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大家應如何撿漏(基本要領)!

總有人試圖搞清楚:目前哪類古董瓷器最搶手?琢磨這件事的人,很少行家,大多是一幫互聯網一代崛起的新富群體,高富帥,有文化。

他們進入到中國古董市場,有些是為了賺錢,有的是出於一種民族主義感情。其實,中國新一代有錢人關注古董,更多反映出他們對歷史的重新認識,以及與過去的文化重新建立聯繫的渴望。

收藏:大家應如何撿漏(基本要領)!

三十多年前,西方拍賣行中的熱門中國古董,主要包括:上古(主要指夏、商、週三朝)的青銅器、唐代的陶器(主要指唐三彩)、宋代的五大名窯瓷器和明初的青花瓷等。

但現在市場有了比較大的變化,歐美藏家對於中國古董的欣賞口味變化不大,反而是亞洲市場風向變動劇烈,比如在香港佳士得、蘇富比等大拍賣行舉行的拍賣會上,你已很少能看到青銅器或唐代陶器的影子。

相關專家分析認為:注重傳統的中國有錢人,似乎不願意首先接觸上古的文物,因為它們大多是從墳墓中挖出來的,暗示著先人的遺體已經受到打擾。

收藏:大家應如何撿漏(基本要領)!

以北京為核心的內地市場上,甚至對於元朝或明初的瓷器也不很感興趣,因為它們的形狀和相對拙樸的器型,與互聯網時代的審美潮流相差太過懸殊。

精美、炫目的清三代彩瓷,依然有最大的受眾市場。互聯網思維有一個風口理論,現在幾乎已經臭大街了,大意是說:一個人成功的關鍵,需要先找到一個趨勢,提早站在那裡,等時機到了,風來了,豬都能飛起來,閉著眼睛就能賺錢......

但是,古董收藏圈沒有風口,只有硬知識,再加上個人品位和眼光。浮華總會被吹走,留下來的才是永恆。迴流文物,這麼多年了,始終是熱門題材。它是停留時間比較長的浮華呢?還是永恆......

收藏:大家應如何撿漏(基本要領)!

我們分析一下這裡面的情感因素:中國人從西方收藏家手中買回古董,有一種重新獲得傳家寶的感覺,因為它們多是中國國力較弱時被外國人擄去的。

皇家印記則更能代表古董的價值,它表明古董曾得到皇室專家的鑑定,具有權威性。根據我的觀察:有錢的收藏者們,似乎都熱衷在海外淘中國古董。

任何收藏都不應是盲目的,要有明確的目的和目標,尤其是那些唯一、不可複製的孤本。不光只淘古瓷器了,高古的概念似乎慢慢在受到關注。

身邊就有一位尤其偏愛收藏石造像的,他眼光不錯,找這個門類最好的東西收,比如最具價值的就是從北魏、北齊發端的石刻造像。他的動機和理由並不複雜:淘古董要和外國人搶,這些流散於海外的中國古董,你不買,外國人就要買。

這裡面還有一個財力大小的問題,雞賊的收藏者往往會精心選擇收藏品類:既不能讓存款餘額傷筋動骨,又不能讓自己品味顯得掉價,於是,文人的用品越來越熱。比如:花大錢收一件紅木案子,和花小錢買一個黃花梨筆筒,似乎收藏效果差不多......

收藏:大家應如何撿漏(基本要領)!

古玩行業到現代雖然已經越來越商業化了,但它仍然是一個特殊行業。下面,我們一起來回顧在古玩交易當中需要注意的事項:買賣識品德,交易需誠信!從買賣中識人 從交易中品德;買了找退痞買主;賣了追回癩賣家。東西不怕別人看,真假優劣評中辨。自己東西莫說好,眾家稱讚才為高。朋友不能殺狠價,熟人最好說底值。

漏子是眼力撿的;眼力是知識練的;知識是勤奮積的;尺有所短,學無止境;寸有所長,三人成師。不懂裝懂,害的是自己;自高自傲,沒誤著別人。漏都是給眼力好的留著的藥都是給識力差的預備的坑都是給腦袋殘的埋下的。

收藏:大家應如何撿漏(基本要領)!

收的是文化,藏的是感情,交的是朋友,玩的是心態。光看不買想練眼,那是空想;光買不學想長功,那是瞎掰。嘴上自吹自擂的,手中必無好東西;口中謙虛謹慎的,家裡定藏真寶貝。貨是貨,錢是錢,貨真價實心坦然。人是人,財是財,切莫昧心眼睜開。不交學費不打眼,這人收藏是空喊;光交學費光打眼,這人收藏是二杆。

先辨新老,再定年代,此是入門真訣竅;器有典型,更具未識,莫以教條障眼睛。知識不到,心態不正,越想撿漏越打眼;眼力練就,手頭寬鬆,常撿便宜不吃藥。交對友 拜對師 入對群 擺對心 才能走正收藏路;肯學習 肯鑽研 肯實踐 肯花錢 就會遇到好寶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