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像“機器”,生活像“駱駝”,上海疾控駐守機場,“四大齒輪”協同發力

“你有沒有去過英國?”

“沒有。”

“你從哪個機場過來?”

“倫敦。”


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危害監控所宓銘副主任醫師昨天(30)從浦東進場換班回到了疾控辦公室,回憶起這樣的對話,有些哭笑不得。他和40餘名市疾控中心的同事,作為市疾控派駐浦東機場的工作人員,和海關、邊檢、機場運營指揮中心(AOC)通力合作,形成防控大閘的“四道齒輪”,強化機場疫情防控專業力量,嚴把疫情輸入的“空中大門”。


工作像“機器”,生活像“駱駝”,上海疾控駐守機場,“四大齒輪”協同發力


1

未及國門就追蹤到重要線索


宓銘是最早被派駐機場的3名人員之一。3月5日一早他抵達機場,立即和海關接洽,瞭解每日旅客流量、來源地,以及海關、邊檢、機場AOC現場處置程序以及處置時間節點,同時還要和機場集團聯繫,落實辦公點、防護物資、辦公物資等。由於是第一次接到這樣的任務,之前沒有任何可以參考的經驗,一切都要到現場瞭解情況、和各方對接時自己琢磨。他說,“既要提出專業的思路和建議,把我們的工作順利的接入到現場處置體系裡,又要儘量顧及他們的流程和做法,從三個齒輪的組合變成四個齒輪緊緊咬合、無縫銜接,讓系統更高效、合拍地運轉。”


當晚11時,他們就接到市疾控中心密接追蹤組通報,根據密接追蹤和流調得到的信息,有一家五口將於6日早晨7時從法國抵滬,其中有發熱患者。該航班還是個共享航班,宓銘和同事反覆核實並與航空公司多次確認該五名旅客相關情況。


次日,飛機剛抵達浦東機場,海關便進行了登臨檢查,隨後宓銘以及同事陳依協助海關對5名旅客再次進行了體溫測量,並現場開展了流行病學調查,發現5人為一家人,其中有一女孩已發熱5天,伴有咳嗽,綜合考慮其旅居史和相關症狀,立即協同海關將該5名旅客經120送往定點醫院。同時,宓銘也在第一時間將相關信息傳報給市疾控中心防控組,進一步進行病例追蹤和管理。


工作像“機器”,生活像“駱駝”,上海疾控駐守機場,“四大齒輪”協同發力


後面的日子裡,這樣的合作不斷,如得知CA936次航班上有發熱旅客時,即落實相關措施,120救護車早早地等候在停機坪上。“入境人員未至我國國門前,我們就跨前一步做好了準備,一旦飛機落地,海關直接登機臨檢,減少人員交叉風險。” 宓銘說,“四大齒輪”協同發力,一次次經受住了考驗。


2

政策變化大,現場措施跟著變


從3月5日到機場,宓銘就一直堅守陣地,第一次換班出來,他深吸了一口氣,自己不知不覺已奮戰近110個小時。“抬頭看看夜空都覺得好美!”


宓銘的工作是駐守在境外航班降落架次最多的浦東機場T2航站樓,工作內容瑣碎又無比重要,比如及時收集、複核重點旅客流行病學調查的信息,通過120通道移送有症狀的重點對象至定點醫院,移送無症狀者至隔離點,收集潛在密切接觸者信息,供後方密接追蹤組開展追蹤。他要在千萬旅客之中火眼金睛迅速發現問題,及時溝通,並向衛健委和疾控彙報。


後來,政策變化後,宓銘的工作又增加了一項:轉運無症狀需採樣旅客送集中隔離點,也就是他們所說的130通道。此外,還要對原虹橋機場轉移到浦東的入境航班、最終目的地是北京但分流到浦東機場的旅客進行核酸檢測、分流轉運送醫送隔離,排查確定密切接觸者等。


工作像“機器”,生活像“駱駝”,上海疾控駐守機場,“四大齒輪”協同發力


進駐機場以來,宓銘還有一個明顯感受:工作變化快。因為國外疫情發展很快,現場管理措施也跟著動態變化。比如,旅客的顏色標籤一直有變化,而且不同階段即使同色的含義也不一樣,旅客篩查分流程序和場地佈局也一直有變化;重點國家範圍不斷擴大,措施不斷更新,如不再區分重點和非重點國家一律隔離;還有關於外籍人士來華的新政,所有入境來滬人員一律集中隔離14天等……每一個新指令下來,要迅速切換、完成新操作,需要多方協調


3

為國“守門”,再累也值得


“24小時不間斷的工作,一開始從T1、T2開始,後來又加入了S1、S2衛星廳,路遠了,工作量也大了,沒法正常進餐和休息,只能在航班到達間隙小小地打個盹。但更多時候,這個航班沒忙完,下個航班又來了,彷彿永遠沒有結束的時候。”回憶最初的那段“苦日子”,宓銘說,就餐地點在約一公里開外,

因為擔心錯過重點對象分流和送醫轉運,他那時候一天就去食堂一次,打包些點心帶回來應付全天的能量需要。“戰友”們形容自己是機器和駱駝——工作時像機器一樣,保持永動和精準;吃飯、喝水時就像駱駝,吃一頓能撐好幾天。


工作像“機器”,生活像“駱駝”,上海疾控駐守機場,“四大齒輪”協同發力


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孫曉冬介紹,在這之前從未接觸過的工作場景中,市疾控已摸索出了一套工作方案,最多時曾派出40人輪流進駐機場。他們對旅客流調、申報健康雲、症狀篩查、採樣、送醫、隔離及出關後分流轉運(如集中隔離、轉機等)的全過程進行梳理,提出專業意見和建議,避免人員長時間聚集,做到單向合理的流動,使分流疏導程序和通道設置更為科學、合理、安全、高效。


像宓銘這樣的骨幹隊員,新冠肺炎疫情以來本來就一直駐紮在疾控密接追蹤辦,此次到機場工作,主動蒐集信息隨時上報,後方工作組能及時得到重點對象信息和現場工作流程變化信息,迅速採取行動。防控關口的進一步前移,有助疫情防控體系更切實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診治”。


宓銘還談到了近期令他和同事印象深刻的一個案例。


25日中午,現場工作組接到海關通報,阿聯酋飛往北京的國航CA942第一入境點為浦東國際機場S2衛星廳,要求“四大齒輪”一起配合完成該架航班的三輪篩查的防控任務。


2點,飛機準時抵達,登臨飛機檢查、確認有症狀旅客流行病學信息、通過120協調轉運完成後,其餘旅客有序下機,經過逐一採樣後送至候機廳進行測溫、邊檢、流調等,疾控配合海關、邊檢工作人員,對所有旅客進一步識別和即時分類安排。


“檢測結果全部出來已是次日凌晨3點,有兩位旅客結果呈陽性,我們疾控工作人員和航空公司共同篩選出了同機的密切接觸者,並立即將這些密切接觸者安排轉運至了集中隔離點,剩餘旅客也均按規定進行分流轉運和安置。為確保沒有疏漏,我們再次查驗流行病學史。” 宓銘說,以往有過有症狀旅客換座位的情況,這兩個陽性旅客雖無明顯症狀,但有無可能也換過座位?再次詢問後,陽性旅客終於承認換過位置。於是,戰鬥再次打響,待再一次將所有密切接觸者完全排查出來並安置好後,天已大亮。


宓銘說,疾控工作有時候就是在這種反覆核對和檢查,甚至有時候顯得過於繁瑣不被人理解的過程中,發現各種蛛絲馬跡填補防控漏洞,織密疫情防控網。這項工作很累,但意義重大,能為國“守門”,大家覺得一切都值得




金海岸工作室

作 者 | 左 妍

圖 片 | 採訪對象提供

編 輯 | 梁 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