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跟著國家炒股?

媽媽說名字越長越好


2005年股災,“國家隊”為救市而來,當時主要的考慮是穩定市場,疏通市場流動性,由此買入了大量的股票。但隨著市場的逐步穩定,隨著“國家隊”救市任務基本完成,“國家隊”逐步減持了部分股票,並且開始有目的地增持了一些股票。由此,“國家隊”的投資也進入了常態化。在筆者看來,現在的“國家隊”在原有保證市場穩定的作用外,還起到樹立正確投資理念,用價值投資方法賺錢的示範作用。

跟著“國家隊”炒股,早已成為不少投資者的投資選擇。筆者認為,在目前階段跟著“國家隊”的投資方向走,如果跟得好,或許勝算更大一些。但值得注意的是,跟著“國家隊”走切莫盲目跟,同樣應該動腦筋做分析。許多投資者只要看到上市公司公佈的季報、中報和年報中一出現“國家隊”的影子就馬上跟買,我覺得這很容易出偏差。原因很簡單,這些定期報告公佈往往是1、2個月以後的事後報告,而這期間還會有很大變化。

那麼如何才是正確的方法?首先,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抓住“國家隊”操作的思路,從思路上跟。從過往經驗看,“國家隊”選股其實無所謂大盤藍籌還是中小創板,關鍵還是看其價值和回報,特別是動態的估值。創業板股票跌得多了,市盈率降下來了,企業產品本身有非常好的潛力,同樣會進入“國家隊”的法眼。例如,這一次在大多數人不看好創業板,認為創業板還要大幅下跌的情況下,“國家隊”卻出乎意料地買進了創業板公司。蘇交科、崑崙萬維、恆順眾昇、億緯鋰能、華策影視等都成為“國家隊”新的囊中之物。筆者看了看,這些創業板公司確實是各有特色,都有比較好的市場前景和發展潛力,而且動態市盈率也不太高。相信“國家隊”正是在二季度創業板大跌之時買入的。

其次,跟“國家隊”買股前,不妨先看看“國家隊”是否第一次進入,或者是否在原來持股的基礎上增持。作為“國家隊”,一般是不會做短線的,如果是第一次買入或是連續增持,相信是會在相當長時間看好並持有的。反之,如果持有相當長時間了,而且股價已經漲了很多,那麼“國家隊”也會拋售或者做高拋低吸。如雅戈爾,從去年9月份開始“國家隊”連續增持,顯示非常看好這家公司。而從其股價表現來看,漲幅並不明顯,如果二季度報表公佈後“國家隊”仍然持續增持,應該說後市還是值得期待的。另外,筆者還觀察到特變電工最近3個季度裡,“國家隊”對該股有增有減,如去年四季度增加了986萬股,今年一季度卻又減持了2116萬股,而到了二季度又增持了7319萬股。很顯然,“國家隊”對持有並看好的股票在操作上也是採取了高拋低吸,不斷降低持股成本的靈活戰術。對此,作為跟著“國家隊”炒股的投資者不妨多加以關注。


偉國vlog


如何跟著國家炒股?

這個問題問的比較好,其實也直接說出了A股投資的中國特色。跟著國家炒股,A股的股民一直在做,而且是獲利機會最大的方式。也可以說,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跟著國家炒股的邏輯依然沒變。

既然知道了跟隨國家炒股是條便捷途徑,那麼我們來看看如何跟隨。

首先,要研究國家未來一年或者數年的大項方針、政策、規劃,對國家要扶持、上馬的項目進行認真的梳理,找出資本的切入點和突破口。

在每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國家會對涉及到國計民生的各個方向進行說明,其中有些話很重要,比如”積極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這句話往往意味著國家要進行大項投資,也意味著蘊含著投資機會。

早些年,國家支持光伏產業的發展,給予了不少補貼,光伏產業鏈就走了一波轟轟烈烈的牛市行情;

之後,國家提倡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大力發展互聯網加。走出了2015年的大牛市,走勢最好的就是互聯網金融。

現在國家提倡新基建,主要包括七大領域: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

這也是蘊藏機會最多的一個板塊,市場也反覆圍繞這些題材概念進行炒作,牛股層出不窮。

其次,要懂得去偽存真,選出真增長,有業績的公司,而不是去炒作概念。

國家政策規劃出來以後,指引的是投資方向,是未來的預期,但並不代表凡事從事這塊的公司一定會機會大大,利潤大增。

目前各行各業已經充分競爭,不具備競爭優勢的公司在國家扶持的行業裡,也不見得就能起死回生。所以,我們需要選擇確定性強的,真成長的公司。

在雄安新區百年大計推出之後,相關概念一度高潮,連續拉板。但目前回頭來看,並沒有出現穩定的,有成長性的企業,多數還是在炒作概念。

沒有業績的炒作,終歸是一地雞毛。所以,跟隨國家炒股,也要避免被割韭菜。


四葉投資


政治與經濟是緊密聯繫不可分割的,往往政治決策指導了經濟的發展方向和資本投向,經濟的運行狀態會影響相應政策的制定與實施。跟緊國家政策的指揮棒從事金融投資活動就相當於站在了資本風口,能達到順勢而為激流勇進的效果,所以跟著國家的政策投資股票等資本市場是非常必要的,當然也要做好政策的詳細解讀,比如國家政策的出臺對一些行業利好與利空,時間週期的長與短等等都要有一定的理解判斷,從而做出投資決定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個人觀點僅供參考,希望與您有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