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突然間不想去上班了。有沒有人有同樣的想法?

婷兒哥哥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當有一天,上班成為一件讓你每天早上醒來都感到無比痛苦的事情時,你就該考慮換份工作了。”

不知從何時起,在60-70年代出身的人眼中讓人無比嚮往的朝九晚五式的工作,已越來越被80-90年代出身的年輕人感到厭倦。

“每個月總有那麼30幾天不想上班。”

“沒有一技之長的人才會出賣自己的時間換取金錢。”

“上班就是在浪費時間與青春。”

諸如此類的言論頻繁出現在我們的社交網絡與生活中,於是“上班”聽上去像極了一個很喪的詞。

據國內某求職網站發佈的《2019離職與調薪調研報告》顯示:近三年應屆畢業生的離職率正在持續飆升,其中2018年高達29.5%。

“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都不想上班了?”任何一個社會現象的背後一定有其錯綜複雜的原因。

作為一個已經上了3年多班的90後,我對這個問題充滿了好奇。所以前段時間,我看了很多關於“不上班”的文章,也和身邊那些已經不上班的朋友們聊了聊,收穫頗豐。

今天就來和大家聊聊:“這個時代的年輕人,為什麼不想上班?”,以及“不上班的話,可以做些什麼?”

“上班和工作 完全是兩回事”

首先需要明確一個觀點:“上班”和“工作”完全是兩回事。大部分人說自己“不想上班”,其實並非“不想工作”。

這個觀點我是在看談話節目《圓桌派》2016年的一期“待著:不想工作怎麼破?”時,被陳丹青點醒的。

其實這就是工作倦怠的表現,在每個人的職業生涯中都會出現倦怠期.

既然我們沒有足夠有錢到不用上班。那麼,積極解決總比消極逃避的好。

這工作啊,就跟談戀愛一樣的。剛開始天天膩乎在一塊,時間長了也就沒什麼話可說了。

工作中也會出現疲憊期,剛開始工作的時候,內心充滿期待和鬥志,想著如何才能發揮自己最大的才能。

努力學習,賣力加班。然而時間長了,對於工作的新鮮感蕩然無存。

你慢慢發現,日復一日的工作重複而瑣碎,尤其是情緒性勞動的工作(客服,服務人員等),更加令人感到身心疲憊,回到家連話都不想多說半句。

看著朝氣蓬勃的實習生賣命的加班工作,一邊感嘆著自己真的老了,一邊繼續抱怨著“一週總有那麼七天不想上班”。

不想工作是因為個體心理對上班產生了抗拒和牴觸情緒,心理學家習慣把它稱作“工作倦怠”。

它包括三個方面:“情緒耗竭、工作懈怠、專業自我效能降低”。

我們將它解讀為:“心好累、不想幹、我不行”。

- 01 -

保持合理的職業期望

職業倦怠感產生的原因之一,就是不能正確看待自己,經常會給自己設定不合理的期望目標。

所謂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工作開心最重要,去做別人眼裡的好工作,未必是好的選擇。

千萬不要委屈自己,你勉為其難的接受了一份並不是很滿意的工作。相信我,最後你總會想方設法地要離開。

- 02 -

換份工作

川哥相信,還是會有部分人選擇離職的,不是因為錢沒給夠。因為選擇一份工作除了薪資之外,還有太多需要去衡量的因素。

如果你目前出現了工作倦怠感,思考過後是由於團隊氛圍、領導方式、組織變革或是行業特點等原因引起的。那麼,很可能目前的崗位並不適合你。

選擇在公司內部調部門換崗,或換一個在這方面更為正向積極的新公司。前提是你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

- 03 -

養成持續學習的心態

人活著本來就是不斷學習的過程,不論哪個行業,當你工作之後仍然接著學習,要比一頭紮在文件中的黃牛式工作者,獲得更高的成就感。

職場上最不缺的就是執行的人,你要讓自己變得不可或缺。


東方娛記


有那麼一瞬間不想去了,想留在家鄉,就在父母的身邊,多陪陪他們,因為誰都不知道未來和意外誰先到來,但是想想自己還是需要為了祖國的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氣,還有自己可憐的荷包,我又隻身來到了外地,當一個打工妹~

1. 21世紀,我們中華民族的崛起指日可待,誠然,我們目前的科技,落後於美帝,集成電路,人工智能這些高科技領域,依然是短板。國產PC操作系統,國產移動端操作系統都是我們的短板,但是我們有無數個像我一樣的程序員,還有無數個兢兢業業的科研人員,無數個冉冉升起的碩博同學,我們能在小米加步槍的時候打敗美帝,現在我們就更可以了!但是這一份可以,是我們所有人的努力累積的,加油💪

2. 疫情讓我們再一次意識到存款的重要性。作為一個90後,成長於共和國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們有強大的文化自信,強大的個人自信,我們敢於去嘗試,敢於失敗,因為背後有父母託著,所以,很多90後都是月光族吧。16年碩士畢業後,作為it從業者,且在魔都,個人薪水不算低,雖然也不高,至今無一份存款,但是這次的疫情,讓我真的意識到爸爸經常告訴我的那句,家裡有糧,心中不慌的道理,以後會努力工作,努力存錢……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