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禮:中西醫結合是“中國方案”亮點

1月27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趕赴武漢,參與新冠肺炎的救治工作。2月12日,張伯禮率領209名醫護人員組成的中醫醫療隊進駐江夏方艙醫院。2月中旬張伯禮曾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專訪,闡述“疫情之下,中醫藥能否再度證明自己”,初步介紹了中醫藥在武漢市的醫院、隔離區、方艙醫院病患治療中取得的初步效果。

2月15日凌晨,張伯禮膽囊炎發作,腹痛難忍,中央指導組的領導強令他住院治療。2月19日凌晨,張伯禮接受微創膽囊摘除手術。時隔一個多月,當接受央視新聞採訪時,年逾七旬的張伯禮談及在武漢時的情形,一度感慨落淚。

3月29日下午,張伯禮出現在了清華五道口在線大講堂上,與大家分享“中西醫結合防治新冠肺炎中國方案的亮點”。

“疫情蔓延舉國焦,初二星夜奉國詔。曉飛江城疾。”張伯禮在其填寫的《菩薩蠻-戰冠厄》中,回顧了自己接到國家號召,不顧一切飛赴武漢時的情景。

“隔離防勝治,中西互補施。冠魔休猖獗。”到達武漢後,張伯禮就提出,中醫藥要在新冠肺炎的早期就介入,並全程參與新冠肺炎的治療。

“對輕型、普通型患者,及時使用中醫藥,可以改善症狀,縮短退熱時間、痊癒時間;提高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計數,從而降低輕症轉重症的比例。”張伯禮說。

而對於重症、危重症患者,張伯禮和團隊強調中西醫結合、積極挽救生命的策略。“儘早使用中藥注射劑,例如生脈、參麥注射液可穩定患者的血氧水平;血必淨注射液對控制炎症反應綜合症有明顯作用;熱毒寧、痰熱清注射液可與抗生素產生協同作用。”

對於恢復期患者,中藥可以促進康復,減少後遺症。“許多中藥有清除餘邪、扶助正氣的作用,可以改善康復期症狀。”張伯禮介紹,一些中藥可促進肺部炎症的吸收,減少粘連;促進損傷臟器組織的徹底恢復,提高免疫功能。

根據世衛組織的相關報告,新冠肺炎患者中,輕症的佔80%,重症的佔13%,危重症的佔7%。“在武漢,中醫藥干預以後,輕症轉重症的比例顯著下降,大約在2-5%。對照研究不用中醫藥干預的話,轉重率在10%左右。”張伯禮說。

事實上,疫情期間全國共有4900餘名中醫藥人員馳援湖北,約佔援鄂人員總數的13%,其中院士3名,專家數百名。

在張伯禮等中醫藥專家的推動下,全國確診病例中,74187人使用了中醫藥,佔91.5%;湖北省61449人使用了中醫藥,佔90.6%。

中醫包方艙 中藥進方艙

“剛開始,中醫藥推行並不順利。”這是張伯禮到達武漢後遇到的難題。

2月2日,根據武漢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指揮部的要求,武漢對“四類人員”集中收治和隔離。這四類人員包括:確診患者、疑似患者、無法排除感染可能的發熱患者、確診患者的密切接觸者。

因為被隔離的人員實在太多,張伯禮提出所有隔離人員先服中藥,用“中藥漫灌”的形式。“當時有人批評說,中醫講究辨證論治,怎麼現在所有人都只給同樣的一個藥呢?”張伯禮的壓力可想而知。

“上萬多病例,醫院幾近癱瘓,根本不可能逐個辨證論治。”張伯禮認為,相同病因、相同症狀,“我們給一個同一樣的藥方,是可以的。”

現實的結果是,四類人員基本上都是輕症患者,這些人中有些慢慢就好了,有些變成了重症,但已經提前吃中藥了,“為後續治療爭取了時間”。

隨後,中央指導組提出分類管理、科學施治的原則,對於確診病例,重症患者去定點醫院治療,輕症患者進入方艙醫院救治。對於發熱、密切接觸、疑似、留觀的人員,主要放在隔離點進行隔離觀察。

但方艙醫院條件比較有限,不能輸液,不能氧療。“尤其是方艙醫院的管理經驗非常有限,數百人、上千人聚集在一起,沒有治療措施,病人恐慌焦慮會非常嚴重。”張伯禮於是提出,“中醫包方艙,中藥進方艙。”

2月12日,張伯禮率領209名醫護人員組成的中醫醫療隊進駐江夏方艙醫院。“江夏方艙醫院全部服用中藥,並伴隨使用理療、貼敷、按摩等,同時集體打太極拳、練八段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月初,四類人員中核酸陽性的檢出率達80%。給了中藥十多天以後,到2月中旬左右,這些人中確診率約佔30%;到2月底,確診率已經不到10%。”張伯禮說,“隔離加上服中藥,提前隔斷了疫情的蔓延。”

之後,中醫藥治療的方案向其他方艙醫院推廣。中央指導組決定成立12個專家組,每個專家組包括2位西醫專家和1位中醫專家,對每個重症患者逐一會診,並多次會診。每個患者幾乎都進行了6次專家會診,使得病亡率大大下降。到3月中下旬,武漢每天的病死率下降到一位數。

江夏方艙醫院自2月14日開艙,3月10日休艙,共收治病人564人,治癒483人,68人按政策要求轉至定點醫院。“所有病人零轉重、零復陽,醫護人員零感染。”這是張伯禮團隊交出的答卷。

循證推動基礎研究

張伯禮指出,目前各地出現了一些無症狀感染者。“這要密切注意!因為無症狀感染者也是傳染源,之前武漢地區就有6%左右的無症狀感染者。”

應對手段上,張伯禮建議,應加強核酸檢測,對輕微症狀者和有症狀者要同樣對待;檢測陽性者要接受嚴格隔離;進行規範治療,及時使用中醫藥手段縮短病毒轉陰時間;繼續堅持有效的防控措施,如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

而對於一些恢復期患者核酸復陽的情況,張伯禮指出:“專家們普遍認為,這是因為原先沒有治療徹底,而不是重新感染。”原因是肺深部小氣道痰栓包裹病毒,咽喉部檢測不到病毒。隨著病人身體狀況慢慢恢復,細支氣管等小氣道也逐步恢復功能,把痰栓排出,病毒隨著也出來了,核酸檢測也就復陽了。

中醫藥治療的患者為何能做到零復陽?“中醫藥治療有優勢,許多中藥有清肺化痰,軟堅消痰的功效。而且這方面的藥也有很多。”張伯禮表示,團隊在疫情防控期間進行了許多中醫藥科研攻關,進一步加深了中醫藥治病機理的認識。

在所有中醫藥專家的努力下,國新辦3月23日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國家中醫藥局黨組書記餘豔紅介紹,中國推動科技攻關,目前已篩選出金花清感顆粒、連花清瘟膠囊、血必淨注射液和清肺排毒湯、化溼敗毒方、宣肺敗毒方等有明顯療效的“三藥三方”。

“三藥三方,療效是確切的,證據也是成鏈的。”張伯禮介紹,由他和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副院長清泉教授等提出的“宣肺敗毒湯”,基於“文獻+經驗+藥物篩選”組方,諸藥並用,標本兼治。江夏方艙280例患者服用“宣肺敗毒湯”,轉重率為零,而另一個方艙醫院沒有服用該藥方,轉重率為9.7%。

“國外許多人懷疑甚至嘲諷中醫藥。但事實證明,中醫藥科研攻關能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張伯禮說,目前中藥已經在意大利、伊朗、菲律賓等國家使用;中醫藥專家也正通過連線為其他國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提供指導支持。(鄭金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