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林漫步丨惠安县千年教育简史


史林漫步丨惠安县千年教育简史


惠安县千年教育简史


惠安置县之前,民间已有家传师授式的私学存在,但至今已无文字查考。

宋·太平兴国六年(981),惠安置县后,由于地方经济的繁荣和封建科举制度的推动,惠安延续着家传师授,并逐渐形成早期的学校教育形式——蒙馆和经馆两类。以启蒙教育为主的蒙馆有冬学、村学、学塾、村塾、家塾、族塾、家馆、教馆等;经馆以讲经论道为主,有书室、书馆、书斋、书堂、书房等,也包括私人讲学的书院。其时,蒙馆、经馆这两类私学遍及城乡。

史林漫步丨惠安县千年教育简史

惠安文庙


惠安置县后,即设有县学。北宋·天禧年间(1017-1021),惠安县学建在县治西,形成以儒学为主要办学类型的官学系统,以经史课士。宋、元、明时期,即宋·乾兴元年至明·嘉靖三年(1022-1524)的500余年间,惠安历任知县经十余次迁移、扩建、修葺,县学规制日趋完备。清末,废科举办学堂,县学仅供为祭祀孔子的场所。

史林漫步丨惠安县千年教育简史


南宋时期,村学、家塾等私学也得到较大的发展。各类学校教育的广泛创设,使惠安出现“家诗书而户弦诵”的繁荣景象,形成“民向学、喜讲诵、好为文辞”的风气,为人才辈出打下坚实基础。


史林漫步丨惠安县千年教育简史

“国家才子黄宗旦”


宋·端拱二年至嘉佑二年(989-1057),崔拱和其子正则、丽则及其孙黄臣、宋臣相继中第,金榜题名,68年间,“三世五进士”,明·嘉靖《惠安县志》载宋代惠安大吴乡九世十三进士等,为历朝佳话。

史林漫步丨惠安县千年教育简史

东桥大吴吴氏祖祠的对联体现昔日家族科举之鼎盛


元代提倡创办社学,惠安又增添了一种办学形式——社学。社学是地方官奉朝廷诏令在乡村设立的以“教蒙童始学”的学校。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元世祖诏令各县设立社学,惠安社学开始兴办。

明洪武八年至正统元年(1375-1436)诏令推行社学制度,并“复令提学官及府州县于各处社学严督勤课,不许废驰”。

据万历《泉州府志》记述社学时,惠安社学有厚裕、南门、龙盘、香山、马泷、鳌塘、北坝、上谢、苏坑等9所。明·嘉靖至隆庆年间(1522-1572),朝廷又多次颁诏兴办社学,惠安官府奉诏在城乡毁淫祠梵宫,兴设社学。

史林漫步丨惠安县千年教育简史


清·雍正二年(1724),诏令各县再设社学。雍正七年(1729),惠安奉文设登庸、弦歌等社学21所。

惠安书院,大多是地方官员倡办的,为名儒贤士讲学授徒的场所。惠安历代建有龙山书院、科山书院、螺阳书院、文峰书院、正音书院5所。

史林漫步丨惠安县千年教育简史

净峰龙山书院


南宋、元、明的书院与科举关系不大。明代曾四次下令禁锢书院。清代的书院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成为以考课为主的科举预备场所。清末,书院或停办,或改为新学堂。

史林漫步丨惠安县千年教育简史


清代各类私塾相当发展,几乎遍及城乡,成为当时惠安的教育基础。清末兴新学时,一部分私塾改为学堂,大部分则继续存在,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清末,惠安先后办有中学堂1所,小学堂7所。新办的学堂中,除少数官办外,大部分为私立,其中以教会办的学堂居多。

中华民国成立初,学堂改称学校,取消读经。1919年,新文化运动后,提倡白话文,推广普通话。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实行“党化教育”。

抗日战争期间,推行战时民众教育,兴办战时民校,后改称国民学校。民国期间,幼稚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相继创立。其中有县政府办的官立学校,而更多的则是华侨、社会各界人士和外国教会办的私立学校。

国民政府曾多次下令取缔私塾,但因学校办得不多,满足不了民众的需求,私塾则因为设备简单、形式不拘易办,因此仍有相当数量存在。

民国期间,战乱频繁、兵匪骚扰,加上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侵华战争,社会动荡,经济凋零,民不聊生。各类学校普遍存在学校规模小、教学设备差,办学经费缺等问题。学校时办时停。

史林漫步丨惠安县千年教育简史

民国惠安毕业证


至1949年秋,惠安县仅办有:简易师范1所(寄设惠安县立中学),学生120人;中学4所(其中私立3所),学生173人,教职员工113人;中等职业水产学校1所,学生110人;公私立小学122所,学生20305人,教职员工723人,入学率只达26.28%;幼稚园全部停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惠安县人民政府接办了惠安县立中学。1952年接办教会学校,逐步改造私塾,至1955年,私塾全部消失。


惠安县人民政府对侨办学校采取积极扶持政策,并开办了一批学校。学校实行面向工农开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1957年,反右派斗争中,全县5%左右的教育行政干部及教师被划为右派或中右。1958-1959年,又有部分教师作为“不纯分子”清洗出教师队伍。


1958年,受“大跃进”的影响,“教育大革命”期间,在缺乏必要办学条件的情况下,大办各级各类学校,队队有幼儿园,小学达423所,中学增至24所,还创办了惠安师专,省立高级水产职业学校。由于教育大发展超过经济的承受能力,翌年,惠安师专等一批学校停办。


1961年后,经过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教育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1965年,全县有:普通中学14所,在校生57人,教职员工59人;小学428所(含耕读小学),在校生6036人,教职员工2384人;公办幼儿园3所。


“文化大革命”初期,在“左”倾错误路线影响下,许多学校遭到严重破坏,学校教育陷于停顿状态。1968年,学校开始“复课闹革命”,在“读小学不出大队,读中学不出公社”的口号下,缺乏必要的办学条件,盲目发展农村中学。

史林漫步丨惠安县千年教育简史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经过拔乱反正,学校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1979年以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确立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增加教育投入,惠安教育由此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有趣,用料,有共同的记忆!感谢关注惠安文献馆!在时光流逝中,一起来留住乡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