣談紫砂系列——器型篇(上)

17. 唐羽壺

也常被叫做側把壺,構思源於唐代宮廷中的羽觴壺,唐人飲茶並非今日沏茶,而是用類似如今沱茶樣的茶團和茶餅研碎放入壺中,文火之上慢慢煎煮,因而壺的手柄一般都較細長,似有羽翼飛昇之感。唐羽壺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壺把設計成如握柄,位置與壺身成直角,把手線條優美流暢,圓融有力,沖泡時可有效避開燙手問題。手中把玩似有拉回時空,重溫唐風,再現歷史的美妙感覺。


趣談紫砂系列——器型篇(上)

18. 周盤壺

以羅盤為原型,名曰周盤。折肩矮頸,闊口平蓋,蓋上加一圈圓線,與邊緣形成優美的同心圓,絕似玉璧。壺底三隻釘足支撐壺身,增強穩定性,因其三足形似乳釘狀故又稱乳鼎壺。曼生十八式之一,寓指為人處世之道,羅盤雖如銅勺,表面圓通,卻堅持己見,曲直合一乃為人之道也。


趣談紫砂系列——器型篇(上)

19. 虛扁壺

又叫“水扁壺”、“書扁壺”,一般認為是明代時大彬所創。夏商周時代蒙古族用水囊存水,水囊形狀扁圓不佔空間,揹負在腰間或是駝在牲畜上都比較方便。經歷長達數百年的民族融合後,青銅器的扁壺早期出現於春秋時期,作酒器用。宋元明清材質從金屬逐步轉變為陶瓷再到紫砂。虛扁壺壺體扁而不塌,壺肩平坦,壺腹寬大,扁如玉璧,壺腹的弧度轉折,大弧型的處理圓潤豐腴。虛扁紫砂壺其扁圓的器型,給人一種虛懷若谷,逍遙自在的感覺。


趣談紫砂系列——器型篇(上)

20. 梨形壺

始於元代,流行於明代,因形狀似梨而得名。此壺全是由弧線、圓線、曲線組成,鼓腹圓韻,蓋拱起與器身相切,壓截蓋,貫氣融為一體。梨式造型,樸素清雅,是乾隆之後常見的壺款,閩南地區更是人手一壺,有“手中無梨式,難以言茗事”之說。而惠孟臣創制的梨式小壺,流於東瀛日本,倍受珍愛。後來傳入歐洲,對西方制壺業影響也頗大,著名的安尼皇后定製銀質茶具時,也要求仿形於孟臣的梨形小壺。


趣談紫砂系列——器型篇(上)


方器造型變化眾多,古有“方非一式”之說,主要有四方、六方、八方等基本形狀。在基本形狀的基礎上,又可以根據高中低,大中小,粗中細演變成幾十種不同的方器形態。亦有人在處理時與圓器、筋囊器配合,做到上圓下方,上方下圓,口方蓋圓,口圓蓋方。也可以做到身圓嘴方,身方嘴圓,或是身圓把方,把圓身方等等。方器造型的變化可以隨著作者對器型的設計創意要求進行或圓或方的處理。

通常來講,方器比圓器難做,主要是因為要採用傳統的“鑲身成筒法”手工鑲接成型,先分別做成一片一片的泥條,再把它們拼接起來。其中在製作過程中出現的三個難點處:

1)角線處理難,不同角線處理會讓壺顯出不同的氣質,銳角表示娟秀利落,鈍角則是醇厚穩健,圓角更有韻味。要求每一個面都非常平整,每一個對角線都要挺拔流暢,非常有難度。

2)口蓋燒製難,燒製時容易變形。壺蓋、蓋片、虛片、子口軟硬搭配要掌握好。而這個軟硬關係,並非原封不動,又沒有明白的規範,全憑手感和經驗來把握。嵌蓋與壓蓋因蓋內構造差別,也必須有不同的處理手法,否則也很容易變形。燒製時如果因為口蓋過緊,妨礙了口和蓋的緊縮,也會變形。要想做好一把口蓋嚴密又平整,且不加整修的壺,是非常有難度的。

3)壺身拼接難,方器泥條的拼接,銳角的不容易看出接痕,鈍角、大圓角的就很容易顯露出來,這是因為泥片在拼接角度越大留下的縫隙會較大,而這個縫隙又只能用稀泥來填補。因此在做方器時,要用力地拍、夾泥片,但泥片與稀泥的顆粒嚴密度有差異,燒製後總會留下一點陳跡。要求對於壺的收縮率、泥中水分的估算都要很有把握。

接下去讓我們一起感受方器的六款傳統經典器型。


趣談紫砂系列——器型篇(上)

1. 四方壺

此壺名為“方山逸士”,是四方壺中的一種,器型莊重,以扁四方定型,稜角分明,線條筆挺,剛勁有力;身呈四方形,蓋、鈕、流、把亦呈四方形;肩部過渡有線條清晰展示,俯視四方層疊,流、鈕、把三點一線。人如壺,行得正,坐得直。


趣談紫砂系列——器型篇(上)

2. 六方壺

此壺名為“六方宮燈”,壺身呈六稜柱形,壺蓋與壺口相對應亦呈六方圓形,混六方圓鈕剛柔並濟,整體線面挺括平整,有稜有角,極具文人風骨。形如宮燈,加之色澤紅潤,張燈結綵,寓意團圓喜慶。


趣談紫砂系列——器型篇(上)

3. 八方壺

八方壺造型方中藏圓,線面挺括平正,輪廓線條分明。以直線、橫線為主,曲線、細線為輔,器型的中軸線、平衡線要正確、勻挺、富於變化。除口、蓋、鈕、把、嘴應與壺體相對稱外,還要求做到“方中寓圓,方中求變,口蓋劃一,剛柔相稱”。


趣談紫砂系列——器型篇(上)

4. 僧帽壺

早期出現時間為元代,原出現載體為瓷器,後隨著大量瓷器工匠轉移到紫砂器方面的製作後也將此器型轉移了過來。僧帽壺以僧帽為造型,口沿上翹,長有五瓣蓮花,正在開放的姿態,壺蓋臥於口沿內,鴨嘴形流,束頸、鼓腹。僧帽壺的用途初期是專為佛教僧侶飲茶,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僧帽壺逐步變成普通人也可以使用的茶壺,說明佛教文化逐漸走進百家生活,影響著世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趣談紫砂系列——器型篇(上)

5. 雪華壺

雪華壺又名“雪花壺”,由顧景舟於上世紀70年代後期創作,壺名取瑞雪兆豐年之意。雪花,又名“六出花”,六角形,猶如天邊飄來,一片片,似有若無,輕盈潔淨。顧景舟舉輕若重,用這雪花之輕,來表現乾坤之重。器型以線為主,並以面的寬窄反映壺的藝術本源,六方形體現在鈕、流、把、足各個細節上,貫徹出整壺橫直線條的魅力。


趣談紫砂系列——器型篇(上)

6. 合鬥壺

由陳曼生所創,為曼生十八式之一。據傳曼生想造一方壺以示人行天地間。盛夏之夜,仰天而視,星羅棋佈,亦方亦圓。以合歡為骨架變曲為直,成有稜有角方正壺。此時星光閃閃,寓意吉星高照,北斗南鬥日月同輝,遂以“合鬥”命名之。此壺稜角分明,方正可鑑,四平八穩,告誡世人為人處事須剛正方直,智欲圓而行欲方,乃智慧之壺。


到此,方器的傳統經典器型介紹完了,敬請期待下篇的筋紋器和花器。


趣談紫砂系列——器型篇(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