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若恶化,全球或面临严重粮食危机!我们怎么办?

一觉醒来,全球确诊病例已经超过72万,美国确诊超14万,估计过不了几天,确诊人数将是中国的两倍。


特朗普称,美国新冠肺炎死亡人数原本可能达到220万,如果美国能够将其控制在10-20万就意味着我们“做得很好”。


疫情若恶化,全球或面临严重粮食危机!我们怎么办?


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实时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30日8时,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突破72万例,达720117例,死亡病例达33,925例。


数据显示,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最多的国家是美国,累计达140,886例;死亡病例最多的国家是意大利,累计达10779例。


而更令人担忧的是:专家认为,如果疫情不能有效控制,或将引发严重的全球粮食危机。


疫情若恶化,全球或面临严重粮食危机!我们怎么办?


绝非危言耸听


疫情若得不到控制

全球粮食危机是大概率事件

近日,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引发各国恐慌性囤积食品。


据每日经济新闻,2020年3月24日,越南海关宣布从2020年3月24日零点开始,各种大米产品都要被列入禁止以任何形式出口。


疫情若恶化,全球或面临严重粮食危机!我们怎么办?


这意味着作为我国第一位的大米进口国越南,向中国关闭了出口大门。数据显示,我国大米进口前三位的国家分别是越南、泰国、巴基斯坦。如果泰国和巴基斯坦也跟风,就意味着中国大米的进口通路全部切断,就意味着中国目前粮食的紧平衡被打破,吃饭的问题将再次凸现。


一石激起千层浪,越南是全球最大的大米出口国之一,人们担忧,随着疫情的扩散,或许会有更多国家跟进越南的做法,给全球粮食供应带来冲击,威胁全球粮食安全。而当地时间3月28日周六,埃及贸易和工业部长内文·贾梅决定,自3月28日起未来3个月内停止各种豆类产品的出口。


此外,在中亚,全球最大的小麦出口国之一哈萨克斯坦禁止出口小麦、糖、土豆和胡萝卜;在欧洲,塞尔维亚已经停止了其葵花籽油和其他部分农产品的出口;俄罗斯出口粮食的大门虽然依然敞开,但是该国称也将每周对粮食出口进行评估,在全球来看,

俄罗斯是北非国家的关键粮食来源国。


如今,已经有一些国家宣布粮仓告急。


连年战乱且粮食产量很低的伊拉克首当其冲,该国称在未来几周内,需要进口25万吨大米和100万吨小麦来保证其粮食储备并向国民提供食品。


此外,印尼和菲律宾两国也宣布粮仓告急,称储存的粮食最多只能维持3个月,如果疫情不能尽早结束,他们恐将面临粮荒。其中,菲律宾人平时吃的大米很多就来自越南。


那么,全球会不会迎来粮食危机?


同济大学特聘教授程国强认为,如果后期世界疫情仍然得不到有效控制,引发全球粮食危机的风险将是大概率事件。


疫情若恶化,全球或面临严重粮食危机!我们怎么办?


程国强认为,疫情对全球粮食生产和需求造成全面冲击,加之部分国家蝗灾影响粮食生产,有可能会恶化全球粮食市场预期,形成各国抢购、限卖及物流不畅的恐慌叠加效应,导致国际粮价飙升


因此,疫情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或许将酿成严重的世界粮食危机,也将直接威胁我国的粮食安全。


疫情若恶化,全球或面临严重粮食危机!我们怎么办?


全球粮食市场异动,大风暴还在后面


新冠病毒的来袭是一场健康危机。但如果不采取适当措施,将有可能导致粮食安全危机。

01

全球粮食安全正在面临一场大考验!


在中国疫情得以控制的时候,国外疫情开始大爆发。从2月25日开始,中国以外国家新增病例超过中国新增病例,国外疫情的发展成为焦点。


目前,全球已有151个国家报告确诊病例,欧洲累计确诊65447例,亚洲累计确诊108868,北美洲累计确诊5283例,南美洲累计确诊633,大洋洲累计确诊457例,非洲累计确诊427。其中,意大利、伊朗、西班牙和韩国的疫情爆发得非常迅猛。


根据粮农组织的调查报告,在全球二百零六个国家与地区中,只有三十三个能够在粮食上做到自给自足,只有六个国家有对外援助能力,分别是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巴西,阿根廷与新西兰。


在这重要的节骨眼上,粮食主产国也纷纷出现抛锚情况。


2019年以来的高温天气,让有些国家爆发了旱灾,阿根廷则因为农业政策导致大豆减产,朝鲜因严重干旱导致粮食歉收......就连一直风调雨顺的美国也开始闹旱灾,美国农业部预测2019-2020年度玉米、小麦将分别减产12%和11%。


澳洲大火严重影响畜牧业和农业,让澳洲这个粮仓今年的粮食产量数据极有可能严重下滑。预计在维州东部地区,大火将给饲料、储备粮以及牧场带来较大损失,澳洲粮食减产数据大概在7%左右。


祸不单行,正当2月对新冠状病毒谈之色变的时候,非洲埃塞俄比亚拉响了了蝗灾警报。沙漠蝗对埃塞尔比亚、埃及、中东、巴基斯坦的粮食生产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损坏。根据数据统计估计,如果蝗灾持续下去,2020年全球的粮食产量将锐减三成以上,而且还对夏季农作物的耕种产生了影响。


美国和加拿大是全球粮食的重要产地,两国2017年的粮食产量分别列全球第二和第十,合计占到全球总产量的28.9%。特朗普周一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最糟糕的情况是新冠病毒疫情可能在7月、8月或者更晚结束。更令人担忧的是华盛顿州与温哥华毗邻,美加墨是自由贸易区,美加之间没有边境线。华盛顿州的疫情传播到温哥华的可能性非常大。如美洲疫情扩散,对全球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构成重大威胁。


干旱加上天灾人祸,使得全球农业畜牧业渔业都将受到影响,全球粮食减产已成事实。

02

从应对以往疫情经验中学习


SARS和MERS疫情对中国(包括香港和台湾)的经济以及粮食和营养安全的影响相对较小,这主要归功于我国应变能力和应急能力。

新加坡、越南和加拿大等国家也显示出这种韧性,因为它们拥有足够的粮食储备,并且拥有连接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充满活力的价值链。


但是埃博拉病毒对一些非洲国家的农业生产、销售和贸易产生了巨大影响。在生产方面,由于道路阻塞,农民获得种子,肥料和杀虫剂等投入品的机会有限。许多地区都面临严重的劳动力短缺。


以上因素的综合,导致超过40%的农业用地未被耕种。至于营销问题上,农民无法将新鲜农产品运输到当地和城市市场。此外,由于无法向学校提供粮食援助,学校的日间进餐计划被中断。由于货船船员因害怕被感染而拒绝前往这些国家,国际运输服务被延误或取消,直接导致贸易中断。


眼下正在发生疫情严重影响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多个方面。受到此次疫情的影响,中国的经济在几近“停摆”了两个月的时间,使得原本发展日趋减缓的经济突遇“急刹车”,其受到的伤害可想而知。对于相对弱小分散和缺乏抗风险能力的民营经济和农业经济来说,犹如屋漏偏逢连夜雨。


以我国的农业生产为例,随着各地春耕时间的迫近,农资的供应能力,物流的通畅性,农资的配送,农资的价格等问题凸显,农户观望气氛浓厚,备耕环节延后。接下来任何环节的纰漏都会耽误农时,影响一年的收成,这是无法用后来的“加班加点”来弥补的。原本还在为“去库存”而挠头的各地政府,忽然发现保障粮食的基本供应居然并不是“手到擒来”和“理所当然”的事情。

03

如果各国再次恐慌,粮食价格将飙升


粮食生产周期长达四个月。一旦粮食出现危机,这个刚需所产生的世界性恐慌将远远大于一次疫情所产生的冲击。


如果这次全球疫情持续时间较长,对于全球粮食的生产影响如何?将是未知数。


一旦粮食减产30%,而粮价的上涨绝不是30%那么简单!


2018年猪瘟,我们只是扑杀了约200万头猪(中国每年宰杀了约7亿头生猪),占的比例很微小,但2019年中国生猪产量因为猪瘟减少了1.5亿至2亿头。猪肉价格破30,吃不起猪肉都快成了我们口头禅了。


2008年的粮食危机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教训。这场危机是由于澳大利亚和阿根廷的干旱,石油价格上涨,用于生物燃料生产的粮食谷物使用量增加以及贸易政策失灵造成的。这些促使许多国家实施各种出口政策,以限制食品的出口。


例如,原本不存在大米供应短缺,但由于恐慌行为,许多国家对大米出口征收更高的税率或完全禁止大米出口。大米价格在六个月内在全球市场上翻了一番,导致大米贸易严重中断,从而导致了粮食价格危机。如果各国这次再次发生恐慌,尽管规模更大,但粮食贸易和市场仍可能会受到干扰。


如今,一旦疫情持续爆发,影响了全球粮食生产,各个国家一定会限制甚至禁止农产品出口,如果不将粮食稳稳得抓在自己手上,那么狼真的会来。


我们怎么办


我国有能力应对粮食危机吗?

我国有足够的能力应对或将出现的全球粮食危机吗?


首先,给大家吃一颗定心丸: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处于历史上最好时期,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充足,粮食供应不会出现脱销断档。


其实,我国粮食保障的底气主要源自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粮食自给率高。

目前,我国稻谷和小麦两大口粮完全实现自给,谷物自给率超过95%。这是因为,我国历来有重视粮食和农业生产的传统,粮食生产能力强,依赖进口程度较低。

其次,粮食储备充足。

我国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6亿吨以上,截至2019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16连丰”,余粮相当充足。这是近年来我国通过政策支持、科技驱动、深化改革,稳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结果!


再次,对外依存度低。

我国每年进口粮食1亿多吨,主要以大豆、粗粮等为主,大米、小麦进口一般分别为200万吨、400万吨,占国内消费总量分别为1%至2%

,主要起品种调剂作用。


专家认为,国际粮食市场价格异常波动,对我国难以形成直接的冲击。相反,如果国际粮价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国内粮价上升预期,有利于促进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对稳定今年粮食生产具有积极作用。


疫情若恶化,全球或面临严重粮食危机!我们怎么办?


还有秘密武器


保供还有三大“定海神针”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粮食进口国,还有一些“绝招”,在关键时刻能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


首先,我国拥有完备粮食储备调控体系。近20年来,我国建立并不断完善中央和地方粮食储备体系和协调机制,从目前来看,我国粮油库存处于历史高位,无论中央储备粮还是地方储备粮,都非常充裕。


其次,我国还针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自然灾害等,建立起相应的粮食应急保障机制。

大中城市普遍建立了米面油等成品储备,可以满足当地10天至15天供应,调控物质基础雄厚。


再次,今年春耕形势良好,夏粮丰收有保障。目前我国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各地正在全力组织春耕生产,保障夏粮丰收。


其实,之前我国经受住了汶川地震、冰雪灾害等多发重发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也成功应对了2008年全球粮食危机。这次新冠肺炎疫情虽然来势汹汹,但我们同样也是自信满满!

疫情若恶化,全球或面临严重粮食危机!我们怎么办?

来源:经济日报微信公众号(ID:jjrbwx)、国是直通车(WednesdayNews)等


口粮绝对安全、百姓米面无忧——关于当前粮食市场供应问题的对话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王辽卫28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表示,我国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粮食供求总体宽松,完全能满足人民群众日常消费需求,也能够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考验。


我们的口粮绝对安全


问:部分粮食出口国限制出口的话,对我国老百姓米袋子有影响吗?


答: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近日越南宣布暂停大米出口。越南常年大米出口700万吨左右,大体占世界贸易量的15%,限制出口可能会造成国际市场大米价格波动。部分粮食出口国为保障国内供给也可能采取限制出口的措施。当然,通常应不会发生这种情况。


2019年我国进口越南大米仅48万吨,为2011年以来最低水平;今年1~2月从越南进口大米仅3万吨。事实是,2016年我国实行粮食收储制度改革以来,大米进口数量逐年下降,2019年大米进口255万吨,同比下降53万吨,进口大米占我国大米消费约1%,主要用于品种余缺调剂,如泰国香米,即使大米不进口也不会影响国内市场供给。


尽管近年来国际市场曾几次出现“过山车”式的粮价大幅波动,但由于我国粮食连续丰收,供给充裕,库存充足,保障有力,粮食市场总体保持稳定。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目前我国谷物库存保持较高水平,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较为坚实。2019年我国粮食种植面积稳定,粮食再获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66384万吨。总体看,我国粮食供求总体宽松,完全能满足人民群众日常消费需求,也能够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考验。


“大国粮仓”库存充足


问:我国粮食储备状况及当前市场粮价总体水平如何?


答: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近年来粮食储备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粮食储备充足,小麦稻谷等口粮品种库存处于历史最高水平。


在中央储备规模保持稳定的同时,从2014年开始,国家按照“产区保持3个月,销区保持6个月,产销平衡区保持4个半月”的市场供应量要求,重新核定并增加了地方粮食储备规模,各地已全部落实到位,而且大中城市还建立了满足市场供应10天至15天的成品粮油储备。同时,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储备品种结构中,小麦和稻谷等口粮品种比例超过70%。


除上述政府储备外,2004年以来,我国对稻谷、小麦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根据市场情况每年收购了一定数量的最低收购价粮食,这部分粮食主要通过国家粮食交易平台向市场投放,有效地满足了市场供应,稳定了市场价格。多元市场主体也建立了用于正常生产经营的商业库存。我国粮食库存充裕,完全能够满足市场供应和应急保供需要。


目前居民采购米面油心理稳定,受餐饮业等消费需求减少影响,国内米面油消费总体偏弱。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监测,3月23日全国加工企业小麦、早籼稻、中晚籼稻、粳稻进厂价格比春节前增长0.1%、下降0.2%、增长0.4%、增长1.3%。面粉、早籼米、中晚籼米、粳米出厂价格比春节前下降0.4%、增长0.6%、增长0.5%、增长1.3%。


百姓米面“两无忧”


问:一日三餐离不开米和面,我国稻谷、小麦情况怎样?


答:我国稻谷供给充裕,阶段性过剩特征明显。2019年我国稻谷产量2.096亿吨,同比减少252万吨,食用消费1.58亿吨,同比减少50万吨,尽管稻谷饲用和工业用粮有所增加,预计年度结余1430万吨,已连续多年结余,阶段性过剩特征明显。


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我国主产区早稻面积将会增加。疫情防控期间,有关部门合理安排政策性稻谷竞价销售,2月10日开始每周向湖北地区增加投放中晚稻80万吨,成交率仅0.28%,有效地满足了市场供应。


小麦供求平衡有余,连续多年产大于需。2019年我国小麦产量1.34亿吨,为历史第二高水平,已连续5年保持在1.3亿吨以上。由于消费结构升级,面粉消费下降,国内食用消费总体平稳,但饲用和工业消费有所下降,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估算小麦消费1.235亿吨,同比减少532万吨,年度结余1400万吨,同比增加870万吨,已连续7年产大于需。


今年全国冬小麦播种面积3.31亿亩,目前苗情长势良好,全国冬小麦一、二类苗占比分别为23%、77%,北方冬小麦苗情明显好于上年同期,今年夏粮再获丰收有较好基础。国家稳定投放最低收购价小麦,2020年以来成交率不足4%,加之政府储备小麦陆续轮换出库,小麦价格走势总体偏弱。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主要出口国采取限制出口措施,可能会加剧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的波动,但对目前我国粮食市场的影响不大,有利于消化不合理粮食库存,减轻国内部分粮食品种库存压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