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人”醫生彭峰:在“超一線”重症病房與“死神”拼刺刀

從湖北荊州回到廣東韶關後,彭峰每天都要與荊州的醫生溝通患者的病情。當得知最後8名新冠肺炎患者全部治癒出院後,他終於放下了心中的大石頭,睡了一個踏實的覺。“他就是一個鐵人”,曾經的同事劉如晨這樣評價彭峰。

彭峰,廣東粵北人民醫院呼吸內科主任,“已經與呼吸系統疾病、高傳染病毒打了十多年交道”。2003年抗擊非典時,他剛剛走出大學校門。如今,他作為一名專家走上“戰場”,與新冠病毒作最近距離的鬥爭。

初戰

2月11日,彭峰主動請戰,作為廣東省援鄂醫療專家組成員馳援荊州市第一人民醫院。

“對於這次疫情,你有自己的預判嗎?”

“職業經驗告訴我,這次疫情非同尋常,是一場硬仗!”

“去疫情嚴峻的荊州,你不擔心自己會感染嗎?”

“萬一感染,我年輕一點,抵抗力也好一些。”彭峰笑著說。

2月12日傍晚,碰面會一結束,彭峰一刻也不敢停歇,就與同行的劉易林教授到重症病房會診一名危重患者。“第一印象就是患者已經ARDS(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了,轉個身都呼吸困難。”彭峰迴憶著當時的情景。

“上無創通氣,換更好的呼吸機,注意保護性肺通氣,控制液體平衡。”十幾年的臨床經驗告訴彭峰,此時他們是在跟“死神”搶時間。“實在不行就只能氣管插管了。”

這,是一場空前的陣地對抗戰。

“铁人”医生彭峰:在“超一线”重症病房与“死神”拼刺刀

彭峰在病房裡調整無創通氣呼吸機參數。受訪者供圖

鏖戰

“病房負壓等級不夠,重症病人數量多而分散。”來荊州第一天,彭峰就意識到自己不是在一線與“疫”魔掰手腕,而是在“超一線”與“死神”拼刺刀。“患者病情都很重,基礎疾病多,病情變化快,稍一不留神,可能就失去治療時機了。”

短短數日,彭峰和團隊成員就全面接管了荊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重症病區。

“接管重症病房後,就不斷有病人轉進來。”緊接著,彭峰就遇到了一例疑難雜症。“病人沒有發燒、咳嗽等典型症狀,但氣促、氣喘非常明顯,雙上肺也有廣泛的片狀陰影。當時能用的法子都用過了,也換了好幾種抗生素,但病情就是不見好轉。”回想起當時的診治過程,彭峰皺起眉頭。

查資料,專家組會診,為了救治這名患者,彭峰使出了“洪荒之力”。“幸運的是,過了一段時間,患者的肺部炎症終於逐漸吸收,呼吸也慢慢平順了。”彭峰終於鬆了口氣。

“救治新冠患者場場都是硬戰,需要人盯人的嚴防死守、如履薄冰的高度警覺、抽絲剝繭的精準判斷和當機立斷的快速處置。”對於“超一線”重症病房的救治工作,彭峰這樣描述。

“铁人”医生彭峰:在“超一线”重症病房与“死神”拼刺刀

彭峰在臨時改造的隔離重症病房門口。受訪者供圖

柔情

“在荊州是兩班倒制度,四天一個值班,但是我每天都會來看看病人,看到他們沒什麼事才放心。”

“來看病人時,會將當天檢查指標告訴病人。每次看到病人得知病情好轉時開心的樣子,我也跟著激動。”

事實上,彭峰每天的工作時長遠不止12個小時。“許多患者病情重,但思想負擔更重。如果我們能多跟他們談談病情、聊聊天,他們都會得到莫大的精神鼓勵。”

為了能隨時掌握患者的病情動態,及時與患者溝通,彭峰沒事的時候都會待在醫院裡。每天早晨,大家都可以在病房看到他的身影,風雨無阻。

“夜裡回到酒店後,會第一時間跟妻子通話,每天都要視頻至少半個小時,無論多晚,不管多累,她總是要聽到我的聲音才會休息。”

“有一次打著電話不知道什麼時候就睡著了,第二天才發現手機掉在地上。”聊起家人,彭峰臉上洋溢著滿滿的幸福,絲毫看不出疲累。

親人

“與普通查房相似,只是憋著難受、氣喘。”這是彭峰在荊州發的唯一一條朋友圈。

“為了能夠在病房裡多呆一會兒,跟病人多聊一會兒天,多幹一點活,我進病房前一般都不喝水,不吃東西。”彭峰笑著說。

身上的層層防護並沒有對他的工作造成太大的影響,“主要影響跟患者的溝通,隔著護目鏡和麵罩,就沒有辦法同他們進行過多的眼神交流”。

於是,彭峰每次與患者聊病情時,都儘可能把自己的手、眼、耳、口充分調動起來。

“只要我們在病人身旁多呆一分鐘,哪怕只是握握手,或點點頭,他們都能感知自己有人關心關注。”在彭峰心中,天大的事都比不過病人的事。為了救病人,他從來不怕麻煩。

“還有一個74歲的卵巢癌晚期患者,身體早已經被藥物和癌症掏空,這次感染新冠肺炎是雪上加霜,老人家的心理早就被整垮了。”想起這位老年患者,彭峰嘆了口氣。

“醫生,我治不好了吧?”

“老人家,你今天的指標比昨天又好了一些。能治好的,你要有信心。”彭峰每次查房都會握著老人家的手,說著類似的話。

醫者仁心,從醫十多年來,彭峰最見不得的就是患者有難。他說:“把病人當親人,這是醫生的本份。”

“铁人”医生彭峰:在“超一线”重症病房与“死神”拼刺刀

返回廣東前,彭峰與共同奮戰了一個多月的戰友惜別。受訪者供圖

再啟程

3月18日,荊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僅剩8名新冠肺炎患者在院。將患者移交給當地醫護人員後,彭峰和戰友坐上了返粵的高鐵。

“在荊州有些水土不服,直到現在還會消化不良。剛好可以趁著隔離的時間,調整一下作息和胃腸道,然後抓緊時間投入到復工復產工作上來。”

據彭峰介紹,韶關地區的患者目前雖然已清零,但清明假期,可能又會是一場艱難的阻擊戰,“往年有許多海外華僑、港澳同胞返鄉祭祖”。

作為專家小組組長,43歲的彭峰又要扛起家鄉的防疫阻擊戰重擔。

“這是一名醫生的職責,我責無旁貸。”彭峰說。(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龍龍 通訊員 凌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