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與孫策 "託孤" 之異同

在中國古代社會,"託孤"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政治現象,對於政權的穩定過渡具有重要意義。三國時期,劉備、孫策作為蜀、吳政權的奠基人,通過"託孤"的行為,維護了國家政權的穩定,確立了國家政權未來發展的方向。通過二者的異同,我們可以探查到在這種大環境下的政治隱喻,是如何改變的未來。

劉備與孫策

各色的"託孤"故事

在中國古代社會,因嫡長子繼承製盛行的緣故,幼主繼位的情況屢見不鮮。為了應對這種局面,君主在逝世前任命信任的大臣輔佐年幼繼承人直到繼承人成年的情況就經常出現,並將這種行為叫做"託孤"。縱觀中國古代歷史,"託孤"這一政治現象屢屢見諸於各種史書、小說、文人筆記之中,與此相關的文章、詩詞不勝枚舉。然而在這些形形色色的"託孤"故事中,劉備的"託孤"故事廣為人知,備受讚譽。然而除劉備"託孤"在三國時期還存在著其他的"託孤"事例,如《三國演義》中提到的孫策"託孤"就是一個除劉備"託孤"外與三國時期有關的"託孤"事例。故本文試圖就劉備與孫策"託孤"事件的背景、"託孤"過程、"託孤"人選等方面的異同進行比較和分析。

劉備與孫策

劉備"託孤"與孫策"託孤"過程之異同

關於劉備"託孤"過程,《三國志·蜀書·先主傳》有記載,而關於孫策託孤過程,《三國志·吳書·孫策傳》有記載,根據這兩段記述中,可以看出,關於劉備"託孤"一事,不僅過程清楚,而且時間也很清晰。但關於孫策"託孤"一事,過程雖然清楚,但對於時間卻非常模糊。據此可以斷定,由於孫策受傷屬於突發事件,且傷情迅速惡化,以致時間太短,史書都未能詳細記錄。由此也可以推測出,正是由於彌留之際過於短暫,致使孫策不得不在身邊僅有張昭一個重臣的情況下,來不及等周瑜到來就行"託孤"之舉。

與此相對,劉備"託孤"就顯得非常從容,先是,讓諸葛亮穩定住成都局勢,接著在將遠離蜀漢政治中心,長期擔任犍為太守的李嚴調至身邊,並作為諸葛亮副手共同輔佐劉禪。《三國志·蜀書·李嚴傳》載:"章武二年,先主徵嚴詣永安宮,拜尚書令。三年,先主疾病,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留鎮永安。"由此可知,從夷陵之戰失敗,退守永安後,劉備就開始考慮自己身後之事。因此,當次年劉備病重時,才能順利的"託孤"於諸葛亮和李嚴。

劉備與孫策

劉備"託孤"與孫策"託孤"時背景與應對之異同

劉備託孤時背景與應對漢獻帝建安十九年(214年),在成都被圍多日後,劉璋出城投降,於是劉備遂全面佔領益州,初步實現《隆中對》中定下"跨有荊益"的戰略目標,但其統治區域並不穩固。首先是孫權因不滿劉備借荊州不還,派呂蒙率軍襲奪長沙、零陵、桂陽三郡。接著是曹操平定漢中,遣夏侯淵、張頜屯駐漢中,屢次侵犯益州邊界。之後為鞏固統治區域,劉備於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出兵進攻漢中,並於次年佔領。但沒過多久,荊州就因關羽被孫權偷襲大敗而失去。章武元年(221年),為奪回荊州,劉備又率大軍沿江順流而下進攻東吳,但卻被陸遜率兵擊敗,不得不徹底放棄荊州,退回巴蜀。

劉備與孫策

同時由於兩線作戰,消耗了大量益州地區的人力和物力資源,使得益州本地集團的利益受到了損害,從而加深了外來的荊州集團與本地的益州集團間的矛盾。故面對這種內外交困的情況,為了保證劉禪能順利繼位,政權能平穩過渡,劉備從蜀漢政權所面臨的局勢和繼承人兩個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謀劃。蜀漢政權內外局勢。為保持政權內部的穩定和平衡,命令丞相諸葛亮率兵屯駐成都郊外,穩定政局。同時又"徵嚴詣永安宮,拜尚書令。"最後,為緩和政權內部荊州和益州集團內部矛盾,又在"託孤"一事上安排諸葛亮為主,李嚴為副。繼承人方面。首先是劉備通過遺詔對進行叮囑劉禪。《諸葛亮集》載昭烈遺詔,敕後主曰:閒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

劉備與孫策

其次,明確在遺詔中要求劉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並將軍政大權全部交由諸葛亮負責,從而避免劉禪與諸葛亮之間的權利爭鬥。最後,早在劉備稱帝前後,就將可能威脅到劉禪繼承的劉封賜死。確保了最早跟隨劉備的豪強集團能夠全心全意的輔佐劉禪。

孫策"託孤"時背景與應對初平四年(193年),孫堅戰死,部曲被袁術收編。興平元年(194年),孫策投奔袁術,並獲得袁術欣賞,得以重新收攏父親舊部。不久,以幫袁術平定江東為名,得到袁術資助及獨立領軍行動的權力,開始其平定江東的征程。其後經過數年征戰,基本上佔領江東主要郡縣。但由於孫策軍事集團對於江東而言是外來者,所以其勢力尚未能在江東紮下根基。故直到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逝世時,孫策軍事集團在江東地區的統治還很脆弱,地方大族對其政權能否紮根江東多有顧慮,而集團內部同樣對能否在江東立足心存疑慮,"是時惟有會稽、吳郡、丹陽、豫章、廬陵"

劉備與孫策

"託孤"所面對的外部環境

與此同時,孫策集團面對的是這樣一個外部環境,在北方,曹操忙於與袁紹交戰,何辦規擬吳會……祖郎、嚴虎之徒,禽減已盡,所餘山越,蓋何足慮。"所以對於孫策而言,在其行"託孤"之事的這個時間段,所憂慮的主要是如何鞏固孫氏軍事集團在江東統治的問題。為此,孫策進行了如下的安排。首先,任命張昭為"託孤"大臣,率眾臣一起輔佐孫權,並給予其廢立繼承人的權力,以確保"託孤"大臣與繼承人間能相互制衡。以避免因繼承問題而危及孫氏在江東的統治。但由於孫策"託孤"仍過於倉促,還是留下了一些隱患。因此,孫策死後不久,隨即定武中郎將、孫策從兄孫暠舉兵反叛。所幸,孫策對此有所預料,以孫權為繼承人,從而得以迅速消滅叛亂,穩定政局。

劉備與孫策

最後,孫策在遺言中確立了孫氏集團未來的目標和規劃,避免集團在戰略方向上的混亂。其規劃主要有兩點,第一,如果孫氏集團不能在江東立足,那就應當及時向西進取。《三國志·吳書·張昭傳》注引《吳歷》:策謂昭曰:"正復不可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第二,倘若能在江東立足,則以穩固江東為主,同時根據時勢進行選擇。通過前文對劉備與孫策"託孤"背景及相關應對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劉備與孫策作為政權的奠基人,在其"託孤"之時,都面臨著繼承人年幼,缺乏威望,且內部統治根基不穩的問題。不過,相比起孫策,劉備"託孤"之時還面臨著外部的戰爭威脅。

劉備與孫策

同時,雖然孫權與劉禪繼位時都是十七歲,但比起劉禪的孱弱,早早就出仕且常年隨孫策征戰的孫權,無論是經驗還是手段,後者都強於前者。再加上,東吳集團內部宗室實力遠比蜀國內部的宗室實力強大。故劉備需要用李嚴為副來保障集團內部的平衡,而孫策卻不會擔心"託孤"張昭一人造成局面失衡。所以,總的來說,劉備面臨著比孫策更為複雜的局面。


參考文獻

《三國志》

《秦漢史》

《吳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