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收割機的普及,手工收割傳統技法還需繼承嗎?

SlicK


就收割機普及來說,目前推廣到全國所有農村,還只是個夢想!

收割機好不




好?好!工效高,節省了大量勞力,在廣闊平原地區大顯神威,為平原地區農業生產,搶種搶收,發揮了極大作用,深受農民歡迎。

可平原地區在我國佔有多大面積呢?充其量5O%,其餘5O還是山區。而山區由於面積小,地塊零,坡度陡,收割機是無法作業,剛加上油門到地頭了。

現在的山區農田玉米收穫還完全靠人工生產。這與種,耕都不同。種和耕己經有了小型,小馬力農機。甚至插種有無動力小型機械,可以達到不用牛,馬,驢而一個人完全能夠完成種地與幾次耕地和封壠。

但收割機不同。目前我國還沒能研發出小型,適合山地,陡地,零散小面積地塊能適用的收割機。秋季收穫還完全靠人工生產。

一個壯勞力一天割玉米扞,一夭也就割一畝多一點,最多割2畝地。而掰玉米,最快手一天也就掰一畝地。所以秋天,農民割收玉米,還要捆玉米秸,運出地外,三春不如一秋忙,在山區仍是真實照。我所在鄉,及相阾兩個山區鄉現在還沒有一臺收割機。

所以現在就定論收割機已在全國普及,尚為時過早,也不切合實際,只是一個夢想。

但是這個夢想會被打破而實現的!不久將來,農機研發會製造出適合山地小地塊也能生產作業的收割機來!

如果到了那個時候,全國5O%山區農民也可以實現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極大節省人工投入與減輕勞動強度!山區農民也期盼這一天能儘早到來。


海納百川21210


手工收割的傳統技法在以後可能真的會消失不見了。因為在農業發展如此迅速的今天,機械化作業取代人工作業是必然趨勢。這也是為什麼現在西北的“麥客”基本上已經消失不見的原因。

以我們黑龍江農墾的水稻種植區建三江管理局為例,在2002年發生了一件大事。黑龍江農墾建三江、紅興隆、寶泉嶺三大管理局的水稻收割由於機械力量的不足,在2002年的秋季被提早到來的大雪捂在了地裡。那一年,跑路的、上吊的、喝藥的很多,因為貸款還不上、個人拆借的資金還不上了。但是以今天的眼光來看,2002年的水稻種植面積並不是很大。但是為什麼還被雪捂在地裡呢?就是因為機械力量的不足。

以現在的大型水稻收割機為例,每天的收割面積在100-120畝左右,部分特大型的收割機的收割面積可以達到150-170畝/天,一些小型的收割機每天的作業面積也能達到60畝/左右。所以,如果2002年我們黑龍江墾區的收割機械力量能像今天這麼強大,是不可能出現那種慘劇。因為那時候的水稻收割能夠提供的機械力量太單薄了,抗拒風險的能力太差。

機械力量差尚且會出現這類慘劇,如果全是使用人工收割呢?100%的水稻都會被捂到地裡,因為人工收割的作業方式太慢了,成本太高了。每人每天最多收割2畝地,還不能直接脫粒,人工收割費用至少100-120元/畝;機械收割每畝的費用也就在60-100元/畝左右。您想想,如果您種植了400畝水稻,依靠人工收割多久能收割結束呢?

所以,機械化收割替代人工收割是大趨勢,只不過因為科技的原因很多的經濟作物在我們國內還尚不能達到機械收割的高度。只不過,這一天不會太遠。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 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


寒地水稻種植技術


隨著農村收割機的普及,如果在不久的將來,隨著退耕還林,保護基本農田,實行農田基本改造的話,手工收割傳統技法,在咱們農村大部分地區也就會成為歷史,永遠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了,手工收割的傳統技法只會在一小部分地區繼續保留著的,為什麼呢?


農村收割機的普及,手工收割的技法會如同原如社會,類人猿們用火石取火做飯一般,在廣大農村地區永遠將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了,只有在一小部分多山丘陵城區還有保存的必須要性了。

用收割機收割農作物,不但速度快,效率高,還節省人工成本,所以,在咱們農村現在外出打工賺錢的人多的情況下,深得大家的喜愛。

效率方面:一臺收割機一天工作八個小時,可以收割將近五十畝地的農作物,如果你用人工收割的話,一個人一天八個小時收割不到五分地的農作物是吧,而且還把你累得夠嗆的,大家以機械化與人二者相比較,機械化收割農作物的效率,是咱們人工傳統技法收割的百倍之多,效力之高,搶收速度之快,令人咋舌啊。



人工收割成與機械化收割成本相比較:人工收割農作物一天一個人收割五分地,一臺收穫機一天可以收割五十畝地,收割機的收割效力是人的百倍之多。

用收割機收割一畝地的用費是120元,人工收割一畝地需要兩天才行,如果你按照現在的人工工資200塊錢一天計算的話,你人工收割一畝地的農作物足足花了400塊一畝,成本是收割機的三倍之多,非常的不划算了是吧。


隨著國家保護基本農田,退耕還林,實行基本農田改造政策的實施。七星老農個人估計,將來那些乾旱地就會退耕還林,而基本農田都會統一施行改造,把那些小田,高矮不一的農田用機械化整平,整理成一坵坵,一塊塊的大田,方便機械化耕種,到時候我想我們的子孫後代們收割稻穀,玉米,小麥,大豆時,根本就用不上傳統的技法去收割農作物去了是吧。



當然,手工收割傳統的技法,在不久的將來只是在大部分的農村地區會逐漸消失,而對於有著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梯田地區來說,它將會一直傳承下去的。大家認為呢?歡迎大家都發表評論!

[熱愛生活,喜歡交流,請大家多多關注七星老農回答,不勝感激!]


七星老農


農業機械化是大勢所趨,是社會發展的必需,機械化可提高勞動生產效率、減輕人們的勞做負擔、解放生產勞動人員,騰出更多的時間從事更多更大的創能機會。是利國利民的一大幸事。


早在60年代毛主席和周總理就提出我國到20世紀逐步實現“四個現代化”,工業、農業、國防、科技現代化。這一宏偉目標已基本趨於成熟正健康的發展。而農業機械化又是農業現代化的內容之一,所以,作物機械化收穫是發展的必然。終將取代傳統的手工收穫的作業方法。

但任何事物它都不是絕對的,手工作業方法也不會絕跡成為歷史,它仍會保留於某些地區和地域。全國十幾億可耕種土地(改革開放初期土地約18億畝,隨著近年來的開發、建造、城市擴展等,現有土地約在16億左右),並不是都是在平原、平川大地,仍有部分是山區、狹隘之零散地域,根本不適合大型聯合系列收穫機械的作業。所以,手工鐮刀割麥、收穫莊稼,肩挑人抬、牲畜拖拉、碾壓、耕耘的情況,短時期內是會繼續存在的,退出歷史舞臺是不現實的。甚至於可能永遠有保留的可能。



這好有一比,工業現代化空前發展,交通工具已有了天翻地覆的質的變化,高鐵飛機,智能交通工具、海、陸、空三棲交通工具已經問世,家庭轎車、電動車、智能車,幾乎普及到廣大農村及農戶。但是,哪個敢說全國農村的人能在短期內或十年、百年後沒有出行騎車或步行的呢!包括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也絕對做不到全國人們生活整齊劃一和軍隊生活一樣,那是很難做到的。那樣就沒有七彩世界了,整個宇宙寰球將是一片混沌、不分陰、陽、黑、白,有可能嗎?誰知道……!


幸福一家人140113721


農村收割機普及,手工收割的傳統技法還需要繼承嗎?

這是一種什麼思維,怎麼什麼都想“繼承”?

當年會計算賬用“算盤子”,後來計算器出現了,有人就百般抵制甚至搞了一場比賽,簡單數的連續加減法,來證明計算器不如算盤子快,但終究算盤子還是被淘汰了。

農業發展到今天最大的成本就是人工。因為每畝地的糧食產量是有限的,糧食的價格也基本穩定,但生產資料和人工不斷成本不斷上漲。糧食生產的利潤最好的時候也只有每畝五六百塊錢,而人工從過去的每個工十幾塊錢,漲到四五十塊錢,又漲到100元錢,現在已經到了200元錢。如果種地所有環節都用人工,種地就是負利潤了。所以離開機械化已經沒有出路了。

種地的機械化開始於翻地、起壟、趟地。後來有了播種機、中耕除草機、打藥機。

收割機是後來的事,但發展很快。開始於小麥、大豆,後來是甜菜、土豆,又出現了摘棉花、摘玉米。現在加工番茄(比較小、比較硬)也是機收了,普通的大番茄還沒看到,可能最困難的是草莓。



種田博士後


越活越糊塗了吧。那是傳承嗎?那隻能說是,嗯,落後的表現。那個時候。技術落後又費時費工,產量還不高,還傳承傳承個毛線。7080都知道。收割小麥要20多天一畝地,也就三四百斤。糧食又髒。又浪費。在地裡老牛騾子嗎?拿個石頭在地裡一到種玉米的時候,拿地的要麥苗比重呢,還在多呢。說是傳統工藝還湊合,傳承,那也叫傳承。現在生活節奏那麼快。別說的冠冕堂皇什麼東西都說傳承!有一些東西該丟還是要丟,該拋棄還是要拋棄誰也留不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