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趙雲為什麼一直沒被重用獨立帶兵?

愛旅剪影


趙雲一直沒被重用獨立帶兵,這種說法有待商榷,也欠妥。

首先說,問題本身就有矛盾之處。重用不重用不一定只表現在是否獨立帶兵,還有其他的表現形式。

其次,趙雲有沒有被重用。劉備活著的時候,趙雲的職位是中護軍,也就是劉備的衛戍區司令九門提督,這個職位重不重要?劉備身家性命都交給了趙雲,趙雲是不是得到了重用?如果帶兵打仗,關羽張飛黃忠馬超等等武將能打仗的很多,難道還非要一個九門提督去帶兵打仗嗎?

還有,劉備死後,趙雲是否得到重用需要探討一下。老將該死的也都死了,剩下趙雲,年齡也大了,啟用年輕將領也理所當然,說白了,這個時候,即使是想委以更重要的職位,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再者,諸葛亮為了自己的地位穩定和政策便於執行,也不希望有位高權重的老臣掣肘,這是趙雲也是不可能得到諸葛亮重用的。

所以說 ,時亦事亦,趙雲一生還是要分開來看的。


老馬閒評


題主這個問題並不準確,首先,趙雲可能獨立帶過兵,其次,是否獨立帶兵並不能作為是否重用的依據。

如果只是看《三國志》的記載,趙雲確實除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他率疑兵出斜谷外,沒有獨自領兵記錄。不過《三國志》對人物生平的記載本身就很簡略,如果單純看《三國志》的記載,很多人都沒有單獨領兵的記錄。

比如像黃忠就是一直在劉備指揮下作戰,連定軍山之戰都是在劉備親自指揮下完成的,一樣沒有獨立帶兵。

而根據裴松之所注《三國志》中引用的《趙雲別傳》記載,趙雲曾經留督江州,這也可以算獨立領兵。

所以要討論趙雲是否曾經獨立帶兵,就要看引用或者採信哪份資料了。而更重要的是,是否獨自領兵不是有沒有重用的唯一依據。

要看一個人是否被上級重用,首先要看他的職務,其次要看實際權力。趙雲在跟隨劉備以後,一開始就擔任了主騎之職,掌管騎兵。此後又因為當陽救了阿斗之功,被升為牙門將軍,成為劉備手下軍方僅次於關羽、張飛的第三號人物。

而在劉備奪取益州以後,趙雲則擔任了翊軍將軍,和討虜將軍黃忠並列第三。直到黃忠因為定軍山之戰斬殺了夏侯淵被升為徵西將軍以後,才超過了趙雲。但是這不意味著趙雲就不被重用了,只是沒有機會建功而已。

在劉備臨死前,趙雲被封為中護軍、徵南將軍。中護軍是三國時期一個重要的職位,不僅掌握禁軍,負責皇帝的安全,還負責低級軍官的提拔。當時只有重臣才能擔任此職,除了趙雲外,周瑜、司馬師、費禕等人也擔任過中護軍。從這點來說,劉備對於趙雲也是非常信任,絕對算不上不被重用。

因此即使只按照《三國志》看,趙雲也是因為長期留守中軍,所以上戰場機會比較少,因此影響了升遷速度,獨自領兵機會也比較少,但是他還是深得劉備的信任,並被委以重任。


不沉的經遠


趙雲的長處是騎兵,蜀漢因為缺少馬匹,以步兵和山地兵為主,趙雲無用武之地,而且趙雲作為劉備的中軍主騎,沒有太多機會獨立帶兵。同樣馬超也是這個原因,當然馬超是個二五仔,有坑老爹的前科,所以馬超也沒有得到重用。


小思12


我是歷史從哪說,我來回答。準確的說趙雲有過獨立帶兵,只是沒有像關羽、張飛、馬超、魏延那樣鎮守一方的經歷。趙雲雖然沒能作為一方主將,並不是他不被重用,而是劉備有更重要的任務交給他。

初識劉備

初平二年(191年),公孫瓚因其弟被殺歸罪於袁紹,從而號召各州郡共同討伐,常山郡眾部將推薦趙雲為首領,讓趙雲率領該郡義軍投奔公孫瓚,趙雲自此隨公孫瓚征討。

劉備因討伐黃巾軍有功升為高唐令,不久被黃巾軍打敗,於是投奔公孫瓚,公孫瓚上表提拔劉備為別部司馬。公孫瓚部下青州刺史田楷在山東與袁紹對峙,派趙雲跟隨劉備協助田楷對抗袁紹,趙雲負責率領騎兵。在對抗袁紹期間,劉備與趙雲配合默契,彼此互相賞識。不久,趙雲由於兄長去世,離開公孫瓚,劉備也受命救援陶謙而離開公孫瓚。

追隨劉備

建安五年(200年),劉備在徐州被曹操打敗而依附袁紹,趙雲在鄴城與劉備再次相見。劉備秘密派趙雲招募士兵,對外宣稱是自己的軍隊。劉備在汝南侵擾曹操後方被打敗後,趙雲跟隨劉備來荊州依附劉表,趙雲從此追隨劉備。

主要戰績

  • 建安七年(202年),曹操派夏侯純、于禁等領兵進攻劉備。劉備採用軍師徐庶的建議,以伏兵計大敗曹軍於博望坡,趙雲在此戰中小試身手,生擒敵將夏侯蘭。
  • 赤壁之戰後,劉備南下荊州,派趙雲攻取桂陽,桂陽太守趙範投降,劉備任命趙雲為偏將軍,領桂陽太守,這是趙雲第一次獨立領兵。
  • 劉備與劉璋反目後,龐統戰死,遂召諸葛亮率軍入川作戰。諸葛亮兵分兩路,諸葛亮與張飛走北路,趙雲獨自率軍走南路,趙雲一路攻取江陽、犍為等郡,戰功顯著,最後和諸葛亮於成都會和,這是趙雲第二次獨立領兵。
  • 建安二十四年(219),曹操親率大軍來爭奪漢中,並運送大量糧草到北山下,準備與劉備打持久戰。此時,趙雲作為主將把守漢水一帶,黃忠向趙雲建議劫糧,趙雲認為可行,於是黃忠領兵偷襲曹操糧草,黃忠被困後,趙雲領數十騎救出黃忠並用計重創曹軍,曹操傷亡慘重。此戰是漢中之戰的轉折點,使得劉備在漢中之戰的局勢由被動防守轉為主動進攻,僅僅兩個月後,曹操失敗撤軍,漢水之戰是趙雲第三次獨立領兵。
  • 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率軍東征孫權,趙雲勸諫未果,劉備留趙雲都督江州。二年,劉備與吳軍在夷陵發生戰爭,大敗。劉備由秭歸逃回永安,為防吳兵追擊,趙雲率軍前進至永安,吳兵撤退,這是趙雲第四次獨立領兵。
  • 建興六年(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令趙雲、鄧芝領軍作為疑兵在斜谷道阻擋曹真主力,自己率領蜀軍主力進攻祁山。然而趙雲、鄧芝的疑軍與曹軍相差太多,在箕谷被打敗,趙雲斂攏敗軍固守箕口以牽制曹軍。不料蜀軍馬謖被張郃大敗於街亭,曹真率箕谷魏軍開始全力進攻,趙雲領軍撤退親自斷後,並燒燬棧道以阻止曹軍追擊,使軍需和人員的損失都不大。此戰,趙雲因兵力懸殊失敗,但達到了為諸葛亮牽制曹真主力的任務,且損失很少,在戰略目的上是成功的,這是趙雲最後一次獨立領兵。

總結

縱觀趙雲一生戰績,鋒芒初露於博望坡,降趙範於桂陽,助劉備攻取西川,敗曹操於漢水,進永安以保先主,牽曹真於箕口,每戰都達到了預期的戰略目的,可謂智勇雙全。為什麼劉備沒有派他鎮守一方呢?因為趙雲捨命保護劉禪兩次。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再次派大軍南下荊州,劉琮不戰而降。劉備自知無法對抗曹操,於是率軍向江陵撤退,由於跟隨劉備百姓眾多,行軍速度緩慢,被曹操於當陽長坂坡追上。混亂中,劉備丟下妻兒,帶著數十騎逃跑。趙雲於曹軍中將甘夫人及劉禪安全帶回。

此戰之後,趙雲被任命為牙門將軍。牙門將軍與牙門將不同,此官職是劉備為趙雲創立的官職,主要的職責是伴劉備左右,參贊軍謀,並代劉備統領親兵,劉備外軍征伐時,留守中央,親自征伐時,負責統領親兵作戰。從牙門將軍的職責可以看出,牙門將軍的責任是很大的,非智勇雙全者不能勝任。

劉備入川,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留守荊州,趙雲被任命為留營司馬,管理軍事事務。孫權趁劉備入川,派人接孫夫人及劉禪回東吳,趙雲最先發現並拼死守護劉禪,張飛支援後將劉禪帶回。

趙雲又一次保住劉禪,劉備對其更加信任,得益州後,封趙雲為翊軍將軍。此官職是劉備為趙雲設置的又一官職,雖然官職在關羽、張飛、馬超、黃忠之後,其職責卻很重要,即統領親兵,保護劉備的安全。

劉禪繼位後,封趙雲為中護軍,統領禁軍。

所以,趙雲是有獨立帶兵的經歷,雖然並沒有成為一方守將,不是他沒有被重用,而是他有更重要的任務:鎮守中樞。


歷史從哪說


若非得像韓信那樣的“三軍統帥”才叫獨自領兵,歷史上帶兵還真不多。

赤壁之戰曹操沒帶張遼,是不是不重要他?

劉備進益州沒帶關羽,是不是不重用他?

為何就趙雲發現劉禪丟了?只有一個原因:他離得最近。為何最近?負責保護家小。

劉備將家小託付,這要不是重用,非得讓他上戰場領兵打仗才是重用?

劉備讓趙雲“掌內事”,更是對趙雲的信任。

若題主的獨立領兵,不是指的韓信這樣統帥的話,我要說,題主何不去看看《三國志》?

雲遂隨從,為先主主騎。

亮率雲與張飛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縣。至江州,分遣雲從外水上江陽,與亮會於成都。

亮令雲與鄧芝往拒,而身攻祁山。

《三國志·趙雲傳》就那麼幾個字,浪費不了題主多少時間,讀一遍就不會有如此天真的想法了。

《雲別傳》裡更多,先主失利於秭歸,雲進兵至永安,吳軍已退。


臥牛說歷史


子龍 陳到,大內御林軍正負統領,還要怎麼重用?演繹既然把子龍將軍誇大,必是子龍所為征服了民心。回到三國時代,劉備一代梟雄,用人自有自己考量。


玩家終極


劉備貪生怕死,沒趙雲護著,生死難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