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來講,大唐貞觀皇帝是不是中國封建王朝最完美的一個皇帝?

澤田


唐太宗李世民從個人能力和業績方面可以說是完美的。他在唐初武力統一全國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在登基成為皇帝后,文治武功,短時間內就成為“天可汗”,可以說其功績在中國曆代帝王裡是出類拔萃、屈指可數的。但其登基過程充滿了血腥,一劍封喉射殺兄長,對長兄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的子嗣趕盡殺絕,逼父退位,這都是不可抹滅的汙點。而且對後世影響極大,唐後的五代十國期間,子弒父,臣弒君事件屢有發生,這與李世民不擇手段奪位而“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影響有一些關係。概括來說,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難得的聖主,其文治武功彪炳千古,但其不能稱為“完美皇帝”,因為其為了目的不擇手段,冷酷無情,這些為後世做了不好的榜樣!



坤宇言之


唐太宗李世民確實算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明君了,李世民的軍事素質非常過硬,在很短的時間內削平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劉黑闥、杜伏威、朱粲等隋末割據群雄,留下了許多經典戰例。

李世民雖然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兄害弟,逼迫父親退位登上皇帝寶座,但是卻開創了“貞觀之治"的盛世局面,仍然被後世稱為一代明君。

李世民最可貴之處在於知道老百姓的力量不可忽視,懂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統治者要輕瑤薄賦與民休息,不可過份貪婪的剝削壓迫老百姓。

李世民另一個美德是能夠虛心納諫,李世民與魏徵的故事流傳千古,魏徵死後李世民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李世民的胸懷和作為在中國古代的封建皇帝中己經是出類拔萃了。

我覺得李世民還不能算是中國歷史上最完美最優秀的皇帝,李世民晚年追求長生不老之術,服食含有汞、鉛等成份的丹藥,導致52歲去世,我一直認為中國歷史上最完美的皇帝是康熙和乾隆。



西賊聞之心膽搖


唐太宗李世民在中國封建王朝帝王中算不上最完美的,但是可以說是最幸運的一位。他勤政趕不上清代的雍正。他拓展疆土趕不上隋煬帝楊廣,更趕不上他的兒子高宗李治。

說他幸運是他生逢亂世,若不是楊廣的一意孤行沒有大唐王朝的誕生。他是在對的時間遇上了一群對的人。秦王府1.學士為大唐王朝貢獻了聰明的材質,加上他不光彩的上位,讓他不得不約束自己的私慾,要裝的寬宏大量,善於納諫,這為他博得了賢明的名聲。

大隋朝留下了大量的遺產,可以讓他休養生息,讓百姓可以裹腹,隨著經濟的復甦一切都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再說舊唐書是唐朝人寫的,自然會歌功頌德。新唐書就不是這麼客氣了,當然他的偉大也不容置疑,開創的唐朝,從太宗時代才開啟一路開掛的模式,披荊斬棘,經濟繁榮,萬邦來朝。沿襲了天可汗的稱號。






長安女子_唐歌


人無完人,但唐太宗作為皇帝卻是中國歷史上最完美的一個。

01 玄武門之變不是唐太宗人生的汙點

唐太宗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哥哥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唐高祖李淵沒有辦法才封李世民為太子,並且很快禪位,李世民繼位,那一年是貞觀元年。

很多人因此詬病,說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殺兄弟,逼父親,是他人生的汙點,其實他發動玄武門之變是無奈之舉。

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為了對付李世民,早就勾結在一起。適逢突厥進犯,李建成便推薦李元吉代替李世民督率各軍北征突厥。

李建成讓李元吉請求讓秦王府的大將尉遲敬德、秦叔寶等人與自己一同前往,挑選了秦王軍中精悍勇銳的將士,來增強自己的軍隊。打算李世民來送行的時候,趁他身邊沒有大將將其殺死。

李世民仁義,並不想先下手為強,後來是他的幕僚說你不動手死的就是秦王和我們這些人啊!並且大唐交到李建成或李元吉手裡,他們不能治理得好國家。李世民才同意發動玄武門之變,由此可見,殺兄弟是不得已而為之,這不是他人生中的汙點,而是他人生中的轉折點。

李淵要禪位的時候,李世民堅決推辭,後來是李淵堅決要退位,李世民才即位的。

李世民繼位後,認為輔佐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都是各自忠於其主,是義士,不再追究。可見李世民心胸開闊是仁君。

02 李世民文武雙全,有帝王之才

隋末天下大亂,高祖李淵在太原起兵,

不管是謀劃還是帶兵,李世民都立下了汗馬功勞,可以說李淵能夠奪取天下建立大唐,大部分是李世民的功勞。

在起兵的時候,二十出頭的李世民與士卒同甘苦,遇到敵人身先士卒,附近道旁的蔬菜瓜果,不是買的不準吃,兵士有偷吃的,立刻找物主進行賠償,也不責備偷竊者,士兵及百姓們都心悅誠服,就因為李世民不管是對百姓還是對士兵都仁義,所以才能夠贏得軍心和民心。

唐傳奇《虯髯客傳》中說道:虯髯客本有爭奪天下之志,見李世民有天子氣度,知道不能匹敵,便放棄逐鹿中原的意圖,到海外建國。這也側面說明李世民有帝王之才。

03 唐太宗繼位後行仁君之事,開創貞觀之治

唐太宗繼位後,勤政愛民,輕徭薄賦,勵精圖治、任賢納諫,君臣相得,於是國家政治穩定,人民安居樂業,中國再次出現了自西漢全盛時期以來從未有過的太平盛世——貞觀之治。

唐太宗是真正能夠做到“民貴君輕”的皇帝,他見宮裡宮女太多,於是放了一部分回鄉與家人團聚。在和突厥求和時,大唐有極大的勝算將突厥一舉殲滅,但是唐太宗還是同意講和,只因國家尚未安定,百姓不富裕,所以要休養生息。

唐太宗又是能真正選任賢能的君王,他重用房玄齡,經常和大臣議事到半夜。經常詢問魏徵政治得失,有時候魏徵反對太宗,他很生氣,但知道魏徵是對的,他一定欣然聽取。

“戡亂以武,守成以文,文武之用,各隨其時。”不管是武功還是文治,唐太宗都各隨其時,所以他能夠成為名垂千古的明君,

也許他不是一個完美的人,但他一定是中國歷史上最完美的皇帝。


默默共讀


唐太宗李世民作為一個創業加守成的皇帝,執政期間開創的“貞觀之治”盛世,其功則可以比肩“秦皇漢武”,對於中華民族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可能由於自己的皇位都來的不那麼正當(通過發動宮廷政變“玄武門之變”奪取政權),所以也格外的珍惜,在位期間也是兢兢業業,在華夏曆史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李世民最值得稱道的是沒有誅殺追隨自己多年開國功臣,正常為了穩固皇權,皇帝都會殺這些恩威權重的重臣,像劉邦,朱元璋,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等等,因為這些人,功勞太大,封無可封,對於皇權的威脅太大,但是李世民沒有,還建了凌煙閣來獎勵這些有開國之功的能臣。

對內 李世民常以亡隋為戒,“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勵精圖治,知人善用,從諫如流,整飭吏治。使得社會安定,經濟恢復並穩固發展,為後來的大唐繁榮打下了基礎。

對外 平定突厥,薛延陀,回紇,高昌,吐谷渾,龜茲等國,使用懷柔的民族政策,使得四方賓服。到了貞觀後期,“四夷大小君長,爭遣使入獻見,道路不絕,每元正朝賀,常數百千人”。

唐太宗之賢,自西漢以來,一人而已。任賢使能,將相莫非其人,恭儉節用,天下幾至刑措。自三代以下,未見其比也。





舊夢難尋MAX


什麼是完美?沒有一絲的瑕疵才是完美,而“瑕疵”與“完美”又與社會的價值觀有關係,從古代儒家文化的價值觀來講,大唐貞觀皇帝李世民是有“瑕疵”的,所以他不完美。

從儒家文化看李世民的瑕疵:

1、不孝

《論語》:“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我們中國幾千年來一直以儒家的文化為基本的價值觀。這裡不討論儒家文化和現代觀念的衝突,只說,在唐朝時代,整個社會還是奉儒家為正統。

所謂的“完美”一定要符合儒家文化的價值觀的。

李世民的父親李淵,早年起兵反抗隋朝的統治,然後建立了唐帝國。李世民作為他的第二個兒子,作戰英勇無畏,為唐帝國的建立和穩固付出了汗馬功勞。對於李世民來說,他認為自己的功績足以擔任太子。

但是從李世民的父親李淵的角度來看,卻不是這樣的。封建社會,重視嫡長子繼承製,認為這是帝位傳承的穩固之路。李世民作為李淵的第二個兒子,雖然是嫡子,但不是長子。

李淵一直安排自己的嫡長子李建成在自己的身邊輔助朝政,從李淵的角度來看,李建成處理政務,弟弟李世民在外征戰穩固國家是最好的選擇。

李世民不同意李淵的這個做法,跟長兄李建成矛盾日益擴大,最終演變成了不死不休的局面,最終李世民玄武門兵變,逼父親李淵退位,自己登基做了皇帝。

他不遵守父親的決定,並且以兵變的形式逼父親退位,這在儒家文化的價值觀裡,可以說是非常大的罪過,是“大不孝”。

2、不悌

在儒家文化裡,“孝悌”是連在一起講的。

孝是對長輩的順從與孝心,悌則是對兄長的尊重和對弟弟的愛護。

不論李世民當年是否被李建成逼迫,又是否出現了人身安全方面的危機,最後是他主動發動了玄武門兵變,手刃了自己的兄長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

在這件事情上面,從儒家文化的價值觀上看,他就是“不悌”的。

當然,“人無完人”,我們也相信,當年,李世民一定是感覺到了如果不兵變,可能他會出現人身方面危機,他是不得不兵變的。


我們不能以“完美”來看待一個封建王朝的皇帝,一個皇帝最重要的是治國才能,是他治理下的國家是否安定穩定,而不是他是否“完美”。

李世民的功績:

1、為政清明

李世民是一個有作為的皇帝,他接手的是一個被隋煬帝折騰得奄奄一息的王朝,所以李世民一直小心翼翼地維持著民力,努力地讓國家恢復元氣。他常常跟大臣們一起討論施政得失,研究隋朝覆滅的經驗,討論歷朝歷代的得失成敗,還形成了《貞觀政要》這樣一本治國之書。

李世民:“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2、任人唯賢

李世民是一個大氣的君主,他很清楚人才的力量,所以當他登上帝位之後,不計前嫌地啟用任何人才,其中就包括了他哥哥李建成的下屬魏徵。魏徵可以說聞名後世,是一代賢臣,很敢直言相諫。好幾次魏徵都把李世民惹毛了,李世民仍然忍了下來,努力地聽取意見,只為了更好的治理國家。

李世民:“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3、輕徭薄賦

李世民很清楚他接手的國家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人口銳減,田地產出不豐,國家凋敝。他一直實行著輕徭薄賦的措施,愛惜民力,以恢復和發展生產,運用各種措施來緩解老百姓生活的艱辛。

4、布柔懷施

我們往往知道李世民能征善戰,將周邊的遊牧民族國家打得頻頻求饒。但不知道的是,在將對方打怕了之後,李世民往往使用布柔懷施的政策來對待他們。在封建時代,打仗是一個非常耗費國力的事情,李世民能戰,但不好戰。

李世民:“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李世民因此被各民族尊奉為“天可汗”。

總結:

從儒家文化的價值觀上講,李世民不尊重父親李淵的嫡長子繼承的選擇,反而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殺掉了兄長和弟弟,又逼迫父親退位,這是“不孝、不悌”,所以他是有“瑕疵”的帝王,不是完美的。但一個封建時代的帝王,最重要的不是道德上是否有“瑕疵”,而是他是否有治國才能,李世民是一個治世明君。

歡迎關注@二凰士 歡迎有感興趣的夥伴在評論區留言與我討論~


二凰士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統治史中,唐太宗李世民無疑是一位很有作為的皇帝。他以幾近完美的文治武功開創了一個繁榮燦爛的大唐王朝。給後世以及世界歷史畫出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毛主席在詞作《沁園春 雪》中,將李世民與秦始皇嬴政、漢高祖劉邦、宋太祖趙匡胤相提並論,可見對李世民的評價之高。

然而,仔細查閱流傳下來的史籍,我們會發現,後世對李世民的高度評價也不乏許多溢美之詞。我們先看看後人對其正面的表述。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是唐高祖李淵的次子。公元626年至649年在位。隋朝末年隨其父起兵反隋,李淵稱帝后,被封為秦王,任尚書令。李世民曾經鎮壓竇建德、劉黑闥等農民起義軍,消滅了薛仁杲、王世充等軍閥割據勢力。在戰爭中發展了自身的勢力,形成“秦王集團”。公元626年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長兄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被立為太子,隨即繼承皇位。李世民即位後,勵精圖治,推行均田制、租庸調法和府兵制度,加強對地方官吏的考核。又發展科舉制度,廣羅賢才,虛心納諫,總結得失,常以亡隋為戒,改革官僚體系,大力恢復農業生產,使當時的社會經濟得到很快發展。他在位的這段時期,被後世稱為“貞觀之治”。

但是,任何一個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李世民也不例外。雖然他開創了“貞觀盛世”,但是也給後世留下來不少反面的例子。500年後宋朝的範祖禹寫過一本《唐鑑》,評論唐代三百年間封建統治的得失,就對李世民做了客觀的評價。

首先,李世民為奪皇位弒兄殺弟,逼迫父親退位,給後世宣揚注重“孝悌”的封建社會文人留下了惡劣的口實;其次,據史料記載,李世民以皇帝的強權干擾史官修史,將有損自己完美形象的史料盡行刪改,有違修史真實獨立的精神;再次,李世民晚年崇信方術,煉丹燒汞,盲目追求長生不老,最終因此斃命,也為後世有識之士所詬病。

以上三點,只是李世民“另一面”的冰山一角。但足以說明,他並非是一位完美的封建帝王。只是在和其他昏庸殘暴的皇帝比較之下,相對有些政治作為罷了。


棒槌襖襖


事實上如果做皇帝要評分,李世民基本可以是科科第一,總分領先第二名一整檔。

可能歷史給予他的重要性不如秦皇漢武,但他把自己的試卷寫得最接近完美了。

論私德,很多人說歷史由勝利者書寫。

弒兄奪權這麼惡劣的事情其他哪個勝利者皇帝敢寫進詩書?只有李世民吧。我覺得貞觀的歷史很真實。

皇帝,即是拿著極權的人,哪個心理不會有或多或少的變態。

為什麼李世民一直被議論,因為他做皇帝做得邏輯上道德上都滿足我們這些庸人的價值觀。

我是百科小歷史,21世紀,利用碎片化時間瞭解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