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奇台的晉商

天元成興衰及其它

我原在歸化城(呼和浩特)天元成老號當夥計,聽回到歸化城的人說新疆好,就向掌櫃的要求來新疆。經掌櫃同意我就來了。新疆好,主要是吃的好,掙錢也比歸化城那兒多。

民國19年(1930年)8月,我從歸化城起身,到新疆走了整4個月。途經兆河,沿內蒙、外蒙邊界的水草地走,繞夏寧稅卡,過新疆境內的土葫蘆、巴里坤、木壘、五馬場、二馬場,到古城。當時跑歸古路的駱駝有王醜子,還有三義店的。或們僱了八九連子駱駝,共200多隻,每馱2件,每件150斤,工錢從歸化城付的當地幣(當時一錢的叫納布,二錢五的叫狗娃子,四百文頂一兩銀子),當時付70%,餘30%到新疆付清。給駝戶規定日期4-5個月,不按期者扣。當時的來貨以茶葉為主,有大茶(磚茶)、紅茶(細茶)、米星茶(小塊茶),斜紋布、小百貨(中國天津貨)。從歸化城進貨到奇台以後,除了收現鈔外,主要是換金子和換牲畜皮、毛。一錢金子當時叫“白兒米絲哈”,能換一塊茶。金子是阿爾泰的“土產”,哈民和金夫用它來換取生產生活用品。有的也用皮、毛換。商人們收金子和皮毛到一定數量時,就歸到奇台,然後,流入歸化城及京津一帶,再由外國人收購。

我們天元成在奇台有一家,分東櫃、西櫃、中櫃,出售有布匹、綢緞、百貨。在阿勒泰、焉耆設有分店,都屬奇台分號,但均歸歸化城老號管。阿、焉分店的購進賣出,都要請示奇台。每年從歸化城來貨兩三趟,都是從那裡的茶莊賒欠的,這裡賣了再還清。每趟來貨15000斤,每年4-5萬斤。來的駝只返回時,帶走皮毛,每年萬斤左右。我們在奇台的天元成分號,共有20多人,其中有:大掌櫃1人,二掌櫃1人,管帳1人,站門市部的3至4人(相當於現在門市部主任),夥計6至7人,都是年輕的,大師傅1人。我們在奇台沒家,集體食宿。所有當夥計的,頭一年、第二年站欄櫃。那真是站欄櫃,沒有坐的地方,那怕是沒顧客,也不能坐。第三年開始才有了坐的權利。我們的工錢,第一年給白銀12兩,從第二年後,就根據工作好壞,每年加2、4、6兩不等,等每年工錢掙到50兩純利潤時,才有入股的希望,參加分紅。我們掙的工錢在每年二、八月時,由掌櫃子統一往歸化城老號轉,那叫“養家費”銀,數目不能超過工資。三年一算帳,盤點一次,還去外債,除去山西老家財主的資本,純利分股。天元成的三個財主的情況:一個是左雲縣的,姓名忘記了,是打三花落的(即要飯的);一個是祁縣的,姓名也忘了,是磨面的;一個是代縣的,姓名和作什麼都已忘記。在清朝光緒年間,他們三人隨左宗掌大軍來新疆,一起塔夥,成立商號,起名天元成,在奇台做買賣。後來發了財,就回老家。然後,再請人當掌櫃的來新疆奇台做生意,他們在歸化城坐莊。

當時在奇台的山西幫主要商號有:忻縣的魁順合、魁順祥,和在北斗宮開燒坊的興隆泉、杏林泉、永興泉、義勝隆、大醴泉;孝義縣的義興隆、恆奈源;祁縣的天元成、日星功和北斗宮的傢俱木匠。當時,天元成、魅順合、魁順祥、恆泰源商號佔著現在犁尖以東至露天電影院一帶地方;興隆泉等燒坊和一些木匠鋪佔著北斗宮一帶地方;犁鏵尖以西到西門一帶地方,由日星功、義興隆佔有。

當時在奇台的陝西幫主要是銷售香、表、茯茶、土雜、日用品,大字號有和順玉,會首是李大海。

當時在奇台的甘肅幫主要是開紙坊、做香表的,沒字號。

當時在奇台的河南幫主要是開金銀爐,如德盛樓、德義樓,製作金銀耳環、戒指等。

當時在奇台的四川幫都是裁縫。

當時在奇台的天津幫主要是從關內進貨到這裡出售,有京津雜貨、綢緞、布匹、鞋帽,字號有同盛和。

當時在奇台的滿族人主要是開水磨,有蘇慶武、成海峰,字號有德聚磨等。民國25年以後,水磨逐漸增加,除了上述以外,也有別的幫開的。

馬仲英鬧反,關內就再沒有來奇台作買賣的人了。

馬仲英反罷,盛世才上臺,請來蘇聯“紅八團”在哈密駐守,東路不通,來的都是蘇聯貨。如洋火、洋爐、龜子皮、牙兒緞、花洋布等,再收走皮毛。這時的買賣都是維族人做,漢人不行了,他們把伊犁大巴依從蘇聯進的貨物買上來,再賣出去,都做些小買賣,在皇渠沿一帶當小商小販,掙一點生活費。

奇台買賣一直到解放前都沒有翻過身來,主要是因為從民國20多年前後買賣中心遷到了烏魯木齊,此地再進不來貨,於是各商號就紛紛歇業。奇台商業一衰落,我們天元成也就不行了。來源:奇台文史 蘇槐年口述 周海山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