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老婆無法對丈夫的付出與辛苦感同身受?

社會心理學曾經有一個調查是這樣的,在校園裡匿名問卷調查一些學生,其中問卷裡面有兩個問題:

“1.你們寢室是幾人寢?”

“2.你覺得寢室的公共垃圾你倒的次數大概佔總次數多少?”

結果有90%以上的學生都回答自己寢室是四人寢,然後自己倒垃圾的次數佔全寢室的50%以上。

因為是匿名問卷,所以大家沒有動機去撒謊。

但是這個數據一看就很荒謬,幾乎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承擔了一半以上的寢室倒垃圾的工作,而這是一個四人寢,這壓根是不可能的。

為什麼老婆無法對丈夫的付出與辛苦感同身受?


他們的感覺是有偏差的。

而為什麼會導致這種偏差呢?

因為我們每個人只對自己付出的勞動記憶深刻。

其他的室友去扔垃圾的時候,你可能是在玩遊戲、看書、看電影,甚至在發呆,偶爾看到也不印象深刻,所以我們感受到了:

“我一個人就承擔了一個四人寢一半以上的倒垃圾工作,我真是太辛苦了。”

如果這個時候,另一個室友指責我很懶,不自己打掃臥室,就算地上有髒東西也不知道打掃,我一定會和他翻臉,指著他的鼻子說

“你不知道我每天扔垃圾有多累嗎? 你不知道我對這間臥室的衛生有多大貢獻嗎? ’我說。

我們今天問:中國女人真的不理解中國男人的疲勞嗎? 或者“中國男人真的不理解中國女人的疲勞嗎? ’這個問題也是如此。

我們大多數時候只能看到自己辛苦的地方,而對於他人的付出,雖然並非完全看不見,但是肯定會比實際情況少很多。

所以生活中經常會有這樣的場景:

幾個已婚男性在一起邊喝酒邊抱怨:“自己上班多麼辛苦,忍受了多少的不容易,默默為這個家付出了多少多少,然而老婆根本不理解,回家還要受氣,balabala...”

然後一起碰杯感嘆:“做男人真是太累了,只有男人才能理解男人,友誼萬歲!”

為什麼老婆無法對丈夫的付出與辛苦感同身受?


另一邊女士在週末聚會的時候談起生活也怨氣滿滿,說:“我為這個家付出了全部青春,自己生孩子多痛苦呀,帶平時還要一個人負責全部家務,自己老公一回家就癱在沙發上,balabala...”

然後達成共識:“做女人,真難,還是要多買買買彌補一下自己!”

所以說眾生皆苦,而大部分人都只能看到自己的痛苦,體會不了別人的心酸。

所以說才會男人覺得自己特別累,為這個家付出了很多,回家應該得到老婆的優待。

女人也覺得自己特別累,為這個家付出了很多,老公怎麼能不理解支持自己?


當然,除了這一個原因,其實還有一個原因,就是:

我們很多時候喜歡通過誇耀不幸來博取聆聽者的同情和支持,所以我們會特意挑生活中心酸的那些時刻來說,在網絡上尤其如此。

而當你想方設法地想證明自己多麼累,多麼不容易的時候,你總能找到證據。

比如說我曾經想跟我某個朋友說我爸對我多麼不好的時候。

我翻出了我犯錯誤時,我爸竟然毫不留情的對我大打出手,當然在敘述的過程中淡化了我犯的錯誤有多嚴重,讓我爸多生氣和傷心。

以這麼一件事來體現我有多麼淒涼的童年,從而讓他對我產生同情、安慰。

但我沒說的是我小時候調皮搗蛋,都是我爸去給人家道歉,出門在外時他也是最擔心我是否吃不飽穿不暖的那個人。

因為這個故事我得留在我要向別人吹噓我爹的語境時候說

為什麼老婆無法對丈夫的付出與辛苦感同身受?


而在網上吐槽或者酒局聚餐全是一群大老爺們或者是一群娘們的時候,往往就是在那說自己多不容易多不容易,來引起對方的共鳴和同情

所以這就給了聽了這些話的年輕男性/女性一個印象,就是:

在中國做男人/做女人真是太難了,為什麼另一半很少體諒自己有多麼累呢?


最後簡單總結一下。

我認為“為什麼中國女人很少理解中國男人的累?”or“為什麼中國男人很少理解中國女人的累?”這類問題有兩個很重要的原因:

一、我們大多數人只能看到自己的所作所為,只能看到自己付出了多少,能看見他人的付出其實少很多。


第二,在網絡or飯局中,“以誇耀不幸博得聽眾的同情和支持”的場面很多,男性和女性只意識到自己的疲勞,在那裡瘋狂的訴說。


如果說以上的“廢話”能夠對年輕人有所啟示,我希望是:對於妻子的人選應該優先考慮積極樂觀、擅長髮現生活中美好事情的人,而不是“祥林嫂”那樣喜歡抓著不好的事情找身邊人瘋狂抱怨吐槽的人。

這點在兩個人長期生活裡特別重要。

一個幽怨的妻子,必然會有一個事事不順心的丈夫。

一個喜歡氣餒抱怨的丈夫,也必然會讓自己的妻子感覺生活不如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