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要有自己喜歡的生活”

“我想要有自己喜歡的生活”

“我出院了,這兩天就回老家了。”母親打電話給我的時候,從她的聲音中就能感受到她的那份快樂。我知道除了複查的結果是好的之外,更是因為她可以回老家了,回到那個她喜歡的老家。

每次哥哥姐姐都希望母親能夠在廣州多待一段時間,但是母親都是迫不及待想要回家。哥哥也多次想讓母親在廣州幫他帶小孩,母親每次都是搖搖頭,一直不肯答應。

我每次都調侃母親是捨不得父親,母親也只是笑笑。母親只是說:“讓你每天都待在家不出門,你會怎麼樣呢?”

上週末我回家,母親提前出來小區樓下等我。回到小區的時候,我看到母親獨自坐在大樹下,小區裡來來往往,熱熱鬧鬧的。有孩子打打鬧鬧的聲音,阿姨們在隨著音樂跳著不太符合節奏的廣場舞。在這人來人往中看著母親的背影,覺得此時此刻的母親,肯定特別孤單。

白天哥哥姐姐要上班,母親只能一個人在家。她的普通話和粵語說得不太好,自己也不太敢獨自出門,只能在家看看電視,也沒人陪她說說話,所以她就不喜歡在廣州多待。

在老家,母親總是閒不住的。忙活完家裡的事,就會出來跟那些大媽們聊聊天,或者是跟她的牌友們一起玩玩,打發一下時間。又或者是去逛逛集市,給後園的瓜果蔬菜除除草,每天都安排得滿滿當當的。

村裡的阿姨們也都不喜歡去大城市裡跟著子女一起住,儘管子女每次回來都讓她們上去。有位阿姨在廣州照顧孫子,每次回家都跟母親她們說住不慣,想回來,但是兒子媳婦要上班又沒看照顧孫子。

老人們大半輩子都在農村生活,她們早已習慣了農村的生活節奏,不適應城市的燈紅酒綠。那個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小村子,自己養的雞鴨,自己種的瓜果蔬菜,自己都要親手照料。左鄰右舍平時嘮嘮嗑,你家有事我來幫你做一下,我家今天做了好吃的帶給你嘗一嘗,這樣才叫鄰居。在大城市裡,住在對門的就叫鄰居,碰見也不打招呼,因為大家可能都互不認識。

“我想要有自己喜歡的生活”

有些老人在大城市裡語言不通,不敢獨自出門,但是每天待在家又很無聊,這對於他們來說就像是在坐牢。因為語言不通,所以也很難融入本地的生活。想起上次跟母親去菜市場買菜,母親因為語言不通,買菜的時候都是稱了就直接給錢,回來的時候她跟我說搞得我都不能講價了。

現在大多數在城市打拼的子女都想要把自己的父母接過來一起生活,這樣既能夠更好地照顧父母,父母又可以幫忙照看一下孩子。子女們都會覺得這大城市的生活很好,父母在大城市可以享福了,但是有一些父母是更喜歡在老家生活,就像我的父母。

可能有些子女會想不明白,為什麼父母不願意到大城市裡來生活,自己眼中的城市的生活,父母並不喜歡。是因為不想跟他們一起生活嗎?還是因為不想幫他們帶孩子?

其實都不是的,他們也想跟自己的孩子們生活在一起,但是自己知道自己不適應大城市的生活,不想離開自己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地方。作為子女,我們也確實不應該要求父母搬到大城市裡生活,要理解和尊重他們的決定。為了子女辛苦了大半輩子的父母,有權利選擇自己的生活。

就算他們答應了搬來大城市生活,可能也會因為不適應大城市的生活而過得不快樂。

如今在大城市中,也有很多老人捨棄自己的生活,捨棄自己的老伴,捨棄那個自己喜歡的老家,來到城市裡為子女照看小孩,雖然她們知道自己會不適應大城市的生活,但是她們還是選擇了大城市。希望為人子女,都能夠懂得父母的這份付出,都能夠珍惜父母對自己的這份愛。

記得父親曾說過:“我們兩人在家,想吃啥就買啥,集市幾分鐘就可以到了。沒事還能跟別人打打牌,嘮嘮嗑。有時去一下農田,除除草,走走動動也當是鍛鍊身體了。讓我去廣州我能幹嘛?你們以為讓我什麼都不做,就待在家裡看電視就是讓我享福了嗎?這是在折磨我啊!我們在家每天都挺好的,你們放心吧。”

現在的他們每天都會記得給後園院子裡自己種的瓜果蔬菜澆澆水,隔三差五要除除草,施施肥。午睡醒來,去到大榕樹下和鄰居嘮嘮嗑,打打牌。傍晚,庭院裡那盞燈總是亮著,剛出鍋的飯菜還冒著熱氣,父親和母親坐在院子裡,準備吃晚飯。而我們,需要常回家看看。

“我想要有自己喜歡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