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假期,為什麼要七點起床?"這位媽媽的回答,被網友盛讚

眼看疫情聲勢漸歇,但很多地區的中小學開學時間卻依然待定。孩子們對網課的態度,也從新鮮逐漸轉為疲倦。有些孩子甚至開始懈怠,畢竟假期快要結束,還不趕緊好好享受一下。這樣一來,親子之間的衝突也產生了。

有位媽媽在網上留言說,因為這個假期無比長,而且大家也不知道具體什麼時候開學。所以她從三月開始,一改平時假期都由著孩子休息的策略,要求孩子每天7點準時起床,開始一天的學習安排。結果卻遭到了孩子的強烈抵制,孩子質問她:"明明是假期,稍微睡一會兒懶覺,怎麼了?為什麼一定要七點起床?"

很多同樣家有學生的媽媽,都在帖子下發表了自己看法。有人說,孩子說的沒錯,本來就是假期,其實可以適當放鬆下的。人生能有幾次遇到這種事情,何必劍拔弩張;也有媽媽認為,應該堅持和上學時一樣的作息,省得開了學一時間也調整不過來。

看了200多條回答,我發現一位媽媽的答案被贊最多,也讓我覺得深以為然,下面我就借用她的觀點夾帶"私貨"試著回答一下。如果你的孩子也對你的嚴格提出質疑,不妨讓他也看看。

改變狀態要從最小的單元開始

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說:天下難事,必做於易;天下大事,必做於細。

這個道理說出來沒有一個人不懂,可以說是常識,但是實踐起來,卻又會覺得羅嗦。比如規定七點起床這件事兒,看起來就是一件很不起眼的小事兒。課程9點才開始,8點起床又如何,有什麼必要這麼較真?哥哥也曾經這樣問過我。

我拿出紙給他倒推,我說:"這段時間,是假期也不是假期,我希望你能保持在校學習時一半的狀態。但是怎麼保持,你有什麼想法?"

起初哥哥說:"那就用半天來學習,課外習題的量也減半吧!"事實上,這樣實踐的好幾天,他都找不到狀態,即便坐在課桌前,也總惦記著他的樂高模型和電子遊戲。於是我們約定每天7點半起床運動和晨讀,每天上午完成功課。果然,他的狀態就回來了。

這裡要說的是,別把"按點起床"當做可有可無的小事兒。在心理學中,這是一種暗示,當你調用自己的意志力堅持按時起床了,就會將整個人的精神狀態都從休假模式中帶出來。

自律的人確實更自由

曾經看過一個耶魯大學心理學系教授的講座,他說:在行為心理學研究發現,一旦一件事情堅持成為習慣,就無需意志力控制,而進入"永動"狀態。

這似乎是那句經典的:"自律讓你更自由"的心理學解釋。我們常常會羨慕和佩服一些人,他們似乎總是能將某件我們看起來很艱難的事情堅持下來。比如我上學時有一位學長,傳說每天4點多就會起床去操場鍛鍊,圖書館開門就進去看書,春夏秋冬從不間斷,我們都說他是神人。但是在這位教授的解釋中,做到這樣也似乎並不難:養成習慣就好了。

這也就是堅持早起的另外一個理由了,在堅持某件事兒的前20-30天,確實很辛苦,常常想要放棄。

但是,意志力也會作為一種能力,被鍛鍊的更加強大。等到早起這件事兒,變成習慣,我們就可以將"意志力"用在諸如背單詞、堅持看書之類的事情上,一切就會向著好的方向發展。

別讓將來的自己後悔

之前在知乎看到過一個問題,如果有機會對十年前的自己提一個"過來人"的建議,你會提什麼。很多人留言說,要告訴自己彩票號碼或者趕緊買房之類的。我也去問身邊的朋友,閨蜜沉默了很久說:"我會真誠的建議自己,可以試著再努力一點,比如非典那一年。"

那一年和今年一樣人心惶惶,父母大多還在上班,孩子已經停課。於是有人開啟了休假模式,有人在家刷題,開學之後的第一次期末,成績就起了變化,這種影響甚至在高考時也能看出端倪。

中年的父母無比焦慮的逼迫孩子學習,背後其實隱含對年輕自己某種行為的肯定或者後悔。有朋友就問我:你說是童年被父母約束,不是那麼快樂比較慘,還是人到中年沒有選擇,四面楚歌比較慘?現在儘可能去努力,問心無愧未來才不會後悔。

凌晨媽媽來叨叨:

"為什麼要七點起床?"是寫給孩子看的,但是爸爸媽媽也要知道,這裡說細節很重要,並不代表要嚴格要求孩子保持和學校時一樣的狀態,因為對於一般孩子而言太難了,自律不是一兩個月就能培養起來的。關鍵是要設立一些基本的底線,幫助孩子保持狀態,在不去學校的這段時間內,也能做到不掉隊、不洩氣。

一位凌晨開始創作的二胎媽媽,我手寫我心,點滴都是我帶倆孩子的育兒經驗。希望我的育兒經驗能帶給您一點幫助!

往期精彩內容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