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裡的水田,為什麼要晒田,對水稻有什麼好處和弊端?

常德農村小趙


曬田,是水稻種植過程中一項比較重要的管理措施。通過人為調控稻田土壤的含水量、人為創造適度乾旱的環境達到控孽、控旺、壯根、防病、改善土壤理化狀態、緩解氮肥過量以及節水、節本、增產和提質的目的。總的來說,有條件的話,建議在水稻進入分櫱盛期之後進行1-2次的曬田過程。

1、控孽、控旺。水稻種植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因為移栽基數過大造成的密度過大以及氮肥施用過量造成的水稻徒長、分櫱過於旺盛以及水稻葉色過於濃綠等不利的情況。對於這幾種情況,最好的解決方式就是曬田搭配噴施蕓薹素內酯的方式來解決。特別是在水稻分櫱的盛期,如果田間莖數達到目標莖數的80%以上,還有繼續分櫱的態勢,就需要及時的排水、曬田,控制水稻分櫱的數量,減少無效分櫱的發生。

2、壯根、抗倒伏。農作物的種植與其說是種植農作物,不如說是種根。因為農作物的長勢、產量、品質、抗逆性等都與根系的生長狀態密切相關。根系越發達,農作物的長勢越健壯、豐產能力越突出、抗逆性也越強。對於水稻來說也是如此,由於根系長期處在水淹、缺氧環境,對根系的生長會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通過曬田,排乾田面的多餘水分,讓土壤縫隙中填充更多的空氣,讓根系也能“透透氣”,對根系的生長非常的有好處。根系生長的好了,抗倒伏的能力也會增強。

3、防病。水稻很多的病害都與水有關係。田面淹水、田面空氣含水量過高,都會造成病菌的繁殖和擴散,也會增加水稻患病的幾率。通過曬田使田面處於一定期限的乾燥狀態、降低田面空氣的含水量,對水稻的防病來說也有一定的優勢。而且,通過曬田壯根,也能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特別是對稻瘟病、紋枯病、稻曲病這幾種病害,曬田有明顯的的輔助防治能力。

4、改善土壤理化狀態。稻田由於長期的處於淹水、缺氧的環境,土壤的理化性質也相當的差。如果您在盛夏的季節抓一把稻田的稀泥,會聞到一股惡臭味,就是因為土壤中的秸稈、稻根以及其他的有機物腐敗之後散發出的硫化氫等有毒氣體。而且,這時候的土壤呈現稀泥、黏滑等狀態,非常的不健康。通過曬田,排出有毒氣體,散失多餘的水分,能增加土壤顆粒間的間隙,對於改善土壤理化狀態有比較好的效果。

5、緩解氮肥過量造成的不利影響。水稻種植過程中的氮肥過量,會出現較為明顯的不良反應,比如說旺長、葉色濃綠、倒伏、貪青等,都是氮肥過量的表現。主要的原因就在於氮肥用量過大,造成水稻體內的非水解性銨態氮的濃度過高。想要緩解這些不利的表現,就需要逐漸的降低非水解性銨態氮的含量,增加水稻體內的有機物積累強度。通過曬田,控制根系對水分的吸收,消耗水稻體內多餘的非水解性銨態氮,對於改善這些情況有非常明顯的效果。也可以搭配噴施蕓薹素、多效唑、矮壯素等來提高效果。

6、節水、節本。水稻種植的成本越來越高,降低種植成本是重中之重。通過降低稻田的用水量,也能達到減少投資、減少投入、降低灌溉用水消耗量的目標,以此達到節水、節本的目的。

7、增產和提質。水稻產量在於根系、地上部、有機物積累、病蟲害防治等幾方面因素。其中,曬田的一個作用就是提高水稻體內的有機物積累情況,比如說糖類、蛋白質、脂肪等有機物的積累,這對於產量的形成以及提高水稻水稻的品質來說,有著積極的意義。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 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


寒地水稻種植技術


農民在種植水稻的過程中,當水稻長到一定階段的時候,就會進行一項必要的田間管理措施。這就是大家通常所說的夏天,其實簡單來講就是將稻田裡的積水排出來,讓稻田的土壤在太陽底下晾曬一段時間。

那麼,為什麼種植水稻需要曬田呢?曬田對水稻生長有什麼好處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聊這個話題。

一、水稻曬田有什麼作用?

水稻曬田一般是在水稻拔節到潤穗期這個時間段進行。當然根據不同水稻的波動時間以及土壤類型和條件等實際情況的不同,曬田的時間也有一定的區別。一般情況下是在水稻移栽之後40~50天左右,也就是在分櫱末期拔節初期進行。如果曬田過早的話,會影響到有效分櫱的生長,如果是曬田過晚的話,新分櫱就會過旺生長,導致幼穗分化速度延遲。

因為水田長期有水,導致土壤中的氧氣含量會不斷的減少,而水稻根系生長過程中如果長期缺氧的話,會對水稻的正常分櫱生長不利。適當的曬田能夠有效增加土壤中的氧氣含量,增強水稻生長髮育的能力,促進其健康茁壯生長。而且通過曬田這一田間管理措施可以減少水稻徒長的問題,讓水稻的秸稈變粗,同時控制莖葉向上生長的速度,增強水稻的抗倒伏能力。

另外,通過曬田的行為,可以有效地控制水稻分櫱程度,減少無效分櫱,減少營養的無謂消耗,從而提高水稻的發育能力,為水稻後期的成穗率和結實率的提高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最後,通過一定方式的曬田行為,可以起到殺菌消毒的作用。這點同樣能夠減少水稻的病蟲害發生,從而增加水稻的產量,提高水稻的質量,促進水稻快速成熟。

二、水田應該如何曬田?

水稻曬田必須根據其種植環境生長情況以及天氣因素等來綜合考慮,也就是農民常說的,要看天看地,而且還要看苗。曬田的標準以下田的時候腳不會下陷,田間有一定的裂縫,水稻的白根翻出地面,水稻的葉色變淡,葉片挺直為準。

在曬田的過程中一般要根據水田的具體情況,分為輕曬和重曬。如果是輕曬的話,一般只需要2~3天,如果是重曬的話,一般至少要5~7天。對於苗數比較足,長勢比較旺的水田,要儘量的早曬而且重曬。而對於長勢比較弱,而且苗數比較少的水田,儘量選擇晾曬並且輕曬。如果水田的保水性能較差,而且也沒有特別保障的水源,可以不曬或者是少曬。

在曬田的過程中同樣要觀察天氣變化,如果是大晴天,溫度高,空氣的溼度比較小,曬田的天數要儘可能減少一些。但是在曬田過程中遇到陰雨天氣或者是空氣溼度比較大的時候,曬天的天數儘量延長。

總的來說,水稻曬田可以控制無效分櫱,而鞏固有效分櫱,改善土壤的環境,增強水稻根系的活力,協調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降低田間溫度,抑制病蟲害危害,從而達到水稻高產優質的目的。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如果你有什麼更好的意見或者想法,歡迎在下面留言評論說說您的觀點,如果你喜歡我答案的話,歡迎點贊關注,感謝您的閱讀。


三農有理


水稻離不開水,但在水稻的種植過程中,卻有一個環節——曬田,看起來不可思議,但種植水稻的農民,每年都要對水稻進行曬田,也許很多人不知道曬田的重要意義,但還是按時的操作。

水稻為什麼需要曬田?

水稻移栽大田,緩苗以後,就開始快速生長;此時它最大的特點是長勢旺,分櫱數量大增,這為後期的產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有一利,必有一弊,對這種現象如果管理不善,就會對水稻後期的正常生長和產量造成潛在的影響。曬田的目的,就是針對水稻的這個階段的特點,人為的進行干涉,讓水稻正常生長和保障產量,達到種植的目的。

曬田對水稻有什麼好處?

一,有效控制分櫱數,保障分櫱有效率。

水稻一般在三葉期就開始分櫱,移栽大田後,適宜的生長環境和充足的營養,為水稻的快速分櫱提供方了條件;水稻植株在不控制的情況下,可以分櫱出八個植株,而這些通過分孽長出的植株,由於許多條件的限制,只有部分能夠抽穗,而曬田的一個目的,就是減少無效分櫱,以免田塊裡水稻植株密度過高,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和減少無效投入。

二,控制水稻植株旺長,增加抗倒伏能力。

人工種植水稻,為水稻提供了優越的生長環境,但也同時帶來了一個弊端,那就是水稻可以一直處於旺長狀態,水稻植株秸稈脆嫩,並且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是,田間的土壤保持淺水層,會處於鬆軟狀態,遇到惡劣氣候,植株容易倒伏或者折斷。

而曬田,突然減少稻田裡的水量,水稻正常的生長環境被打破,快速生長的水稻受到遏制,為保證自身的正常生長,水稻會自我調節,根系會變得強壯,秸稈會變得堅實強壯,有韌性,同時,稻田裡的泥土也會變得沉實起來,這就極大的增強了水稻抗倒伏能力。

三,較少肥料的浪費,促進有效穗顆粒飽滿。

由於曬田可以有效的減少無效分櫱,這就避免了營養成分被無效分櫱無端的浪費掉,而為有效植株提供了充足的營養;這對減少浪費,促進有效穗顆粒飽滿,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如何把握曬田標準?

許多農民雖然知道曬田的重要性,但是對曬田的程度並不是很清楚,有的曬3-5天,有的曬3-8天,甚至有的曬田以後,就任其生長;這種做法其實是不妥當的。下面就這方面的問題說一下。

所謂的曬田,指的是放掉水稻田塊裡的水,讓稻田裡的土壤水分降低到一定程度。很多農民把握不住曬田到什麼程度,才算合適。這裡,告訴大家一個很簡單的判斷方法:撤去水稻田裡的水後,當土壤變得堅實,有細小的裂紋,人走在上面,不沾腳,就達到要求。

但在曬田的時候,要注意一些問題:如果肥力高的田塊,植株長勢旺盛,顏色墨綠,曬田的時間要延長,要保證3-8天的時間;相反如果土壤的肥力弱,植株長勢弱,顏色淡黃,可適當減少曬田時間,一般曬3-5天即可。


因此,根據水稻的長勢和土壤肥力的大小,正確的把握曬田的時間,才能達到曬田的目的,取得好的效果。

同意我的觀點,請點個贊;對您有所幫助,請多關注。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