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風縣:聚力“政用產學研”創新體系,實現“一花雙果”共贏模式

扶風縣天度鎮以打贏脫貧攻堅戰、推進鄉村振興為契機,創新性地將“政用產學研”五位一體協同創新體系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農村生產實際有機融合,聚焦科技創新驅動發展作用,持續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多維發力促進現代農業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高質量發展,實現了“一花雙果”的共贏模式。

扶風縣:聚力“政用產學研”創新體系,實現“一花雙果”共贏模式

建園區,強基地。在全鎮建立了山楂、甜柿子、花椒和設施蔬菜大棚等4個特色高效農業“千畝示範園”,共解決周邊村組127戶貧困勞動力就近就業,帶動233戶貧困戶參與分紅;依託喬山能源光伏發電站、鑫喬、綠品、喬山農業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及18個集體經濟合作組織,大力發展花椒、山楂、甜柿子等特色產業,共帶動603戶貧困戶參與產業發展,累計實現增收217萬元。

聚特色,創模式。天度鎮圍繞休閒農業、生態觀光農業等技術集成與示範,積極推廣應用綠色生產和循環利用技術,著力打造一批創新驅動增長點,推動形成了一批科技引領的示範村(鎮),成為助力脫貧攻堅的助推器。毗鄰野河山自然保護區的魯馬村,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豐富的天然槐花資源。近年來,該村積極融合生態休閒和鄉村旅遊,堅持以“產業+文化旅遊”為主題,全力打造綠色生態“蜜蜂小鎮”,通過成立蜂產品加工企業、養蜂專業合作社,建設蜜蜂科普基地、蜂療養生研究所,形成集蜜源植物培育、蜜蜂特色養殖、蜂蜜深加工、蜂毒醫療、蜂產品貿易於一體的特色蜂產業鏈條,帶動貧困戶發展中蜂養殖,推動鎮域經濟質量效益雙提升。

扶風縣:聚力“政用產學研”創新體系,實現“一花雙果”共贏模式

巧示範,共脫貧。天度鎮“鑫喬山楂種植產業扶貧基地”是一家集種植、農產品深加工、觀光旅遊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基地,由村集體經濟組織——“鑫喬山楂專業合作社”投資建設,吸納入社會員141戶,其中貧困戶139戶,取得農民技術職稱資格人員18名。合作社常年聘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瀋陽農業大學的專家教授進行山楂種植管理技術指導,先後爭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產業發展扶貧項目資金30萬元,並推行“支部+園區+合作社+貧困戶”脫貧產業模式,139戶貧困戶社員全部帶資入股,每年分紅7.05萬元;長期參與示範園勞務的17戶貧困戶和季節性勞務貧困戶,每年獲得勞務工資40餘萬元。並通過投入分紅、務工、土地流轉等形式帶動其他貧困戶增收致富,2019年每戶增收3000元,極大的調動了貧困群眾增收脫貧的積極性。

扶風縣:聚力“政用產學研”創新體系,實現“一花雙果”共贏模式

授技術,增動能。天度鎮常年聘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寶雞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或科研院所專家來為果農進行果樹種植實用技術課程講授和指導,為果農提供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技術服務,全面提升果農專業技能。同時,積極開展“天度‘三講’(講技術、講政策、講故事)燃起奮鬥之火”主題活動,積極邀請蘇曉強、周霄、張剛等扶貧一線幫扶標兵定期為幹部群眾解讀脫貧攻堅幫扶政策,介紹幫扶經驗,推薦史會英等脫貧致富典型人物為大家分享脫貧致富典型故事,有效增強了貧困群眾自主脫貧意識,激勵其依靠雙手辛勤勞作,早日實現增收脫貧。

【注】“政用產學研”是以政府部門為主導創建平臺,宣傳政策,推廣經驗做法,推動產學研相結合,把理論在具體實踐中進行驗證,推進成果轉化運用,使各級政府與鄉村在政技物方面互聯互通,促進產業化可持續健康發展,從而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 (席彥兵 化延斌 張軍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