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理字訓》原文、註釋

《性理字訓》為當時兒童理學教育的啟蒙教材。是在程端蒙的428字計30條的《性理字訓》基礎上增寫而成。內容主要依據《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書和朱嘉的《四書章句集註》,及《周易》、《荀子》、宋儒其他學者如周敦頤、二程、張載等人的著述,按太極、陰陽、道器、格物、致知、天理、人慾、生知、安行、大順、小康等183個範疇,全文用3280字進行通俗詮釋,並和以聲韻。與《弟子規》、《千字文》一起,被列為南宋以後歷代“童蒙必讀書”。

《性理字訓》原文、註釋

《性理字訓》是按照朱嘉倡導的童蒙教育理學化、知識化、通俗化的標準和要求擬成的,其宗旨是宣揚封建的綱常禮教,但客觀上卻以簡短的文字、對偶的形式和整齊的韻語再現了儒家學說的思想實際,反映了儒家思想的基本內容和發展脈絡。

【原文】

造化第一

至理渾然①,衝漠無朕②,造化樞紐③,品彙根柢④,是曰太極⑤;一氣塊然⑥,充塞太虛⑦,動靜周流,造化發育,是曰元氣⑧。

氣動而健,能始萬物⑨,其數也奇,是之謂陽⑩;氣靜而順,能成萬物?,其數也偶,是之謂陰?。

得氣之陽,輕清成象?,運乎地外,大無不覆,主於生物,是之謂天?;得氣之陰,重濁成形?,函於天中,廣無不載,主於成物,是之謂地?。

為陽之性,為天之德?,健而無息,是之謂乾?;為陰之性,為地之德?,順而有常,是之謂坤?。

【註釋】①渾然:渾濁。至理渾然:至高至善之理如同渾濁狀態。 ②衝漠:廣遠、曠達。朕:縫隙、形跡。衝漠無朕:至理至善之理如水之發於曠遠沙地,沒有形跡、縫隙。 ③樞紐:事物的關鍵。造化樞紐:化生萬物的關鍵。 ④匯:類聚。品彙:不同事物的種類。品彙根柢:事物的根源。 ⑤太極:指派生萬物的本原。語出《易傳》。 ⑥一氣:元氣。塊然:渾然:以淘泥之塊比氣之情狀。 ⑦大虛:太空,亦指整個宇宙。語出《莊子》。 ⑧元氣:產生和構成天地萬物的原始物質,亦指陰陽二氣渾飩未分的實體。語出王充《論衡》。 ⑨始:衍生。能始萬物:派生萬物。 ⑩其數也奇,是之謂陽:奇數,不能被2整除的整數。此以奇數指稱易卦中的陽爻。 ?能成萬物:成:成就或造就。能成萬物:造就、形成萬物。 ?其數也偶,是之謂陰:偶數,能被2整除的整數,此以偶數指稱易卦中的陰爻。 ?輕清成象:氣有輕清、重濁之分,輕清之氣飄揚上升而成日月星辰之象。 ?天:與地對,指包括日月星辰在內的整個大空。 ?重濁成形:重濁之氣凝結下降而成山川草木之形。 ?地:與天對,指包括山川草木在內的整個大地。 ?為陽之性,為天之德:陽性與陽氣、陽爻相應,象徵天之德。 ?乾:《易經》六十四卦之首卦,卦象由六陽爻構成,象徵剛健與變易。語出《易經》。 ?為陰之性,為地之德:陰性與陰氣、陰爻相應,象徵地之德。 ?坤:《易經》六十四卦之第二卦,其卦象由六陰爻構成,象徵柔順與不變。語出《易經》。

【原文】

氣運於天,循環無端①,春木夏火,秋金冬水②,土為衝氣,寄王四時③,是曰五行④。質生於地,自微而著,潤下炎上,曲直從革⑤,土兼載之,而能稼穡⑥,是曰五材⑦。

萬物之生,於時為春,氣為少陽⑧,天道之始,是之謂元⑨;萬物之長,於時為夏,氣為老陽⑩,天道之通,是之謂亨?;萬物之遂?,於時為秋,氣為少陰?,天道之宜,是之謂利?;萬物之成,於時為冬,氣為老陰?,天道正固,是之謂貞?。

【註釋】①循環無端:端:事物之終與始。循環無端:氣的運動無始無終。 ②春木夏火,秋金冬水:春天氣候溫和,萬物發生,故言春木;夏天氣候炎熱,萬物昌茂,故言夏火;秋天氣候晴肅,萬物成熟,故言秋金;冬天氣候寒冷,萬物靜定,故言冬水。 ③土為衝氣,寄王(wàng)四時:衝氣:沖和之氣。語出《道德經》。王:生。 ④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的運行。語出《尚書》。 ⑤潤下炎上,曲直從革:潤下:水向下滲透。炎上:火向上燃燒。曲直:謂木可以彎曲伸直。革:變革。從革:言金可以熔鑄變化而為器。語出《尚書》。 ⑥土兼載之,而能稼穡:兼:並。之:代詞,指水之潤下、火之炎上、木之曲直、金之從革四者。稼穡,耕種與收穫。語出《尚書》。

⑦五材:金、木、水、火、土五物之材質。語出《左傳》和《考工記》。 ⑧少陽:易卦四象之一,謂春之時陰陽二氣之消長,陽尚少,不佔主導地位。然萬物正是在春天得以化生髮育,故少陽標誌天道運行之開始。 ⑨元:大,亦指天地萬物的本原。語出《易經》。 ⑩老陽:易卦四象之一,謂夏之時陰陽二氣之消長,陽乃老,即陽的成分多於陰,佔居主導地位。萬物正是在夏天得以成長昌盛,故老陽標誌天道運行之暢通。 ?亨:美,通。指眾美所聚,盛大通達。語出《易經》。 ?遂:順利。 ?少陰:易卦四象之一,謂秋之際陰陽二氣之消長,陰尚少,不佔主導地位。然萬物正是在秋天得以順利,故少陰標誌天道運行之宜於物。 ?利:宜,和。指利於物。語出《易經》。 ?老陰:易卦四象之一,謂冬之際陰陽二氣之消長,陰乃老,即陰的成分多於陽,佔居主導地位。萬物正是在冬天得以最後成就,故老陰標誌天道的運行正而不偏、固世不洩。 ?貞:正而固。語出《易經》。

【原文】

形而上者①,無聲無臭②,是之謂道③;形而下者④,有方有體⑤,是之謂器⑥。

自然之理,是之謂天⑦;主宰萬化,是之謂帝⑧。

以二氣言⑨,陽靈為魂,陰靈為魄⑩;以一氣言?,氣至而伸,氣往而屈,皆曰鬼神?。

一氣流行,變通不窮;兩儀對峙?,交錯代換?,是皆謂易?。

漸長有形?、為化之漸;消融無跡?,為變之成,是謂變化?。陽動陰靜,合一不測;二氣消長?,推行有漸,是謂神化?。

【註釋】①形而上:與形而下對,指無形無體者。形而上派生形而下。語出《易傳》。 ②無聲無臭:聲:聲響。臭(xiù):氣味。無聲無臭:指形而上者沒有具體的形跡聲響、氣味可以聞見。 ③道:與器相對,有本體、本原和規律兩層意思。指無形無跡的東西,即形而上者。語出《易傳》。 ④形而下:與形而上對,指有形有體者,為形而上者所派生和決定。語出《易傳》。 ⑤有方有體:方:方位、次序。體:模樣、形體。有方有體:指形而下者有具體的聲臭形跡可以聞見。 ⑥器:與道相對,指有形的事物或名物制度,即形而下者。語出《易傳》。 ⑦天:此指自然。語出《苟子》。 ⑧帝:此指人事。謂聖人用自己的作為,將天、地、人溝通起來,使人使物各適其性,各遂其情,各得其所。語出《二程集》。 ⑨二氣:由元氣所分化的陰陽二氣。 ⑩陽靈:陽氣運動之精靈。陰靈:陰氣運動之精靈。 ?一氣:混飩未分的元氣。 ?鬼神:就人物言,魂為神,魄為鬼;就氣化言,伸為神,屈為鬼。故“皆曰鬼神”。語出《易傳》。 ?兩儀對峙:陰和陽相持相抗。 ?交鍺代換:謂陰陽二氣相互感應,相互作用,相互滲透,並交替居於主導地位。 ?易:變易。語出《易傳》。 ?漸長有形:有形跡的變化。 ?消融無跡:無形跡的變化。 ?變化:事物性質和狀態的全部改變。語出《易傳》。 ?二氣消長:謂陰陽交互作用,此消彼長,彼消此長,無止息。 ?神化:神:動靜合一不測;化:陰陽消長有漸。語出《張子正蒙》。

【原文】

維天之命,於穆不已①,無聲無臭,是曰道體②;陰陽之運,消息始終③,生生不窮,是曰造化④。

造化本原,廣大精微⑤;進學之始,未易驟窺⑥;夫苟茫然,不知梗概⑦;求端用力⑧,何所底止⑨;列諸篇端,究其名義⑩;終身響望,是為極致。

【註解】①穆:通默,沉默、靜默;已:停止。 ②道體:與道用相對。指天道之本體,語出《二程集》。 ③運:運動、轉移:消息:無而有,有而無,漸無漸有,與消長同意:始終:始而終,終而又始,方始方終。 ④造化:創造化育,指氣化運動的成物和消物。語出《淮南子》。 ⑤精微:精嚴細微。 ⑥未易驟窺:不容易很快看清楚。 ⑦梗概:大約、大概。 ⑧端:端緒:求端:尋求造化大理的端緒。 ⑨底止:致其極。何所底止:何處(如何)致其極。 ⑩篇端:即《性理字訓》之篇首。名義:名言之義。

【原文】

情性第二

元亨利貞,自然之理①,是曰天道②;人倫日用,當然之則③,是曰人道④。

天理流行,賦予萬物⑤,是之謂命⑥;人所稟受,賢愚厚薄⑦,是之謂分⑧。

古今人物,本本原原⑨,初無或異,是曰理一⑩;親疏貴賤,賢愚厚薄,萬有不齊,是曰分殊?。

稟於天者,有清有濁,有美有惡,是之謂氣?;受於人者,或明或昏,或粹或雜,是之謂質?。

天地之心,鬼神之會?,靈於萬物?,能推所為,是之謂人;動植之類,形氣之偏?,拘於所稟?,而不能推,是之謂物。

所稟厚薄,所遇盛衰,是曰天命?;所主邪正,所行是非,是曰人事?。

【註解】①元亨利貞:見《造化第一》注。自然之理:本來的道理。 ②天道:與人道對,指自然規律。 ③人倫日用:人之倫序及其日之所思所為。當然之則:合當如此的法則。 ④人道:與天道對,指社會規律。 ⑤天理:自然法則,與天道意近,與人慾相對。 ⑥命:天之所令。亦有必然性、命運、命定的意思。 ⑦稟受:承受、領受。 ⑧分:指人所分得於天者。 ⑨本本原原:前一個本字和原字為動詞,後一個本字和原字為名詞,即本於一本、原於一原。 ⑩理一:宋明理學用語,意謂宇宙間有一個最高的“理”,而萬物各自的理只是此一最高的“理”的體現。“理一”說明古今人物其本原並無差異。 ?分殊:宋明理學用語,意謂萬物雖同出一理,然因其所稟不同,故又萬有不齊。“分殊”說明社會生活中親疏貴賤、賢愚厚薄的差別的存在的必然性。 ?氣:指構成天地萬物的原始物質,為有生有知的東西賴以存在的基礎;氣有清、濁之分,美、惡之別。 ?質:質地、素質;質有明、昏之分,粹、雜之別;質之明與昏、粹與雜取決於氣稟(對氣的稟受)之清與濁、美與惡,稟氣之清者美者,其質明質粹,稟氣之濁者惡者,其質昏質雜。 ?天地之心:謂人居宇宙之中心,兼天地萬物之德。鬼神之會:鬼神合聚之所。陰魄為鬼,陽魂為神,人集陰魄陽魂於一身。 ?靈於萬物:謂人貴物賤,人有氣有生有知有義,故為天下貴。 ?形氣之偏:與天地之心相對,謂動物植物雖有氣有生卻無知無義,故不能與作為天地之心的人同日而語。 ?拘於所稟:謂草木鳥獸因得氣之偏而致其生存發展受到束縛與限制。 ?天命:有三義,一指上帝的旨意和命令,二指事物的必然性和人的命運,三指人之先天自然的稟賦。語出《中庸》。 ?人事:人為自身的生存和發展而進行的活動,人之所稟所遇雖在天,然期所主所行卻在我。

【原文】

稟乎天理,莫非至善,是之謂性①;主於吾身,統乎性情,是之謂心②;感物而動,分乎善惡,是之謂情③。

心具五常④,不慮而知,是曰良知⑤;身備萬善,不學而能,是曰良能⑥。

口鼻噓吸,思慮謀劃,氣之神也,是之謂魂⑦;耳目聰明,記憶辨別,精之靈也,是之謂魄⑧;心體虛明,能知能覺,是之謂靈⑨。

性之所能⑩,無有不善,質之所能?,有善有惡,是皆謂才?;心之所之,趨向期必,能持於久,是之謂志?;心之所發,思維念慮,欲有所為,是之謂意?。

【註釋】①性,一般指人性、天性、本性等。此專指無有不善的天地之性或本然之性。語出《二程遺書》和《朱子語類》。 ②心:人的意識和人的思維器官,為人的物質活動和精神活動的主宰,故宋懦張載有心統性情之說。 ③情:情感或情慾,性之感觸於外物而心動者,謂之情。情有善惡之分。 ④五常:仁、義、禮、智、信。 ⑤良知,先天具有的道德善性和認識本能。 ⑥良能:天生具備的實現道德理想和擴充道德善性的能力。 ⑦魂:指能離開人的形體而存在的精神,與魄相對。此指陽氣的神妙作用。 ⑧魄:指依附於人的形體而顯現的精神,與魂相對。此指陰精的神妙功能。 ⑨靈:跳舞降神的巫。此指魂魄的合稱,意謂人之心體的思維認識功用,有聰明、靈巧之意。 ⑩性之所能:稟乎天理之性而具的才能,天理之性無有不善,故其才亦無有不善。 ?質之所能:稟乎氣質之性而具的才能,氣質之性有善有惡,故其才亦有善有惡。 ?才:通材。材質,才能。此指稟乎天理之性與氣質之性而具的才能。才與性相依存而不可分,性有善惡,才有高下。 ?志:志向,意志,心之所注所期的抱負與理想。 ?意:意見,意念,意向,心中的思想與謀慮。

【原文】

稟命之元,具愛之理,為心之德,其端惻隱①,是之謂仁②;稟命之亨,具恭之理,為心之敬,其端辭讓③,是之謂禮④;稟命之利,具宜之理,為心之制,其端羞惡⑤,是之謂義⑥;稟命之貞,具別之理,為心之覺,其端是非⑦,是之謂智⑧。

人倫事物,當然之理,公平廣大,人所共由,是之謂道⑨;道之界辨,精密有條,各止其所,確然不易,是之謂理⑩;道得於心,蘊而不失,是之謂德?;道著幹事,積而有成,是之謂業?。

真實無妄,始終不息,表裡不雜,天之道也,是之謂誠?;循物無違,四端百行,必以其實,人之道也,是之謂信?。

靜而未發,無所偏倚?,為性之德,是之謂中?;發必中節,無所乖戾?,為情之正,是之謂和?。性之所存,中而不偏,天下之理,皆由此出,是曰大本?;情之所發,和而不乖,古今人物,所共由之,是曰達道?。

【註釋】①惻隱:哀痛,對別人的不幸表示憐憫,是人與生俱來的四端之心之一。 ②仁:古代懦家的一種道德範疇,包括恭、寬、信、敏、惠、智、勇、孝、悌等內容,其核心是“愛人”。語出《論語》、《孟子》。 ③辭讓:謙讓,辭己而讓人,為人與生俱來的四端之心之一。 ④禮:泛指等級制的社會道德規範。此指人倫關係中的恭敬行為。語出《論語》和《孟子》。 ⑤羞惡:知恥知辱,恥己而勿憎人之惡,為人與生俱來的四端之心之一。 ⑥義:指思想行為符合一定的標準。是儒家提倡的行為準則,語出《論語》和《孟子》。 ⑦是非:是其正而非其誤,是其善美而非其惡醜,是人與生俱來的四端之心之一。 ⑧智:聰明、智慧,指人們辨別是非、判斷善惡的能力。是儒家提倡道德規範。 ⑨道:指人道,即人類社會的規律和做人的最高準則。 ⑩理:道理、天理。指道之運行的不可改易的規律、法則。 ?德:指具體事物從道所得的特殊規律或特殊性質。指道在人身上的表現,為人所得以然者。語出《道德經》和《管子》。 ?業:事業、功業,謂人踐道履德而在事業上有所成就。 ?誠:自然界和人事社會的最高道德法則乃至宇宙的本原,此處用以表示天道其體不二、其用無息的特性。語出《中庸》和《孟子》。 ?信:信實、信用、守信,懦家提倡的道德規範之一,與仁、義、禮、智一起,構成五常之道。此表示人道的實而不違、信而有徵的特性。語出《論語》和《孟子》。 ?未發:喜、怒、哀、樂之情未被激發出來。不偏不倚:不喜不怒,無哀無樂,無過無不及。 ?中:儒家倫理概念,指人的喜、怒、哀、樂之情在未被激發的時候所具有的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狀態。 ?中節:即中理中道,符合恰好之道理——度。無所乖戾:不存在絲毫的違道背理的情況。 ?和:儒家的倫理概念,言感而遂通者,即人的喜、怒、哀、樂之情一旦被激發出來,則中理中道,中乎節限。 ?大本:言天命之性,言道之體,為對“中”的讚美。 ?達道:言循性而行,言道之用,為對“和”的讚美。

【原文】

萬善之本,全體具焉,是曰大德①;全體之分,片善存焉,是曰小德②。

方其靜也③,統宗會元④,萬有畢該⑤,是之謂體⑥;及其動也⑦,泛應酬酢⑧,隨事發見,是之謂用⑨。理義所根⑩,體統所繫?,事所由出,是之謂體?;聲色所形?,簡冊所載,雜而有倫?,是之謂文?。

【註釋】①大德:大節,謂道的完滿體現。語出《論語》。 ②小德:小節,謂道的部分體現。語出《論語》。 ③方其靜也:謂心未應物,故靜。 ④統宗會元:如支庶之統於宗子,如血脈之會於元首。 ⑤萬有畢該:萬事萬物所具之理盡而全。 ⑥體:與用相對,指形體、形質、實體,引申為本體、語出《荀子》和王弼《老子注》。 ⑦及其動也:謂心之應物,故動。 ⑧泛應酬酢:如舟之泛水以應物,如賓主之導飲敬答。喻心物之相感相應。 ⑨用:與體相對,指功能、作用、屬性,引申為現象。語出《荀子》和王弼《老子注》。 ⑩理義:理就物言,物之所以然,即在物之理;義就人言,人之所當然,即應物之義。 ?體統:百骸之體,眾脈之統。 ?體:指事物的根本,引申為宇宙的本源或本體,語出《莊子》和王弼《老子注》。 ?聲色:音律、象貌,泛指事物的現象。 ?雜而有倫:錯雜而有條理、倫序。 ?文:本與質相對,質指實樸的內容,文指華麗的形式。此指各種文體或文書,如詩、書、禮、樂等,為所以載道的依託(文以載道)。

【原文】

天則之常①,敘而有法,是之謂彝②;德行之常③,久而不易,是之謂庸④。

心涵萬理,虛靈洞徹,是曰明德⑤;事物準則,極其純粹,是曰至善⑥;充養剛大⑦,配乎道義,是曰浩氣⑧。

人之一心,神明不測,具此眾理,而應萬事;寂然不動,此理固存,感而遂通,非由外鑠⑨;仁包四者⑩,該乎萬善?,求仁得仁,斯一以貫?。

【註釋】①天則:自然之準則、法則;天則之常:指天道或自然規律。 ②彝:常、常理。謂自然世界之常道或理則。 ③德行:心所得、身所行;德行之常:指人道或人事規律。 ④庸:儒家倫理概念,含二意,一指用,天道之運用;二指常,不易之定理。此謂人倫世界之常道或理則。語出《論語》和《中庸》。 ⑤明德:明乎心之所具眾理以應萬事萬物。語出《大學》。 ⑥至善:最高的善,謂事理之純粹性與終極性。語出《大學》。 ⑦剛大:剛謂不可撓,大謂無限量,剛大指浩氣盛大流行之貌。語出《孟子》。 ⑧浩氣:浩然之氣,指一種高昂無畏的精神狀態,由內心逐步積累道義而成。後世以浩然之氣象徵高風亮節和天地正氣。語出《孟子》。 ⑨非由外鑠:謂理非自外至,而為人心所固有或固存。 ⑩仁包四者:謂仁是眾德之總名,它已把義、禮、智、信等諸德目的內容包含在自身之內。 ?該:全,備;該乎萬善:具備萬有之善。 ?斯一以貫:一仁貫通眾善。

【原文】

學力第三

修道明倫,以覺乎人,是之謂教①;未知未能,必效諸人,是之謂學②;己知己能,必熟諸人,是之謂習③。

灑掃應對④,詩書六藝⑤,收其放心⑥,養其德性,是曰小學⑦;窮理正心⑧,修己治人,知必周知⑨,成不獨成,是曰大學⑩。

事事物物,研窮其理,表裡精粗?,欲無不察,是曰格物?;心所覺悟,推詣其極,全體大用?,欲無不明,是曰致知?;身所踐履,百倍其功,變移氣習?,弗篤弗措,是曰力行?。

通乎動靜?,主一無適?,是之謂敬?;貫乎始終,不息不雜,是之謂一?。

【註釋】①教:教誨。指先知覺後知,先覺覺後覺。 ②學:學習,仿效。與教對。指未知未能者模仿、效仿已知已能者。語出《論語》和《孟子》。 ③習:溫習,複習。與學對。指溫故知新,習以為常。 ④灑掃應對:灑水、掃地、應接、答對。指日用倫常活動。 ⑤詩書:指《詩經》和《書經》(《尚書》)。六藝:一指六經,即《禮》、《樂》、《書》、《詩》、《易》、《春秋》;二指古代學校的六種教學內容,即札、樂、射、御、書、數。 ⑥放心:恢復、收回已經喪失之良心或本心。 ⑦小學:古八歲就學,學習詩書、六藝等基礎知識,目的在求己立已達,併為就大學準備條件。語出《大戴禮》和《白虎通》。 ⑧窮理正心:考究、窮理義理,中立、立定其心。語出《大學》。 ⑨周知:遍知、全知。 ⑩大學:古十五歲束髮就大學,學習義理之類的大學問,目的在求立己立人、成人成物,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語出《大學》和《白虎通》。 ?表裡精粗:謂事物之現象與本質、外殼與內核,在表為事蹟之粗,在裡為義理之精。 ?格物:格:來也;物:猶事,理也。格物:接觸事物以獲得事物(即物窮理)。語出《大學》。 ?全體大用:具眾理之體,應萬事之用。 ?致知:致:推極也;知:識也。致知:謂虛以生其明,思以窮其隱。語出《大學》。 ?氣習:氣稟、習俗。 ?力行:努力從事,盡力去做。 ?動靜:指靜而存心,動而應物。 ?主一:專於一心或一事。 ?敬:宋理學家道德修養方法,也稱主敬,指使自己的思想專一而不渙散,不為外物所牽引。語出《二程遺書》和《朱子語類》。 ?一:指字宙的本源和萬物的普遍本質。語出《道德經》和《淮南子》。

【原文】

發己自盡,是之謂忠①;推己及物,是之謂恕②;善事父母,是之謂孝③;善事兄長,是之謂弟④。

仁義忠正,常本手寂,是曰主靜⑤;幽隱細微,必謹其幾⑥;是曰慎獨⑦;矇昧之時,育其純一⑧,是曰養正⑨;器識之偏⑩,推致其極,是曰致曲?;學問無窮,必究其理,是曰博文?;檢束有要,必循其則,是曰約禮?;恭敬奉持,全其天理,曰尊德性?;警覺操存,反其昏妄?,曰求放心?。

物格知至,聲入心通,洞徹無疑,是曰知言?;主敬集義?,勿忘勿助?,剛大無懼,是曰養氣?。

【註釋】①忠:指盡心竭力地去做。 ②恕:指推己及人以至及物。 ③孝:指孝順父母、尊敬老人的道德行為。 ④弟:同悌,指敬愛兄長。 ⑤主靜:古代道德修養準則之一,指以虛靜恬淡為人行事。語出《道德經》和周敦頤《太極圖說》。 ⑥謹:審也。幾:將動而未動。 ⑦慎獨:即當獨處而無人覺察時,仍謹慎小心地按道德標準要求自己。語出《大學》和《中庸》。 ⑧育其純一:培育其純一之資質。 ⑨養正:養其本心之正。 ⑩器識:氣量、度量和見識、見解。器識之偏:謂人之氣稟及後天習染不同,故其善端所發,或偏於仁,或偏於義,或為君子,或為小人。 ?致曲:充擴、推極其善端,發現、辨明其偏曲所在。 ?博文:廣泛博覽,以增長學問、究明事理。語出《論語》、《孟子》。 ?約禮:以禮法來約束和檢查自己的言行。語出《論語》、《孟子》。 ?尊德性:以恭敬奉持的態度對待吾人所受於天之正理。語出《中庸》。 ?反:同返,返回、收回。昏妄:昏憒、放逸。 ?曰求放心:見《情性第二》“收其放心”注。語出《孟子》。

知言:即通過言辭而察知其真意。語出《孟子》。 ?集義:經常積累正義,事事裁判合宜。 ?勿忘勿助:不可忘集義之事,不可助氣之長。 ?養氣:氣:浩然之氣。養氣:養我至大至剛之浩然之氣。語出《孟子》。

【原文】

勇之所存,堅實強勁,不屈於物,是之謂剛①;剛之所發,奮決果敢,見義必為,是之謂勇②。

操而不捨③,是之謂存④;順而不害,是之謂養⑤。

義理之心,因困而作,是曰動心⑥;氣質之性,習險而矯,是曰忍性⑦;獲勝其私,物慾淨盡,是曰克己⑧;善反其初,天理流行,是曰復禮⑨。

為學之要,存乎立志;持志之道,存乎敬義;主敬立本,精義致知;交養互發⑩,內外無違;沉潛玩索?,踐履不已;日新又新,聖賢可?。

【註釋】①剛:剛勁堅強。語出《論語》。 ②勇:勇邁敢為。語出《論語》。 ③操而不捨:秉執而不放棄。 ④存:保持人的本心而不捨棄,以之安身立命。語出《孟子》。 ⑤養:培養人的善性而不人為破壞,以之安身立命。語出《孟子》。 ⑥動心:即由憂患而起憂患意識。語出《孟子》。 ⑦忍性:指堅忍其性。氣質之性有善有惡,故當堅其善的方面,忍其不善的方面。語出《孟子》。 ⑧克己:即克除、戰勝私情己欲,不使其胡亂發作而干擾、影響人之心性發展。語出《論語》。 ⑨復禮:即復返人性之初,使人的言行舉止與禮相合為一而不背禮違禮。語出《論語》。 ⑩交養互發:進學和涵養、知和敬相互發明,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沉潛:謂本心深而不露,沉而不浮。玩索:以娛悅求覓,寓教於樂。 ?:企足而及。

【原文】

善惡第四

天命不已,於穆不已,其賦於人,為性之善,是曰天理①;喜怒哀樂,聲色臭味,感物而動,易流於私,是曰人慾②。

知覺之發,原於性命③,是曰道心④;知覺之發,生於形氣,是曰人心⑤。

無為而為,天理之宜,是之謂義⑥;有為而為,人慾之私,是之謂利⑦;物我兼照⑧,坦然一致,是之謂公⑨;物我角立⑩,紛然萬殊,是之謂私?。

反乎天理,日進高明,是曰上達?;徇乎人慾,日究汙下,是曰下達?。

純粹無妄,天理之名,是之謂善?;兇暴無道,有心悖理,是之謂惡?;謬誤非終,無心失理,是之謂過?。

正固嚴毅,是曰剛善?;猛隘強梁,是曰剛惡?;慈順卑遜,是曰柔善?;懦弱邪佞,是曰柔惡?。

【註釋】①天理:本指自然的理則,引申為人的本性和綱常倫理。與人慾對。語出《禮記?樂記》和《朱子語類》。 ②人慾:指人的慾望嗜好,即人感於物而情動,動而無節則流於私謂之人慾。語出《禮記?樂記》和《朱子語類》。 ③性命:性之命於天者,指天理而言。 ④道心:指符合封建綱常倫理之心。與人心對。語出《古文尚書》和《朱子語類》。 ⑤人心:指和各種物慾相聯繫之心。與道心對言。語出《古文尚書》和《朱子語類》。 ⑥義:即《情性》篇所論仁義之義,此處與利對。 ⑦利:宜也。指人情之便於己。 ⑧兼照:兼顧、無偏見。 ⑨公:指公正、無偏見,剛直、不循私。與私對。 ⑩物我角立:人與我如角之對立。 ?私:指人的私情己意和利己行為,與公對。 ?上達:謂對德義透徹瞭解並能努力實行。 ?下達:指追求財利以致離天理愈來愈遠。 ?善:指天理不駁不雜,亦指善性善行。與惡對。 ?惡:指惡性惡行,謂人之違道悖理行為,與善對。 ?過:指過錯、失誤。 ?剛善:指嚴毅果敢,直道而行者。 ?剛惡:指狂妄強猛而不計道義者。 ?柔善:指謙遜柔順而無剛毅為體者。 ?柔惡:指懦弱、無斷、邪佞者。

【原文】

以道為非,拒而不信,墮於剛惡,是曰自暴①;以道為高,憚而不為,墮於柔惡,是曰自棄②。

矜誇氣盈,吝之枝葉,是之謂驕③;鄙嗇氣歉,驕之本根,是之謂吝④。罪自外至,是之謂尤⑤;理自內出,是之謂悔⑥。

智者過之,行有不捍,是之謂狂⑦;賢者過之,見有未明,是之謂狷⑧;德性之剛,持守不變,志氣之勇,力行不息,是之謂強;氣稟不剛,陰柔怯懦,志操不立⑨,委靡頹墮,是之謂弱。

百家眾技,不能相通,是曰小道⑩;邪說行?,戾乎正道?,是曰異端?。

理之和順,氣之嘉祥,是之謂吉?;理之悖違,氣之乖,是之謂兇?;事雖未著,理則已明,是之謂幾;陰反而陽,惡反而善,是之謂復?。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不改,斯惡之大。遷善風速?,改過雷決?,百倍其功,氣習變化。

【註釋】①自暴:狂妄而非禮義,自害而不知自愛。 ②自棄:卑懦而乏剛健,甘於墮落而乏自尊自信。 ③驕:氣盛,傲慢,張狂,與吝對。 ④吝:吝惜,與驕對。 ⑤尤:本義指過甚、過失,引申為責怪、怨恨、歸咎。此指別人對我的擔心及我對他人的擔心。 ⑥悔:懊悔,罪悔,悔恨。此指對自身所犯過失的後悔、追悔、自責。 ⑦狂:自高自大。孔子謂狂是過。 ⑧狷:自潔自好。孔子謂狷是不及。 ⑨志操:志氣、操守。 ⑩小道:指學說中的各家各派不能相通。 ?邪說行:邪僻的學說和偏頗、偏激的行為。 ?戾:乖戾、違反;戾乎正道:與正道相背離。 ?異端:指各種邪僻之說。 ?吉:吉利,吉祥。與兇對。 ?(é):災氣。兇:不吉、不祥,不幸。與吉對。 ?復:還返,反轉。指陰反轉為陽,惡反轉為善,小人化為君子。 ?遷善風速,謂見善則遷,有過則改,雷厲風行。 ?改過雷決:改正過錯應像打雷那樣迅速果決,毫不含糊。

【原文】

成德第五

心之虛靈,洞明此理,全體大用①,舉無或蔽②,是曰知至③;理之精微,洞燭於心,一事一物,皆明其則,是曰知止④。

窮理之精,智識超邁⑤,是曰知崇⑥;循理之篤,踐履切至⑦,是曰禮卑⑧。

至誠無息,至明無蔽,鉅細精粗⑨,毫髮不遺,是曰儘性⑩;體無不統?,用無不周?,充極其量?,毫髮無疑,是曰盡心?。念慮所發,真實無妄,是曰意誠?;心體所存,中正不偏,是曰心正?。

【註釋】①全體大用:具眾理之體,應萬物之用。 ②舉:全,皆。 ③知至:指見識至到,即對理認識透徹。語出《大學》。 ④知止:指知至善(事理當然之極)之所在,至於至善之地而不遷。語出《大學》。 ⑤智識超邁:即見解高遠。 ⑥知崇:因事理的考究而見識高遠。 ⑦切至:著實至到。 ⑧禮卑:禮:履;卑:卑下。禮卑:謂要成就一項事業,須從卑下不顯眼處切實做起。 ⑨鉅細精粗:指綱常之大,事物之細,義理之精,形跡之粗。語出《朱子語類》。 ⑩儘性:指充分發揮人的本性。語出《孟子》、《中庸》。 ?體無不統:心之體於眾理無不統會。 ?用無不周:心之用於萬事無不周遍。 ?量:此心容受之量。 ?盡心:指充分發揮心之善端,盡心於全體之量。語出《孟子》、《中庸》。 ?意誠:指心之所發情真意切,信實無妄。語出《大學》。 ?心正:指心之應物正而不偏,不至逐物而下返。語出《大學》。

【原文】

當然之則,必至不遷,是之謂止①;若動若靜,各止其所,是之謂定②;寬廣有容,足以任重,是之謂弘③;堅忍特立,足以致遠,是之謂毅④;推廣善端,滿其所受,是之謂充⑤;理無不通,行無不得,是之謂達⑥。

稟氣清明,不思而得,是曰生知⑦;賦質純粹,不勉而中⑧,是曰安行⑨。

性焉安焉⑩,出類拔萃,是之謂聖?;復焉執焉?,可久可大?,是之謂賢?。

【註釋】①止:指達到和進入理想的道德境界而後止。語出《大學》。 ②定:動其所動,靜其所靜,動靜有常,則動亦定,靜亦定。語出《大學》。 ③弘:本義是開滿弓,引為廓而大之,開闊心胸。語出《論語》。 ④毅:堅強,果決,猶韌。語出《論語》。 ⑤充:指推擴善端以充實自體。語出《孟子》。 ⑥達:指窮理而理通,踐行而行順,即求仁而得仁。語出論語》。 ⑦生知:指生而知之、不思而得者。語出《論語》、《中庸》。 ⑧不勉而中:不經勉力而符合事理。 ⑨安行:謂順乎自然,安然而行,卻中合理義。語出《中庸》。 ⑩性焉安焉:其德出於性之本然,故可安之。 ?聖:指具有最高道德和最高修養的人。儒家鄉以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為聖人。 ?復焉執焉:其德成於性之復歸,故須守之。 ?可久可大:其德可以久,其業可以大。 ?賢:指有德有智之人。

【原文】

至誠儘性,充其形色①,是曰踐形②;與道為一,無間乎天③,是曰至命④;道明德立,無所疑懼,曰不動心⑤;從心所欲,自然方正,曰不逾矩⑥。

大中至正⑦,百聖相傳,是曰道統⑧;心理渾然,泛應曲當⑨,是曰一貫⑩;至誠無息,與天為一,是曰天德?;天爵尊榮?,無假於外,是曰良貴?。

生知安行,聖不世出?;思得勉中,聖可馴致?;舍是而求,標的不立;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註釋】①充其形色:謂善性與形體容色相應,故形色之動出於善性。 ②踐形:指人性體現於形色。 ③間:隔離、間隔。 ④至命:指窮理盡性以極至於天之所賦之命。 ⑤不動心:心無所疑所懼,堅定而不動搖。謂所行之道明,故於事無疑;所得之理立,故於事無懼;無疑無懼,故心不動。 ⑥不逾矩:謂人之行為完全合於禮義法度。 ⑦大中至正:聖王聖人之心,至正至高之學。 ⑧道統:懦家傳道的系統。 ⑨曲當:謂心之應物於偏曲處亦無不得當得宜。 ⑩一貫:謂一理而統萬物,一道而通眾學。語出《論語》。 ?天德:本指上天之德,此指聖人之德,謂聖人之德純而不已、信而無妄,與天相合為一。語出《中庸》。 ?天爵:天然的爵位,指不居官位,因德高而受人尊敬。與人爵對。語出《孟子》。 ?良貴:本然之良知良能。語出《孟子》。 ?聖不世出:聖人非世代都能夠出現。 ?思得勉中,聖可馴致:由思勉以求之,則聖人之德可致。

【原文】

治道第六

法制禁令,勸勵防閒①,以正乎人,是曰善政②;仁義禮樂,漸摩涵養③,以淑乎人,是曰善教④。

制度品節⑤,正其綱紀,防其慢易,以立其敬,是之謂禮⑥;聲律歌舞⑦,養其性情,宣其湮鬱⑧,以全其和,是之謂樂⑨。

體道之常⑩,彌綸天地?,天下後世,所不能易,是之謂經?;達道之變?,因時制宜,以濟乎經,之所不及?,是之謂權?。

【註釋】①勸勵防閒:勸勉激勵使人為善,防止人為惡。 ②善政:以法制禁令導人以正途。 ③漸摩涵養:潛移默化,使人自覺為善。 ④善教:以仁義禮樂之教引人為善。與善政對。語出《孟子》。 ⑤制度品節:作動詞用,指裁製度數,品量節限。 ⑥禮:注見《情性》篇。此專指禮之防民偽、節民心之功能。 ⑦聲律:五聲:宮、商、角、徵、羽;十二律:黃鐘、大昌、太簇、夾鍾、姑洗、仲呂、羨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統稱樂。 ⑧宣其湮鬱:發洩、宣通內心之湮塞、抑鬱之情。 ⑨樂:指樂之善民心、和民聲的社會功能。語出《禮記》。 ⑩體道之常:體認道之常住性。常:規律,本質。 ?彌綸天地:彌滿比合天地之化。 ?經:一般指儒家經典,如五經、十三經,此處與權對,特指不易之常道、事物之常住性。語出《孟子》。 ?達道之變:心通道之變化。 ?以濟乎經,之所不及:以權作為經的輔助,解決經解決不了的問題。 ?權:與經對舉,指事物發展過程中的變動性和針對、權衡各種不同情況而採取的靈活對策和措施。語出《論語》、《孟子》。

【原文】

經常之法,載諸方策①,萬世無弊,是之謂典②;當然之理,寓諸事物,中正有準,是之謂則③;道義之正,制度之嚴,人所當守,是之謂法④。

反躬自省⑤,進德修業,不責乎人,是曰正己⑥;推吾造化,革其舊染⑦,以復於善,是曰新民⑧。

動靜云為⑨,權之以義,各當其可,無過不及,是曰時中⑩;上下四旁,度之以己?,各得其平,無有廣陝,是曰結矩?。

身之所經,翕然丕變?,是曰過化?;心之所主,不疾而速,是曰存神?。

【註釋】①方策:木版、竹簡。亦云方冊。記載聖賢事業和言論的典籍。 ②典:指可以作為典範的重要書籍,如經典、堯典、舜典。 ③則:法則、常道,指事物之常理、規律。 ④法:一指政治制度。二指法令、法律等行為規則。 ⑤反躬自省:自我修養方法,即反求之於身,自我省察。 ⑥正己:指自我修行,求諸已而非求諸人。語出《中庸》。 ⑦革其舊染:去除自己與他人的舊習,以復於人性之善。 ⑧新民:指革故鼎新,使己使人皆明其德,以至於至善而不遷。語出《大學》。 ⑨云為:行為。 ⑩時中:謂立身行事合乎時宜,適乎中道。語出《易經》和《中庸》。 ?度之以己:以吾身居中推以度他人他物。語出朱熹《四書章句集註》。 ?結矩;結:約束、固執;矩:製作方形的工具;引申為法度、規範。結矩:指推己以度人度物,使皆合符規範,各得其所。 ?翕:斂縮;翕然:如鳥之斂翼之速。丕:大;丕變:丕大變化。 ?過化:謂變化之快,指聖人的經歷與德行能很快感化其他的人。語出《孟子》、《荀子》。 ?存神:謂君子聖人之心的作用之神妙,它能使人不待急之而自速,不待行之而自至。語出《孟子》、《荀子》。

【原文】

位為至尊,德為至盛,居中作則①,是曰皇極②;承天之統,行天之道,繼志述事③,是曰天子④。庶績鹹熙⑤,四方風動⑥,長治久安,是曰大順⑦;庶而未富,治而未教,苟安僅足,是曰小康⑧。仁義德禮,漸摩斯世,人所歸往,是之謂王⑨;功利智力,把持斯世,人所畏服,是之謂霸⑩。

五帝三王?,繼天立極;道傳大統?,時臻盛治;道學不傳?,治本不立?。汔可小康?,民不見德;猗歟休哉,斯文在天;五星集奎?,一生聖賢。惟周與程,統接孟子?;繼以朱子,疏源浚委?;斯道大明,如日方中。匪盲匪聵?,寧不率從;蠢測管窺,眇焉後學?;輯所見聞,質諸先覺。

【註釋】①居中作則:謂聖王居於天下之中心,其言行可為天下之法。 ②皇極:皇:君;極:屋之脊棟,位於最高正中處,引申為標準。此指聖王位尊德盛,所施政教,得其正中,可為法式。語出《尚書》。 ③繼志述事:如子之繼父之志、述父之事,指繼承先輩事業。語出《中庸》。 ④天子:古稱統治天下的帝王。 ⑤庶績鹹熙:庶:眾;鹹:皆;熙:光明、興盛。全句眾功皆明盛、顯著。 ⑥四方風動:教化之達於四方之民,如風之鼓動而奏效,喻聖君之政教極得民心。 ⑦大順:與小康對。指“天下為公”、“大道之行”的大同社會理想。聖人以禮義治天下以致一世之順,謂之大順。語出《禮記》。 ⑧小康:與大順、大同對,指“大道既隱,天下為家”的較大同、大順世界低級的社會。一般指禹、湯、文、武、成王、周公之治。語出《禮記》。 ⑨王:與霸對。指以德行仁服人的統治 方式。語出《孟子》。 ⑩霸:與王對,指以力假仁服人的統治方式。語出《孟子》。 ?五帝三王:五帝,傳說中的上古帝王。三王:指夏禹、商湯、周文王。 ?道傳大統:指道由五帝傳諸三王。 ?道學不傳:謂道由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子,孟子死後不得其傳。 ?治本:德禮乃治之本。 ?汔可小康:汔:幾;小康:小安。謂道失傳之後,社會便由大同而轉入小康,由公天下轉為家天下。 ?五星集奎:傳說宋太祖乾德年間丁卯年五星聚集於奎宿。此指聖人問也有其祥瑞徵兆。 ?惟周與程,統接孟子:周即周敦頤,程即程頤、程顥,均為宋理學家。此指周、程接傳孟子死而失傳之道。 ?繼以朱子,疏源浚流:指朱熹學於程子之門人,疏通學問之源,深浚學問之流,而使先王先賢之道重新發明光大。 ?匪盲匪聵:不瞎不聾,謂一般士人亦具明道踐行之能力。 ?蠢測管窺:成語。蠢測:比喻見識短淺,看不見事物的全貌。管窺:比喻所見者小。眇:微小,眇小。


《性理字訓》原文、註釋

歡迎關注 ,讓思想充實生活。圖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我們注重於分享,如有侵權聯繫必刪並致歉。

《性理字訓》原文、註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