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幽古風曲,曲曲醉人心

幽幽古風曲,曲曲醉人心


​在古代,聲音是一種絕美的享受,為了製造聲音,從傳說中伏羲發明“琴”開始,古人繼而發明了很多樂器。這些樂器在周代被分成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八類,史稱“八音”,即金(鍾等)、石(磬等)、土(壎等)、革(鼓等)、絲(琴瑟等)、木、匏(笙等)和竹(管簫等)。漢唐之後,西域的笛子、琵琶、胡琴傳入中原,被改良發展,逐漸替代了一些中國本土樂器。如今能夠流傳至今的古代樂器,如壎、笛、簫、二胡、古琴等,都有各自不可取代的品性特色。

對於樂曲,古人認為,音樂源於人心對大自然的感悟,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所以,古人通過樂器音律的變化、起落表達將情感、描繪景物,古代樂曲也就有了一種特定的意境美,一種天人合一的美好境界。還有學者認為,我國古代用文字“宮、商、角、徵、羽”來記錄音階,包括《詩經》、《楚辭》、漢樂府、唐詩、宋詞、元曲都是記譜的,有的用於吟唱,有的用於演奏,所以這些中國古典的藝術形式都是用一種文學的形式流傳下來,這也直接導致中國古典音樂與中國的詩詞歌賦有千絲萬縷的關係,也正是這種獨特性,古代樂曲才有一獨創的神韻和影響力。

下面,讓我們一起靜聽細品這些古老樂器演奏的經典樂曲,感受其中蘊含的文化與意境、神奇與美妙,如孟浩然的《聽鄭五愔彈琴》有,“一杯彈一曲,不覺夕陽沉。餘意在山水,聞之諧夙心。”讓心靈在婉轉悠揚的樂曲中漸漸寧靜與平和。


中國最古老的吹奏樂器之一,大約出現於原始社會,早期雛形是狩獵用的石頭。因有的石頭上有自然形成的空腔,當先民用它投擊獵物時,空腔因氣流的作用而產生哨音,這種哨音啟發了先民製作樂器的靈感,於是壎產生了。晚商時期,壎發展出了五個音孔,春秋時期壎為六個音孔。直到近現代,才有了比較成熟的十孔壎。

幽幽古風曲,曲曲醉人心


壎由泥土製成,獨佔八音之土,所以它的音色幽深古樸、厚重蒼涼。《樂書》中說:“壎之為器,立秋之音也”,聲音如秋天之悽美,似時光般悠遠。


古 琴

中國古代最古老的樂器之一,雅號“琴”“七絃琴”。孔子所教授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中,古琴是必修樂器。魏晉時期,嵇康的《琴賦》中的有“眾器之中,琴德最優”。所以,琴是古代高雅的代表,可以宣導情志、體察人性和天道。古書多載士大夫蓄素琴一張,弦軫初調,中夜鼓之,其音寬宏美妙、深幽難測,不唯怡然自得,久之,更有爽然自失、逍遙物外之樂。

幽幽古風曲,曲曲醉人心


古琴風格古樸,音色深沉,餘音悠遠。演奏時,同一個音高可以在不同弦、不同徽位以散、按、泛等不同的技法下,音色富於變化,給聽者一種“恬淡隨人心,心積和平氣”的感受,一種弦外之音的深邃意境。


編 鍾

我國古代重要的打擊樂器,由於它大小不同的扁圓鍾用木錘或長形棒分別敲打時,能發出不同的樂音,可以演奏出無比美妙的樂曲,又稱為“歌鐘”。編鐘最早出現在商代,興起於西周,盛於春秋戰國直至秦漢。古時,它常用於宮廷雅樂,每逢征戰、宴會、祭祀,都要演奏編鐘。它是統治者專用的樂器,是等級和權利的象徵。

幽幽古風曲,曲曲醉人心


曾侯乙編鐘,我國古代編鐘之王,共56枚,1978年出土於戰國初期曾侯乙墓,每個鐘體上都刻有錯金篆體銘文,正面刻“曾侯乙乍時”(曾候乙作)。曾侯乙編鐘音域寬廣,音調準確,音色清脆悠揚,而且是一鍾雙音。


笛 子

歷史非常悠久的古老吹奏樂器。在原始社會,當先民們點燃篝火,架起獵物,圍繞捕獲的獵物邊進食邊歡騰歌舞,並利用飛禽脛骨鑽孔吹之,也就誕生了我國最古老的樂器——骨笛。

幽幽古風曲,曲曲醉人心

笛子音色清脆嘹亮,不僅能表現優美的旋律,還能表現大自然的各種聲音,如模仿各種鳥叫聲等。唐朝大詩人李白有詩,“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在詩人的想象中,“暗飛聲”是笛音的飄渺曠遠,在不經意間,清幽婉轉的笛聲飄滿了整個洛城。


琵 琶

琵琶又稱“批把”,最早見於史載的是漢代劉熙《釋名•釋樂器》:“批把本出於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卻曰把,象其鼓時,因以為名也。”意即枇把是騎在馬上彈奏的樂器,向前彈出稱作批,向後挑進稱作把;根據這一演奏特點命名為“批把”。大約在魏晉時期,正式稱為“琵琶”。

幽幽古風曲,曲曲醉人心


琵琶品性剛烈,能發出悅耳的碰擊聲,一如霸氣的勇士,所以最能演繹《霸王卸甲》和《十面埋伏》,強度和密度嘈嘈切切的聲音總使人不由地繃緊神經。


二 胡

我國民族傳統樂器中最有特色的樂器,又稱“奚琴"“嵇琴”和“胡琴”,始於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幽幽古風曲,曲曲醉人心


有人喜歡二胡,因它的音色很美;有人喜歡二胡,因它醉人的韻味。二胡的音色集中於中高音域的表現,情感表現力極高,柔美而抒情,聲音極富歌唱性,宛如人的歌聲。


古 箏

中國最古老的傳統彈絃樂器之一。“箏”之淵源於“瑟”,與“琴”有異曲同工之妙。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它盛行於陝西、甘肅一帶,公元前237年李斯上書秦始皇時,曾描述了中國傳統箏歌的生動場面:“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乎嗚嗚,快耳目者,真秦之聲也。”茲後,箏常被稱為“秦箏”。

幽幽古風曲,曲曲醉人心


古箏的音色清脆典雅,似流水淙淙,沁人心脾。在東漢劉熙《釋名》一書中解釋為:“箏,施弦高急,箏箏然也。”說明箏發出的“錚、錚”音響,善於表現行雲流水的意境。


箜 篌

中國古代樂器,是豎琴的前身,漢代由西亞傳入中國,曾一度是流行熱門的高貴樂器。在敦煌壁畫上,隨處可見的飛天們手裡就抱著多弦的小箜篌,在《孔雀東南飛》裡也有提到。

幽幽古風曲,曲曲醉人心


箜篌,音色溫婉優美,乾淨清澈,時而眾弦齊鳴,嘈嘈雜雜,彷彿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時而又一弦獨響,宛如鳳凰鳴叫,聲振林木,響遏行雲。唐朝詩人李賀的《李憑箜篌引中的》“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詩人用“芙蓉泣露”“香蘭笑”顯示摹寫箜篌聲的悲抑以及歡快,不僅可以耳聞,而且可以目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