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你想寫古體詩,“形式”重於意境,格律很重要,你怎麼看?

廊橋詩夢


作詩這件事在平臺上看著十分火熱,其中大部分人作的詩並未遵照詩體形式,有的韻腳也對不上。

但作詩這件事兒多與抒情發感、興趣所致有關,是大家這麼多年被詩詞文化薰陶感染的結果,被陶冶教化了這麼多年,詩體大家多少都知道些,不必拘泥於形式。

我認為意境為主,文字表達為輔,格律稍作貼合即可,能給人感官的刺激或情感的震動最重要。


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善於各種詩詞文體創作,有時摒棄古板的格律,自成一體,抒情坦率強烈,敘述自然流暢,議論邏輯有力,在宋代詩詞文化中產生了重要影響。

比如花、鶴、鹿、茶等元素被古人定義為“雅”,蘇軾偏寫鴨子、蔞蒿這樣的“俗物”,成就了“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這樣的名句。

他把最文章形容為“大略如行雲流水,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大概是說寫文章應如行雲流水,文理自然,該寫的時候要盡情表達,不能寫的時候就及時停止。也表現出了蘇軾對人生哲理的思考。

我想這就是我們喜歡他的原因,如今我們這麼喜歡讀他的詩文,不僅是因為他豁達、超然的人生態度,更是因為他的詩字字由心而發,我們能夠產生共鳴罷了。

所以我們作詩要有感而發,不牽強附會就好。


杖芒徐行


我也寫格律詩,常為一個字眼兒斟酌很久,在韻律與意境間兩難不已。

但是,寫詩的目的是什麼?以文害義,豈可取哉?

格律詩是之前用來配樂歌唱的,所以嚴格要求平仄、韻腳。現在已經演化為歌曲了,時代蛻下的陳皮,為什麼還要仿真復原一遍呢?

若真是形式更重要,那下面的“詩”當為佳作了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天叔的書


  • 首先,我認為任何寫作的形式都不應該大於內容

形式和內容的關係就如同錦上添花,能給與我們享受的永遠是始於靈魂上的共鳴或者震撼,其餘才是形式帶來的美的餘味。只有好的內容,沒有美的格律,算不上一個完美的作品,但是隻有一個好的形式,卻空洞無物,永遠無法征服世人成為流芳百世的佳作。
  • 其次,對於詩詞這件事情,對於寫作是更上一個層次的創作,是內容和形式並重的典型。

古有“詩歌”,詩如同歌,是應該可以朗朗上口的,可以誦讀可以吟唱,不論哪一種方式都能讓人從文字中體味到那種美好的風景或者意境。格律只是一個形式的要求或者基礎,所有的詩詞創作也應該是有想要表達的事物,然後再去對詞句做推敲和潤色。

美的意境,如同流傳久遠的《詩經》中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不僅讀起來順暢,而且如此精煉的語句卻給了我們一個無比生動的畫面,每個人的呈現或許不同,但是一定都是在心中最美好的、最純淨的戀之風景。

至於形式的並重也是由來已久,如同“推敲”的起源,那個關於賈島的一字糾結。“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怎麼都是一個很有畫面感的詞句,如果不細加品味可能不會留意到用詞的變化,但是文學就是主觀且難以完美的存在,每個創作者對於自己的作品都要有珍重之心,只有在內容上豐盛、形式上華美,這才是真正美好的作品。


心理諮詢師曦文


我本來看重意境甚於看中形式,以至於我寫古體詩只敢寫古風。後來寫律詩,也延續更看重意境的思維,乃至嘗犯“孤平”,也一般不在標題前面綴以“五律”之類的字樣。

但是,隨著我寫律詩(只敢說是類律詩)日多,發表於微博等處日多,與詩友的交流日多,我發現詩友們大多是很重視形式的。可以說,我們中國人欣賞古體詩,一個根深蒂固的習慣就是要去檢測平仄。如果我不注意平仄,甚至我的讀者都會減少。所以,就眼前古體詩界的文化氛圍,大多數人是看重形式,我們個人不管有什麼獨特意見,恐都難免隨俗。

儘管如此,直到現在我仍然是看重意境甚於看重形式,我總認為空有形式仍是徒有其表,是沒意思的。但我在創作中還是儘量注意形式,這也是對當下文化氛圍及讀者的欣賞習慣的尊重。


王樂天wzc


一,忌空洞,重內容

有內容的詩,才會得到讀者的歡迎,讀來如白開水,會使人乏味。

二,忌堆積,重主題

不要把所有能想到的詞語全部放到詩中來,容易讓人找不到作者要表達的東西。

三,忌直白,重思考

不要想到什麼就寫什麼,用一個詞代替他,使人從你的詩中去思考你的用義,讓人回味。

四,忌過分強調韻律,重表現自己內心

不要太拘泥於韻律的規矩,也不要過分模仿前人,好的詩是自己所思所想所見。

五,忌晦澀,重眾知

不要把大眾不認識的詞語用在詩中。

六,忌尾字讀音相同,重多變

最後一個字的讀音不要都一樣,使人感覺就像滑坡一樣,一樣向下。應該讓人有一種起伏的思緒。

七,忌譁眾取寵,重尊重詩律

不要為博得別人的注意,就把詩律置之不顧。


睡著的帥哥


我認為寫古體詩,還是應該重於意境,詩是作者內心抒發的感情結晶,詩言志,觸景生情,借景抒懷,嘆古詠今,託物詠志,一首好詩一定要營造好的意境,使讀者看了賞心悅目,回味無窮,流連忘返,使讀者有一種身臨其景的感覺,只重於形式,不注重意境,跟炒一盤菜一樣,只注重顏色,外觀漂亮,而不注意鹹淡,酸辣,香甜可口,這盤菜肯定沒有了品嚐,食客會說這不是一盤好菜,倒掉!詩只注重形式,而不注重意境,絕不是好詩!


舟鎖江天磐如鐵


看到題主的這個問題,我想到了之前看蔣勳老師的視頻時,說到他為什麼離開大學,他說他在大學裡面教了幾十年書,開始覺得很不舒服,因為沒辦法背叛主流的教育。我想在這裡,主流的教育大概可以理解為古體詩的格律和形式吧。

人為什麼要寫詩呢?是想要炫耀自己的學識?還是想要靠寫詩拿稿費?如果是這樣的話,我覺得我的回答大概就不是很適合你。

我所理解的,寫詩一定是有自己所想要表達的東西,有想說的話,藉著詩詞的形式表現出來,從這個方向去理解,那麼意境一定是重於形式的,內容才是你想說的話,形式和格律只是一種輔助了。

當然,形式格律做為輔助也是比較重要的,古體詩之所以是古體詩,也是因為它的格律帶給人以美感,那麼既然有這種不單單能表達自己想說的話,同時也能讓自己心中的話能以更美的方式呈現出來,為什麼不盡可能的做的更好呢。


x拾九


要有一定形式,意境更重要。形為體、意乃魂!


衣帶當風


想寫古體詩,也要了解古體詩,不然寫出了的是什麼詩可能都不清楚。而“形式”大於“意境”的說法古人都反對,現在更可能沒有市場,但是這句話,並不是讓人拋棄“形式”,這不能作為現在某些不懂格律的人亂嚷嚷的理由。

首先要明瞭,古詩是個大類,《詩經》《楚辭》漢樂府是古體詩,唐代形成的主要包括絕句和律詩的是格律詩,他們都屬於古詩。所以,要搞清楚自己是要寫古體詩,還是古詩,兩個不能混為一談。如果只是古體詩,要掌握古人的用韻情況,當然用現在韻也可以,但不能亂來一氣,韻都不通。寫格律詩則必須掌握格律要求,平仄押韻對仗,也不能不管,雖然有變通之法,但不能不懂。現在很多人說不用管格律,那最好不要說自己創作的是格律詩,格律詩就是要有格律的。

而你說的我不知道包不包括詞曲,如果包括,那他們也是有格律的,也不能自己隨意搬弄。

至於抨擊古詩“形式”大於“意境”則肯定不對,這隻能說明自己造詣還不足夠自由表達。古詩如果有特別好的意境,非突破格律而不可的也有,但都是非如此而不可時才用,這不是說作者不尊重格律,這也要明白。


無心隨墨


學寫格律詩,內容意境可以先別考慮,首先把五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絕句,七言律詩的對偶、押韻、平仄的基本要求弄懂。就是說先在形式上下功夫,其中最難的是平仄,因為古音和普通話在平仄聲上不完全一致,有所區別。形式上符合格律詩的要求了,再在內容、意境上多推敲,會寫出好詩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