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你想写古体诗,“形式”重于意境,格律很重要,你怎么看?

廊桥诗梦


作诗这件事在平台上看着十分火热,其中大部分人作的诗并未遵照诗体形式,有的韵脚也对不上。

但作诗这件事儿多与抒情发感、兴趣所致有关,是大家这么多年被诗词文化熏陶感染的结果,被陶冶教化了这么多年,诗体大家多少都知道些,不必拘泥于形式。

我认为意境为主,文字表达为辅,格律稍作贴合即可,能给人感官的刺激或情感的震动最重要。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善于各种诗词文体创作,有时摒弃古板的格律,自成一体,抒情坦率强烈,叙述自然流畅,议论逻辑有力,在宋代诗词文化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比如花、鹤、鹿、茶等元素被古人定义为“雅”,苏轼偏写鸭子、蒌蒿这样的“俗物”,成就了“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这样的名句。

他把最文章形容为“大略如行云流水,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大概是说写文章应如行云流水,文理自然,该写的时候要尽情表达,不能写的时候就及时停止。也表现出了苏轼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我想这就是我们喜欢他的原因,如今我们这么喜欢读他的诗文,不仅是因为他豁达、超然的人生态度,更是因为他的诗字字由心而发,我们能够产生共鸣罢了。

所以我们作诗要有感而发,不牵强附会就好。


杖芒徐行


我也写格律诗,常为一个字眼儿斟酌很久,在韵律与意境间两难不已。

但是,写诗的目的是什么?以文害义,岂可取哉?

格律诗是之前用来配乐歌唱的,所以严格要求平仄、韵脚。现在已经演化为歌曲了,时代蜕下的陈皮,为什么还要仿真复原一遍呢?

若真是形式更重要,那下面的“诗”当为佳作了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天叔的书


  • 首先,我认为任何写作的形式都不应该大于内容

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就如同锦上添花,能给与我们享受的永远是始于灵魂上的共鸣或者震撼,其余才是形式带来的美的余味。只有好的内容,没有美的格律,算不上一个完美的作品,但是只有一个好的形式,却空洞无物,永远无法征服世人成为流芳百世的佳作。
  • 其次,对于诗词这件事情,对于写作是更上一个层次的创作,是内容和形式并重的典型。

古有“诗歌”,诗如同歌,是应该可以朗朗上口的,可以诵读可以吟唱,不论哪一种方式都能让人从文字中体味到那种美好的风景或者意境。格律只是一个形式的要求或者基础,所有的诗词创作也应该是有想要表达的事物,然后再去对词句做推敲和润色。

美的意境,如同流传久远的《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不仅读起来顺畅,而且如此精炼的语句却给了我们一个无比生动的画面,每个人的呈现或许不同,但是一定都是在心中最美好的、最纯净的恋之风景。

至于形式的并重也是由来已久,如同“推敲”的起源,那个关于贾岛的一字纠结。“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怎么都是一个很有画面感的词句,如果不细加品味可能不会留意到用词的变化,但是文学就是主观且难以完美的存在,每个创作者对于自己的作品都要有珍重之心,只有在内容上丰盛、形式上华美,这才是真正美好的作品。


心理咨询师曦文


我本来看重意境甚于看中形式,以至于我写古体诗只敢写古风。后来写律诗,也延续更看重意境的思维,乃至尝犯“孤平”,也一般不在标题前面缀以“五律”之类的字样。

但是,随着我写律诗(只敢说是类律诗)日多,发表于微博等处日多,与诗友的交流日多,我发现诗友们大多是很重视形式的。可以说,我们中国人欣赏古体诗,一个根深蒂固的习惯就是要去检测平仄。如果我不注意平仄,甚至我的读者都会减少。所以,就眼前古体诗界的文化氛围,大多数人是看重形式,我们个人不管有什么独特意见,恐都难免随俗。

尽管如此,直到现在我仍然是看重意境甚于看重形式,我总认为空有形式仍是徒有其表,是没意思的。但我在创作中还是尽量注意形式,这也是对当下文化氛围及读者的欣赏习惯的尊重。


王乐天wzc


一,忌空洞,重内容

有内容的诗,才会得到读者的欢迎,读来如白开水,会使人乏味。

二,忌堆积,重主题

不要把所有能想到的词语全部放到诗中来,容易让人找不到作者要表达的东西。

三,忌直白,重思考

不要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用一个词代替他,使人从你的诗中去思考你的用义,让人回味。

四,忌过分强调韵律,重表现自己内心

不要太拘泥于韵律的规矩,也不要过分模仿前人,好的诗是自己所思所想所见。

五,忌晦涩,重众知

不要把大众不认识的词语用在诗中。

六,忌尾字读音相同,重多变

最后一个字的读音不要都一样,使人感觉就像滑坡一样,一样向下。应该让人有一种起伏的思绪。

七,忌哗众取宠,重尊重诗律

不要为博得别人的注意,就把诗律置之不顾。


睡着的帅哥


我认为写古体诗,还是应该重于意境,诗是作者内心抒发的感情结晶,诗言志,触景生情,借景抒怀,叹古咏今,托物咏志,一首好诗一定要营造好的意境,使读者看了赏心悦目,回味无穷,流连忘返,使读者有一种身临其景的感觉,只重于形式,不注重意境,跟炒一盘菜一样,只注重颜色,外观漂亮,而不注意咸淡,酸辣,香甜可口,这盘菜肯定没有了品尝,食客会说这不是一盘好菜,倒掉!诗只注重形式,而不注重意境,绝不是好诗!


舟锁江天磐如铁


看到题主的这个问题,我想到了之前看蒋勋老师的视频时,说到他为什么离开大学,他说他在大学里面教了几十年书,开始觉得很不舒服,因为没办法背叛主流的教育。我想在这里,主流的教育大概可以理解为古体诗的格律和形式吧。

人为什么要写诗呢?是想要炫耀自己的学识?还是想要靠写诗拿稿费?如果是这样的话,我觉得我的回答大概就不是很适合你。

我所理解的,写诗一定是有自己所想要表达的东西,有想说的话,借着诗词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这个方向去理解,那么意境一定是重于形式的,内容才是你想说的话,形式和格律只是一种辅助了。

当然,形式格律做为辅助也是比较重要的,古体诗之所以是古体诗,也是因为它的格律带给人以美感,那么既然有这种不单单能表达自己想说的话,同时也能让自己心中的话能以更美的方式呈现出来,为什么不尽可能的做的更好呢。


x拾九


要有一定形式,意境更重要。形为体、意乃魂!


衣带当风


想写古体诗,也要了解古体诗,不然写出了的是什么诗可能都不清楚。而“形式”大于“意境”的说法古人都反对,现在更可能没有市场,但是这句话,并不是让人抛弃“形式”,这不能作为现在某些不懂格律的人乱嚷嚷的理由。

首先要明了,古诗是个大类,《诗经》《楚辞》汉乐府是古体诗,唐代形成的主要包括绝句和律诗的是格律诗,他们都属于古诗。所以,要搞清楚自己是要写古体诗,还是古诗,两个不能混为一谈。如果只是古体诗,要掌握古人的用韵情况,当然用现在韵也可以,但不能乱来一气,韵都不通。写格律诗则必须掌握格律要求,平仄押韵对仗,也不能不管,虽然有变通之法,但不能不懂。现在很多人说不用管格律,那最好不要说自己创作的是格律诗,格律诗就是要有格律的。

而你说的我不知道包不包括词曲,如果包括,那他们也是有格律的,也不能自己随意搬弄。

至于抨击古诗“形式”大于“意境”则肯定不对,这只能说明自己造诣还不足够自由表达。古诗如果有特别好的意境,非突破格律而不可的也有,但都是非如此而不可时才用,这不是说作者不尊重格律,这也要明白。


无心随墨


学写格律诗,内容意境可以先别考虑,首先把五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绝句,七言律诗的对偶、押韵、平仄的基本要求弄懂。就是说先在形式上下功夫,其中最难的是平仄,因为古音和普通话在平仄声上不完全一致,有所区别。形式上符合格律诗的要求了,再在内容、意境上多推敲,会写出好诗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