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要傳承萬年的秦朝,為何到秦二世就滅亡?

沐辰遊戲


經過多年艱苦的兼併戰爭,公元前二二一年,秦王政終於威振四海,一統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專制和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雄心勃勃的秦王政以為天下從此就是他們家的了,於是自號“始皇帝”,後世則以計數,傳之無窮。然而歷史卻與他開了個大玩笑,帝位只傳到二世,前後僅僅維持了十五年便倒塌了。

對於秦王朝如此速亡的原因主要有:

違背了基本經濟規律

對於秦王朝的速亡,應從社會經濟方面去找原因。秦始皇完成統一大業後,沒有順應歷史的潮流,利用新生的封建政權,為生產力的發展開闢道路。而是忘乎所以,橫徵暴斂、濫興徭役,幹出了一系列違背基本經濟規律的蠢事,使社會經濟遭到了嚴重破壞,這是秦速亡的根本原因所在。主要表現在:

1,據有的研究者推算,當時全國約有六百萬農業勞動者,按照那時的農業生產水平,扣除本人和家庭人員最低限度的消費,在正常年景下,每年尚能提供的剩餘糧食,最多隻能供二百萬人食用。但是秦始皇為了修馳道、造官室、築長城、開山造墓,連年動用大量的勞役,僅造驪山墓和阿房宮兩項就超過一百五十萬人。加上其他工程和龐大的軍隊,需要靠農民供養的人口足足在三百萬人以上,造成了“男子力耕,不足糧餉”,整個社會無力承受這種沉重的負擔。

2,從戰國時期開始,商品經濟活躍起來了,這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不僅沒有因勢利導,促進這種發展,而是推行了所謂“上農除末”的政策,嚴厲打擊工商,“發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為兵”,許多商人被當作罪犯而充軍。這種用暴力消滅社會分工,堵塞了生產力發展的道路,加劇了社會的動盪不安。

3,放線土地兼併現象的發展。在封建社會里,土地兼併的社會問題是不可避免的,但作為地主階級的國家政權,為了自身的政治和經濟利益,一般都想方設法,延緩其兼併的速度,減輕兼併的程度。但秦始皇卻反其道而行之公元前二一六年,他頒佈了一項法令,“令黔首自實田”,實際上承認了地主階級用各種手段兼併而來的土地,使大批農民破產,“耕者無其田”,破壞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統治集團內部的相互殘殺

秦始皇雖然根據“以刑去刑”的法家教條,對內實行嚴厲的政治壓迫,但他並不象以後中國封建社會某些開國看主那樣殺戮功臣,所以“上層”還是比較穩固的。當他的寶貝兒子胡亥上臺後,卻開了殺戮功臣宿將之戒,加上舊六國貴族的激烈反抗,造成秦王朝的速亡。

這是因為,秦二世胡亥是靠與趙高、李斯合夥搞陰謀而上臺的,為了鞏固自已的皇位,先是演出了一場骨肉相殘的慘劇,殺了公子扶蘇,誅連了身負軍事重任的大將軍蒙恬兄弟。繼而因進諫犯顏,右承相馮去疾、將軍馮劫被逼自殺。不久李斯也被“夷三族”。最後便是趙高迫二世自殺,孺子嬰又殺死趙高。這一場政治集團內部的狂鬥,使秦王朝內部處於眾叛親離,分崩離析的境地,嚴重削弱了它的統治力量。持此說的依據是:據《史記・陳涉世家》的記載,當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時,就是看準了這個缺口,以扶蘇當立、胡亥不當立,以及秦王朝與舊六國貴族的矛盾,作為自己宣傳鼓動的口號,取得了各方的響應陳勝、吳廣起義後,舊六國貴族憑著各自具有的政治、軍事鬥爭經驗,或參加了起義部隊,或別樹一幟,最終推翻秦王朝的一支主力軍,正是楚霸王項羽所領導的起義軍。

北伐匈奴是一大失策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既無軍事優勢,又無財力支撐,更兼人心不順的情況下,急於興師動眾北伐匈奴,正是導致秦朝暴亡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這是因為

1,大規模的戰爭妨礙了統治政策重心的轉移。

統一大功告成後,秦始皇多少意識到,恢復和發展經濟,讓長期飽償戰亂之苦的人民得以休養生息,以及安撫新徵服的六國人民,平息六國舊貴族的反秦情緒,是鞏固秦王朝的當務之急,但與匈奴交戰後,一下子動員了三十萬兵力,還不得不徵用數十萬民夫修築延綿五千裡的長城,投入了巨大的財力,欲罷不能,喪失了鞏固政權、發展經濟的大好時機。

2,大量徭役徵發,破,壞了社會生產。

為了防備匈奴捲土重來,秦王朝先後動用了百數十萬丁壯,離開了生產第一線,傷亡又很嚴重。

3,濫用嚴刑酷法,激化了社會矛盾。為了維持對匈奴的戰爭,靠正常的徭役徵發已無法保證。秦王朝以暴虐手段,人為地製造了無數刑徒,把他們送往前線。正如史籍所載:

“當此之時,外內騷動,百姓靡敝,行者不還,往者莫反,皆不聊生,亡逃相從,群為盜賊,於是山東之難始興。”

一個歷史過客


秦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國家,它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割據混戰的局面,實現了國家的第一次統一。統一的局面以及秦採取的一系列維護統一的措施,都極大的推動了社會的發展。

然而,強大、統一的秦王朝只維持了短短的十四年的統治,就滅亡了。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了秦朝的滅亡呢?


一、秦始皇的殘暴統治

秦始皇可以說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有作為的帝王。他不但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統一的局面,而且還在政治、文化等制度方面實現了創新,他的創新舉措對中國歷史影響深遠。

但是這麼偉大的帝王對人民的統治卻非常的殘酷。他統治時期,田租、口賦、徭役和兵役給農民帶來的負擔非常沉重。其中徭役和兵役是造成人民痛苦和災難的重要原因。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的過程中,他派人將六國宮殿圖樣描繪下來,動用大批勞力在咸陽照樣修建。公元前二一二年,又在渭水南岸建造規模宏大的阿房宮。




據記載阿房宮的面積,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面可容萬人,下面可豎五丈的大旗。後來詩人曾形容這一工程的修建:“蜀山兀,阿房出”,工程之大可想而之。當時修建的離宮別館達七百餘所,遍佈涵函谷關內外及渭水南北兩岸。

秦始皇不僅為他生前修建了豪華的宮殿,而且還為其死後準備了同樣豪華的陵墓。這便是與阿房宮齊名的驪山陵。



這座墳墓高五十餘丈,周圍五里多,內築各式宮殿,陳列著各色珍奇珠寶,用明珠作成日月星辰。用水銀作成江湖河海。

修建驪山陵所消耗的人力物力是驚人的。人力達到了近二百萬。當時秦全國約有二千萬人口,其中有二百萬壯勞力脫離生產。這種無休止無歸期的徵發,使人民的力役比以往多出了二十倍。出現了“丁男被甲,丁女轉輸,苦不聊生,自經於道樹,死者相望”的悲慘景象。大量勞動力脫離生產,人民負擔又如此沉重,這就加速了農民的破產,使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

大興土木也消耗了無數的財力物力。北山之石、巴蜀之木都運往關中。老百姓也被剝削的一乾二淨。這就形成了“男子力耕不足糧餉,女子紡績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資以率其政,猶未足以澹其欲也”。人民陷於水深火熱的苦難深淵。

二、秦二世更加殘酷的統治
秦二世的殘暴程度超過秦始皇。

秦二世用陰謀手段取得帝位,為鞏固統治,不僅殺蒙恬、蒙毅、馮去疾等大臣,而且殺害他的兄弟姐妹二十多人。

他在埋葬秦始皇時,競下令把後宮無子女的宮女全部殉葬,又怕消息洩露陵墓內的秘密,把修陵的工匠也活埋了。

二世時期刑罰苛重。秦始皇時期刑罰已經非常苛重。人民搖手觸禁,動輒陷刑。一人犯法,最及三族,一家犯法,鄰里連坐。二世時更變本加厲,以“殺人者眾為忠臣”。於是造成了“刑者相半於道,而死人日成積於市”的慘狀。

三、被滅的六國貴族不甘心失敗

六國貴族在後來秦國廣大農民起義的高潮時期,也從各個角落裡起兵反秦或投奔農民軍。如魏國名士張耳、陳餘,在陳縣加入起義軍。

四、農民起義的結果

殘酷的統治必然會激起人民的反抗。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率領的農民大起義爆發。這次農民大起義,規模最大時人數達到幾十萬人,橫掃廣大的中原地區。起義軍曾一度打到距咸陽幾十裡的地方,直接威脅著秦都咸陽。這次起義雖然失敗了,但給秦的打擊是沉重的。繼陳勝吳廣起義後,劉邦、項羽領導的兩支義軍興起。在這兩支起義軍的打擊下,公元前207年,秦王子嬰投降,秦統治結束。



總之,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其殘暴的統治。


limuzi1966


現在最流行的說法,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在於秦國的殘暴統治,橫徵暴斂。使老百姓不堪重負,於是奮起反抗,最終導致秦朝滅亡。誠然,這是一部分原因,但我認為,這不是最主要得原因。每個人都知道,成王敗寇,歷史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漢朝建立,肯定要大肆抹黑秦朝,狠誇自己,這是歷史的必然性。就像唐朝太宗皇帝,宣武門事變成功,太子李建成都被抹黑成什麼樣子了大家都有數。但是歷史上真實的李建成,難道真有演義中說得那麼不堪?所以,說秦朝滅亡的原因是由於殘暴統治,只不過是漢朝的抹黑,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

看看那段時期的歷史,我認為,秦朝滅亡的主要原因應該是由於土地的原因,對於古人來說,土地是安身立命,生存的第一要素。熟悉近代史的各位應該也明白,近代我黨就是因為分田地,才得了民心順利打敗果軍。

這就要說到古代的制度,土地都是由貴族所有,農民是沒有自己的土地的。然而商鞅變法的時候,強行將老秦國貴族的土地收歸國有,講土地分給老百姓,條件就是老百姓要為國家服兵役,徭役,為國家生產糧食和其他戰略物資和繳稅。再配上軍功制,立戰功不僅可以加官進爵,還可以分到更多的土地,所以當時老秦國的百姓都是一些戰爭積極分子。渴望打仗,渴望建立軍功,所以秦國才能打敗六國,一統天下。

但是,一統天下之後,問題就出現了,六國的土地少,人口多,貴族宗族勢力太大。土地問題是不可能一朝一夕解決的。因此,始皇帝此時的統一,只是外在的統一,內在除了老秦國地盤以外,六國的地盤只是統治者改變了。

於是這就出現了矛盾,六國的百姓作為大秦帝國的子民,卻得不到老秦國百姓的待遇,肯定會心生怨恨,只不過始皇帝死後矛盾更加激化,加上民怨已久,陳勝吳廣起義之時,天下雲集響應,速度太快,讓秦朝統治階級來不及反正,本來統計根基就不太穩固,這一下,就把秦國直接幹趴下了,甚至精銳部隊在邊境都還來不及回國平叛,國家就分崩離析了。

當然,秦朝二世而亡還有其他原因,比如六國權貴復國之心不死之類的,這裡由於篇幅原因,就說這麼多,謝謝觀看。


軼事淺談


秦強大的時候可以一國單挑六國,一統天下。可卻又二世滅亡。個人覺得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商鞅變法確實有點過嚴,只適合戰亂時期,等統一了未必適用。法律太嚴百姓肯定承受不住,到一定程度自然造反。

二、六國剛剛被滅,人心不穩定,六國遺留的人肯定想著要恢復六國,暗流湧動。

三、就是秦統一後修了很多工程,長城、靈渠、秦直道、皇陵。這些工程過度的開發民力,超出了百姓承受的範圍。

四、高層官員利益及繼承人的變動,李斯和趙高因個人利益篡改詔書。讓能力平平的胡亥繼位,時間長了國家爛的更快。若換做扶蘇繼位,長治久安不敢保證,但也不會二世而亡。





蓋世楠爵


瞭解這段歷史,其實多有不甘的感覺,從弱到強很久,從強到滅亡太快;暫且從統治者無天下概念、中層官員各懷一心,軍事力量不足、原著秦人分散、六國貴族權利與秦國制度衝突等幾個方面來分析。

從統治者無天下概念來看,首先分析扶蘇,扶蘇是第一責任人,扶蘇是一個法制與儒治結合的公子,因與秦始皇政見相異,故被逐出咸陽,這也是後來扶蘇被賜死時,不求原因即自殺的原因,當然秦始皇驅逐扶蘇也是想他繼位後順利實行法儒結合政策,這也是當時天下統一後急需的,即修養生息,如果他能順利繼位的話,秦國不會這麼快滅亡,如果他心中有國的話,就會深究秦始皇死亡原因,然後最後選擇接受命令,賜死,這也是愚忠愚孝的表現。

其次為胡亥,胡亥本來就是孩子天性,被趙高推上皇位也是無奈的,因為他只想玩而已,他登上皇位的一刻,便註定了戰爭的開始。

從中層官員各懷一心來看,趙高李斯為了活命,組成同盟,推倒扶蘇,也是情理之中的,畢竟新皇上位都會開始權利的洗牌,他們當然不會得到重用,利益為命,當然不管天下;而蒙恬、蒙毅為了自身名譽也未選擇反抗澄清事實,後沒賜死也是悲劇,當然也在於扶蘇先死,他們心灰意冷,但從當時境況來看他們兩個是作為推翻趙高一夥的關鍵人物,為肅清內患,維持秦國正常運轉的核心,即使胡亥如何差,有強勢輔導,國家縱然不前進,亦不會後退。

軍事力量不足,統一後,秦國主要軍事力量在北方抵禦匈奴與百越之地守衛國土,即使秦國滅亡最後一刻,這些原秦國軍事力量仍未回來,想想一下,南方30萬,北方30萬,滅由貴族組成的農民軍,不錯錯有餘嗎,當然也分軍事領導,然後事實是,當時秦國作戰的軍事力量是犯罪人員組成的,這決定了力量的上限與不確定性。

從原著秦人缺失來看,當時為了保證百越之地能保持未國家的版圖,遷徙咸陽大部分人口過去,導致秦國土著秦人減少,因為秦人好戰且一致對外,從口號,赳赳老秦,共赴國難便能看出,而造反派基本都是土著的人,如項羽楚國五千子弟兵。

從六國人民與秦國制度衝突來看,秦國法制,剔除爵位世襲,貴族不在擁有大量土地,而六國的人民和貴族,依然是以我為大,依然想享受貴族的特權,當利益受到侵犯時,當然會反抗,這就需要給六國人民緩和區,甚至以強力保證法制的順利實施。

最後為國家重大措施與民情不符,從遠期來看,無疑功不可沒的,但在當時民情來看,違反了戰爭後國家經濟蕭條,百姓繼續一段空閒時間來恢復的背景,導致百姓民不聊生,這也是戰爭的緣由。


背詩的少年


歷史舞臺的推進,趙高李斯等人的摧殘,項羽劉邦的反秦,這都是不可避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