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山:“在不能常住的世間,活到老醜,有什麼意思?”

慶山:“在不能常住的世間,活到老醜,有什麼意思?”

1.這世間,獨一無二的慶山

一說到“安妮寶貝”這個名字,我的腦海裡就閃過“青春”兩個字,安妮寶貝和她的作品,陪伴了一代人的青春。

安妮寶貝是一個傳奇式的存在。

1999年,25歲的她因為不喜歡銀行的工作,決定要辭職,儘管家裡堅決反對,她還是固執己見,辭掉了穩定體面的工作,去謀自由的生活了。

後來的她,發表了《告別薇安》《七月與安生》等一系列暢銷作品,她的確很有寫作的才華,大概也是這才華,給了她當初辭職的信心和決心。

2014年,安妮寶貝公開發表聲明,改名為慶山。之後陸續出版了《得未曾有》《月童度河》等新作品。

改名之後的她和她的作品,其實也都發生了質的改變,沒有了屬於青春時代的稚嫩和矯情,取而代之的是成熟,也富有深度,是那種一針見血的深刻。

在《月童度河》一書裡,她這樣寫道:

“一些人,允許你用珍貴的、鄭重的態度對待他。一些人,強迫你用忽略的方式對待他,因為經受不住真情實意。”

慶山:“在不能常住的世間,活到老醜,有什麼意思?”

選自慶山《月童度河》

這就是慶山式的文字,在敘事的節奏中,忽然就冒出這樣的精闢話語,給人一種很跳躍的感覺,但足夠通透、精闢,讓人歎服,並心生歡喜。

我讀慶山的文字,常常一個人笑出來,那是在人際交往中得不到的一種發自內心深處的歡喜。

更讓人覺得“奇怪”的是,即便是我在心情很差的時候去讀慶山的文字,也能笑出來。

這樣的文字,好像有神奇的撫慰和治癒能力,能讓人躁動的心靜下來,能讓悲傷如流水一般逝去。

我曾跟一個文友說:

“我就喜歡心情不好的時候去讀慶山,讀著讀著心情就好了。”

聽我這樣說,這位文友驚喜地說:

“我也是這樣!我也是這樣!”

慶山的文字,是心靈的良藥。慶山,是這世間獨一無二的慶山。

慶山:“在不能常住的世間,活到老醜,有什麼意思?”

2.僅靠隻言片語,直抵人內心深處

其實,也有很多人批評她,比如有人批評她是“一個感性而缺乏邏輯的人”。

從慶山跳躍式的文字表達方式看,的確是缺乏邏輯,但這種僅靠隻言片語就能達到的精闢和深度,是常人所難以企及的。

她的文字是如此的一針見血,總是讓人覺得,在一定程度上犧牲邏輯是必要的,或者可以認為,恰恰是因為犧牲了邏輯,才成全了這樣的精闢。

慶山:“在不能常住的世間,活到老醜,有什麼意思?”

慶山《月童度河》

慶山的文字令我著迷,已記不清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了。

她總是能夠,僅靠隻言片語,就能直抵人心深處。

這種精闢,這種戳破人生迷霧的力道,讓我覺得整個人被震撼了,也被文字另一邊的她所深深的理解,那種感覺,就像是隔著時間和空間得到了一個大大的溫暖的擁抱。

關於人際交往,她寫過這樣一小段文字:

“有時心有餘而力不足,有時過於驕傲,有時待人堅硬和冷淡。終究是不夠慈悲。”

用“堅硬”和“冷淡”這樣的字眼來形容一個人待人的方式和態度,這描述實在太精準。

坦白地說,我就是這樣的人。我身邊不太相熟的朋友,都覺得我是一個冷淡的人,甚至有點冰冷。我記得在我小的時候,我的母親也曾說我“心腸硬”。

但真正瞭解我的人都知道,我的內心很柔軟,也翻滾著熱浪,我的內心甚至過於柔軟和熱情,以至於常常“心太軟。”

慶山:“在不能常住的世間,活到老醜,有什麼意思?”

內心是一個樣子,待人是另一個樣子,表裡不如一,人就是這麼奇怪。

透過慶山的文字,一個陌生人的文字,我們得以認識、認清自己,這多麼奇妙。

我想,慶山能寫出這樣的文字,可能她自己也是這樣的人,或者她曾遇到過這樣的人。

能用自己的細膩去讀懂別人,這本身就是一種慈悲。

3.好一個“沒有多餘情緒和妄念”

慶山的文字,沒有最棒,只有更棒。

在《月童度河》裡,她寫下這樣一段文字:

“一個心地乾淨、思路清晰、沒有多餘情緒和妄念的人,會帶給人安全感。因為她不傷人,也不自傷。”

慶山:“在不能常住的世間,活到老醜,有什麼意思?”

選自慶山《月童度河》

從第一眼看到這段文字,我就一字不差地刻在了心裡。

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說到“安全感”這個東西,到底什麼是安全感,到底什麼人,或者什麼東西,能帶給人安全感?

必須承認,房子,錢,都可以給人安全感。

但在“什麼樣的人最能給人安全感”的問題上,最好的答案就是慶山所形容的這種人:

“心地乾淨、思路清晰、沒有多餘情緒和妄念。”

慶山式的通透、精闢文字,正在把我們帶去這樣一個方向,正在牽引著我們去活成這樣一個最能給人安全感的人。

這樣去活,其實受益的不僅是身邊的人,更是自己。

一個“沒有多餘情緒和妄念”的人,內心該是多麼的平和,多麼的幸福。這正是人生該有的境界。

4.文字有溫度,溫度背後是慈悲

慶山的文字很棒,不單純是因為文字。

她的文字是有溫度的,而這份溫度,源自她內心的慈悲。

慶山:“在不能常住的世間,活到老醜,有什麼意思?”

因為寫作,她經常需要去採訪一些人,而她的採訪態度是這樣的:

“我會下意識迴避人心裡的深淵。不觸及就是保護。只有在小說裡才可以虛擬人物,徹底搗入靈魂深處,不惜掘出和碎裂。”

這是慶山在採訪別人時懷有的一種心態,不想因了自己的採訪去傷害別人。

說出心底最傷心的往事,真的需要勇氣,或者僅僅有足夠的勇氣還不夠,人需要能承受的住“往事重來”和“痛苦重來”。

所以,很少有人會主動說起心底最深處的傷痛,即便有人問起,也會本能地躲閃。

如果是旁人善意的關心,也還好,如果是旁人出於好奇的隨意一問,怕是這一問就如同一把利劍刺痛了他。

所以在採訪中,慶山從來都避免去傷人。從不為了達成自己的目的,忽略別人的感受。

慶山:“在不能常住的世間,活到老醜,有什麼意思?”

5.撞擊心靈的一問

借用慶山撞擊靈魂的一問來結束這篇文章。

“在不能常住的世間,活到老醜,有什麼意思?”

這一問,太撞擊心靈,太引人深思。

她自己也做了回答:

“人無須太長壽,重要的是,活著的時候完成各式任務,盡心盡力,死時安寧圓滿。”

這樣的觀點,我深表贊同。

但我也清楚地知道,自己並不能做到。或許是因為太年輕,仍處在貪戀生、害怕死的階段和狀態裡。

不過,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理解這句話:

既然活到老醜沒什麼意思,不如更充分地去活,活出個“意思”來,為家國責任拼盡全力,或為一己的愛情赴湯蹈火,只要為了一個“美好”的目標拼盡全力地活過,就算老了、醜了,又如何呢?

那是,極好的人生。

慶山:“在不能常住的世間,活到老醜,有什麼意思?”

作家慶山

慶山的文字為何如此“通透”?這簡直就是一個“謎”。

還是用慶山自己的文字來作答吧。作為一位作家,慶山說:

“一位作家作品的深度,是由穿透作家心靈痛苦的深度來決定。這裡所依賴的,不是痛苦的深度,而是穿透的深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