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奇台的晋商

天元成兴衰及其它

我原在归化城(呼和浩特)天元成老号当伙计,听回到归化城的人说新疆好,就向掌柜的要求来新疆。经掌柜同意我就来了。新疆好,主要是吃的好,挣钱也比归化城那儿多。

民国19年(1930年)8月,我从归化城起身,到新疆走了整4个月。途经兆河,沿内蒙、外蒙边界的水草地走,绕夏宁税卡,过新疆境内的土葫芦、巴里坤、木垒、五马场、二马场,到古城。当时跑归古路的骆驼有王丑子,还有三义店的。或们雇了八九连子骆驼,共200多只,每驮2件,每件150斤,工钱从归化城付的当地币(当时一钱的叫纳布,二钱五的叫狗娃子,四百文顶一两银子),当时付70%,余30%到新疆付清。给驼户规定日期4-5个月,不按期者扣。当时的来货以茶叶为主,有大茶(砖茶)、红茶(细茶)、米星茶(小块茶),斜纹布、小百货(中国天津货)。从归化城进货到奇台以后,除了收现钞外,主要是换金子和换牲畜皮、毛。一钱金子当时叫“白儿米丝哈”,能换一块茶。金子是阿尔泰的“土产”,哈民和金夫用它来换取生产生活用品。有的也用皮、毛换。商人们收金子和皮毛到一定数量时,就归到奇台,然后,流入归化城及京津一带,再由外国人收购。

我们天元成在奇台有一家,分东柜、西柜、中柜,出售有布匹、绸缎、百货。在阿勒泰、焉耆设有分店,都属奇台分号,但均归归化城老号管。阿、焉分店的购进卖出,都要请示奇台。每年从归化城来货两三趟,都是从那里的茶庄赊欠的,这里卖了再还清。每趟来货15000斤,每年4-5万斤。来的驼只返回时,带走皮毛,每年万斤左右。我们在奇台的天元成分号,共有20多人,其中有:大掌柜1人,二掌柜1人,管帐1人,站门市部的3至4人(相当于现在门市部主任),伙计6至7人,都是年轻的,大师傅1人。我们在奇台没家,集体食宿。所有当伙计的,头一年、第二年站栏柜。那真是站栏柜,没有坐的地方,那怕是没顾客,也不能坐。第三年开始才有了坐的权利。我们的工钱,第一年给白银12两,从第二年后,就根据工作好坏,每年加2、4、6两不等,等每年工钱挣到50两纯利润时,才有入股的希望,参加分红。我们挣的工钱在每年二、八月时,由掌柜子统一往归化城老号转,那叫“养家费”银,数目不能超过工资。三年一算帐,盘点一次,还去外债,除去山西老家财主的资本,纯利分股。天元成的三个财主的情况:一个是左云县的,姓名忘记了,是打三花落的(即要饭的);一个是祁县的,姓名也忘了,是磨面的;一个是代县的,姓名和作什么都已忘记。在清朝光绪年间,他们三人随左宗掌大军来新疆,一起塔伙,成立商号,起名天元成,在奇台做买卖。后来发了财,就回老家。然后,再请人当掌柜的来新疆奇台做生意,他们在归化城坐庄。

当时在奇台的山西帮主要商号有:忻县的魁顺合、魁顺祥,和在北斗宫开烧坊的兴隆泉、杏林泉、永兴泉、义胜隆、大醴泉;孝义县的义兴隆、恒奈源;祁县的天元成、日星功和北斗宫的家俱木匠。当时,天元成、魅顺合、魁顺祥、恒泰源商号占着现在犁尖以东至露天电影院一带地方;兴隆泉等烧坊和一些木匠铺占着北斗宫一带地方;犁铧尖以西到西门一带地方,由日星功、义兴隆占有。

当时在奇台的陕西帮主要是销售香、表、茯茶、土杂、日用品,大字号有和顺玉,会首是李大海。

当时在奇台的甘肃帮主要是开纸坊、做香表的,没字号。

当时在奇台的河南帮主要是开金银炉,如德盛楼、德义楼,制作金银耳环、戒指等。

当时在奇台的四川帮都是裁缝。

当时在奇台的天津帮主要是从关内进货到这里出售,有京津杂货、绸缎、布匹、鞋帽,字号有同盛和。

当时在奇台的满族人主要是开水磨,有苏庆武、成海峰,字号有德聚磨等。民国25年以后,水磨逐渐增加,除了上述以外,也有别的帮开的。

马仲英闹反,关内就再没有来奇台作买卖的人了。

马仲英反罢,盛世才上台,请来苏联“红八团”在哈密驻守,东路不通,来的都是苏联货。如洋火、洋炉、龟子皮、牙儿缎、花洋布等,再收走皮毛。这时的买卖都是维族人做,汉人不行了,他们把伊犁大巴依从苏联进的货物买上来,再卖出去,都做些小买卖,在皇渠沿一带当小商小贩,挣一点生活费。

奇台买卖一直到解放前都没有翻过身来,主要是因为从民国20多年前后买卖中心迁到了乌鲁木齐,此地再进不来货,于是各商号就纷纷歇业。奇台商业一衰落,我们天元成也就不行了。来源:奇台文史 苏槐年口述 周海山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