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候,孫權靠什麼駕馭周瑜?

大國春秋


首先,周瑜不是悍將,也不是氣量狹小之輩,不要被演義誤解。

正史上週瑜「性度恢廓」「實奇才也」,孫權稱讚周瑜有「王佐之資」,范成大譽之為「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程普老將軍“與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


加上週瑜少與孫策交好,21 歲就追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輔佐孫權也是為了年少時候的夢想,也是對孫策的一種承諾。


從這些方面看周瑜是一個仁愛,俠義,有奇才的儒將,而不是需要君王用帝王之術駕馭的悍將。


小傷疤


不能說駕馭,只能算互相配合,周瑜完全有能力擁立孫策之子上位,但他不想江東動亂,只能說孫權有個好兄長死了還留了個長城守護江東,不過如果孫策睌死幾年,兒子再長大點,那周瑜守護的就不是孫權的江東了。孫權這邊也一直暗中提防孫策一系的人,周瑜之子流放至死,眾將求情都太晚了,孫策之子最後也給孫晧滅族了。當然早期的孫權是英明的,能屈能伸,如果是無能之輩可能周瑜一早就換人了。


ming51943045


周瑜在東吳政權的地位是比較特殊的,從孫策時期就已經加入東吳陣營,而且地位比較高。

一定意義上,可以說他是孫策創業的合夥人,而不是普通的下屬。原因很簡單,他是帶資入股的,來的時候自己就帶了一部分人馬。

孫策留給孫權的班子是,他父親孫堅時期的一部分老臣,以及他在江東創業期間招攬的文臣武將。而在孫策自己招攬的文臣武將之中,周瑜在孫策還在世的時候,地位就已經非常高了,遠在其他文武臣僚之上。

孫策臨死時,給孫權的遺囑是“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這不僅是因為周瑜比較有主意、能力強,也是因為周瑜實際上是孫策時期加入孫氏陣營的文武臣僚的領袖,重要將領都會唯他馬首是瞻。周瑜的態度,可以影響其他將領的態度。

孫權繼位時年齡還很小,沒有能力獨自執掌東吳內外大局,所以必須在內部事務上依賴張昭的協助,而在對外事務,尤其是軍事問題上,必須得到周瑜的支持。而在這樣的亂世之中,槍桿子顯然比筆桿子更重要,能否掌握得了軍隊,會直接決定自己能否順利繼承全部權力。

託孤在三國時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劉備託孤給諸葛亮,結果是蜀國“政由葛氏,祭則寡人”,只是諸葛亮的兒子年齡太小,沒有能力繼承諸葛亮的權力。司馬懿是曹丕、曹叡兩代皇帝的託孤大臣,結果他發動高平陵之變,控制了曹魏政權,兩代之後篡位自立。孫權死後,諸葛恪也成為執掌東吳內外事務的權臣。

這時候,孫策等於託孤給張昭和周瑜。稍微不同的是,周瑜這時候領兵在外,並沒有當面託孤。孫策死後,周瑜也長期率兵在外,內政事務則由張昭協助處理。孫權則還處在實習期,才剛開始學習處理內外事務。

霍光是漢昭帝的託孤大臣,漢昭帝曾說,他對霍光是很害怕的。孫權這時候的情況與漢昭帝還不同,因為孫權割據江東,軍事上要有所作為,還必須依賴周瑜。但同時,作為君主,軍隊不能完全由自己掌握,而必須通過別人去指揮,顯然也是讓他感到壓力比較大的一件事。如果他和周瑜出現意見分歧,周瑜一怒之下,率軍而來,他就很尷尬了。

所以,這時候孫權對周瑜的感情是比較複雜的,一方面是如芒刺在背,必欲取之而後快,但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依賴周瑜來抵抗來自外部的軍事壓力,以及彈壓東吳的各級將領。

到赤壁之戰前,東吳君臣討論戰與降的時候,這個問題就暴露得比較清楚了。在周瑜回來之前,東吳內部存在投降與抵抗兩種意見,而且主降的還是孫策託孤的另一位重臣張昭。

張昭這時候為什麼主張投降呢?魯肅說得對,孫權投降了就不能南面稱孤了,而張昭、魯肅這樣的地方豪族不管跟誰混,只要想統治這個地區,都必須得依靠他們,反正他們都是當臣子,給孫權當臣子也是當,給曹操當也是當,沒什麼太大分別。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張昭的態度實際上反應了東吳不掌握軍權的文臣們的主流態度。因為他們是文臣,不掌握軍隊,而在軍事壓力比較大的情況下,他們的重要性遠不如掌握軍權的將領們。但是,只要進入和平時期,他們的地位會比武將上升得快很多。

東吳一旦決定與曹操正面開戰,那麼東吳的所有資源都必須服從於軍事需要,而這個戰爭必然會交給周瑜指揮,那麼張昭的地位自然而然得會下降。

所以,張昭選擇了勸孫權投降。

更有意思的是,這時候孫權其實已經打定主意要抗曹了,魯肅說的道理他自己早就懂了。但在魯肅說出來之後,他馬上表示同意,卻仍然不是最後決定,而是要等待周瑜回來之後再做最後決定。

周瑜回來之後,文官勸降,武將主戰,各不相下。可以想象一下,這時候孫權內心的陰影面積有多大。名義上孫權是東吳之主,但在如此重大的事情上,自己的文臣武將卻要等周瑜來拿主意,那麼,東吳到底是誰說了算,是孫權還是周瑜?

但同時,孫權也很清楚,無論是戰是降,周瑜的決定都是決定性的。即便孫權自己已經打定主意要戰,也必須爭取到周瑜的支持,才有可能付諸實施。

周瑜的選擇自然是非常正常的,主戰。但他在見到孫權之前,裝作非常淡定的樣子,虛懷若谷,虛心聽取各方面的意見,並沒有明確表態到底是主戰還是主降。見到孫權之後,才終於明確表態,他本人是主戰的。這是符合周瑜的利益,也符合孫權利益的選擇。

赤壁之戰後,周瑜在東吳的聲望和地位更加水漲船高,但周瑜此時畢竟年齡不大,只有 36 歲,仍然可以從容地為東吳的整體利益服務。而孫權則在此期間,逐步調整和培養他能夠控制的將領,來掌握軍隊。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周瑜沒有早死,而是孫權早死,東吳出現一個幼年即位的主公,而周瑜別說像司馬懿那樣長壽,哪怕只是活到五六十歲,他的兒子都已長大成人,吳國是否還能繼續姓孫,就很成問題了。

孫權運氣好的地方就在於,他的健康狀況不錯,很長壽,而周瑜卻短命,才 36 歲就去世了。周瑜去世之後,孫權才終於完全掌握了東吳的內外權力,他自己提拔起來的呂蒙等將領也已經在軍中嶄露頭角,他本人也通過幾次抗曹和圍攻合肥,積累了更多的政治和軍事經驗,已經成長為一個成熟的君主。

周瑜死後,孫權一度給周瑜很高的評價,給予各種豐厚待遇。但是,在對待周瑜的孩子的問題上,孫權就暴露出了他內心對周瑜的另一面,周瑜的兩個兒子,長子周循早亡,次子周胤因罪被貶,還是諸葛瑾等人後來求情,才準備啟用,結果周胤死了。

周瑜的侄兒周峻也因為周瑜的原因,被拜為偏將軍。周峻死後,全琮推薦周峻的兒子周護為將,孫權表示很生氣,直接說:“昔走曹操,拓有荊州,皆是公瑾,常不忘之。初聞峻亡,仍欲用護,聞護性行危險,用之適為作禍,故便止之。孤念公瑾,豈有已乎?”

就是說,這時候孫權不同意用周護為將,但又要向全琮等人表態,不是不念周瑜的功勳了,而是因為周護“性行危險”。但這樣的辯解顯然很無力,恰好說明孫權當時已經很清楚的知道,文武臣僚中間有不少人認為,孫權對周瑜過於刻薄寡恩,不念周瑜的功勳了


玉潤萬古


在那個混亂的三國時期孫權比曹操以及劉備都小20多歲,而孫權既沒有曹操漢相的權位,也沒有劉備劉氏後代的血統,那麼孫權是如何而能吸引一大批的人才,並且向曹操劉備那般,在團隊的建設和人才的識用上如此成功。跟孫權單純明淨的人格魅力是分不開的。當然孫權人生中也有失誤。孫權僅有的敗筆就是因龐統貌醜而棄用。但不管怎麼說,孫權在很多方面都很優秀。孫權為什麼能夠吸引這麼多人才的

知人善用

在孫策逝世後,可以說內部鬥爭以及外部敵人窺視。可以說是危機重重,即使是這樣也沒有難得倒孫權,這時候的孫權內用張昭外用周瑜等人,很快穩定住局面,都來有提拔很多人才。如後來在蜀漢伐吳戰爭中極其突出的陸遜等人,因此東吳才能夠在亂世中脫穎而出。

勇敢果毅,膽略過人

孫權喜歡與猛獸搏鬥,快四十歲時還用雙戟刺死老虎。赤壁之戰後五年,魏吳兩軍在濡須激戰,孫權乘坐大船刺探曹營,曹操下令放箭,大船一邊因著箭太多而傾斜,孫權命調轉船頭,待另一邊也射滿箭船平衡後才從容返回。當然這一故事是在三國演義中被挪用在孔明身上,也就是孔明草船借箭。而曹操也通過此事不禁慨嘆:生子當如孫仲謀

勇敢果毅,膽略過人

孫權喜歡與猛獸搏鬥,快四十歲時還用雙戟刺死老虎。赤壁之戰後五年,魏吳兩軍在濡須激戰,孫權乘坐大船刺探曹營,曹操下令放箭,大船一邊因著箭太多而傾斜,孫權命調轉船頭,待另一邊也射滿箭船平衡後才從容返回。當然這一故事是在三國演義中被挪用在孔明身上,也就是孔明草船借箭。而曹操也通過此事不禁慨嘆:生子當如孫仲謀

孫權的團隊管理,具有宗族性和不規範性,同時又具備有強大的凝聚力和應變激烈競爭的能力。當然,任何一種機制也都有弱點,孫權最大的弱點就是對功臣後代的待遇過分優越,結果製造了不少紈絝子弟,周瑜、甘寧、淩統等人的兒子都給他們父輩丟盡了臉。但不論如何,孫權都當得起趙諮的評價:納魯肅於凡品,是其聰也;拔呂蒙於陣列,是其明也;獲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荊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據三州虎視天下,是其雄也;屈身於魏,是其略也。他的人格魅力給我們後人留下了無盡的思想源泉和啟發




鋒在起時


三國時期,經赤壁之戰,三分之勢已成,曹操退守北方以圖再戰,這三國在幾年時間內成了孫權和劉備角逐的舞臺,而相對來說,孫權的實力要強於劉備,周瑜就曾計劃取蜀奪天下,大致為攻佔蜀地,吞併張魯,夾擊劉備,聯合馬超,對曹操形成合圍之勢,以圖天下,可是就在孫權同意了周瑜的計劃,周瑜卻英年早逝,這多少給人種陰謀論的感覺,也就是孫權“害”死了周瑜。

有人認為,周瑜讓孫權軟禁劉備,卻讓關張隨自己略地,可以想象他如果謀蜀成功,其名望權勢將膨脹到何種地步,荊、益集團為了自身利益也必然推戴周瑜為主,這之後,周瑜或者為桓溫、或者為劉裕,欲為孫氏純臣,那是不可能了。至於北伐一統,衡當時南北形勢,周瑜很難辦到。對周瑜來說,最壞的結果無非取蜀不成,其他還能有何損失?可對孫權來說,就算周瑜取蜀不成,也很可能因為名望受損,而廢君以重威權,桓溫北伐失敗後就是這麼幹的。孫權非庸懦之主,別無選擇,也無可厚非。但事後孫權不厚撫周瑜後裔部屬,確實算得刻薄寡恩,氣量狹小了。

三國三位君主皆雄猜之主,這個我覺得沒什麼疑問,周瑜挾取蜀之勢無論成敗,權牟人主,這完全不是沒可能的。周瑜和孫策關係是很好,可是並不代表他能待孫權如主上,這裡不是指禮節上,周瑜率先對孫權執臣子禮,但並不代表他認可孫權的才能,當然,他最大的可能不是篡位,而是變成諸葛亮一般的人物!

不過,這種陰謀論還是站不住腳,因為周瑜伐蜀的計劃,或者說至少是孫權同意周瑜伐蜀計劃的真正意圖,並非取蜀,而是借伐蜀削弱劉備。這從《三國志·先主傳》裡相關的資料就能看出來。孫權不是傻子,並非不知道要提防劉備這個盟友,防止他坐大反客為主。

孫權自幼就被孫策帶在身邊,並且指著眾將對孫權說“此諸君,汝之將也”,臨終前還說“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還能讓曹操感慨“生子當如孫仲謀”的孫權,自然不會是什麼沒氣量沒魅力的人。

而且周瑜在當時還沒到狡兔死走狗烹的時候,畢竟孫權其實內政都沒搞好,和吳郡大豪族的關係也還未得到根本改變。曹操還在北方虎視,劉備容易變生肘腋,這個時候自戮大將實在稱不上明智。


小智戲說


他們的老婆本來就是親姐妹,妹夫肯定會幫姐夫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