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一个在生死边缘徘徊的民族


以色列,一个在生死边缘徘徊的民族

“上帝给了世界十分美丽,九分给了耶路撒冷。”这句话很多人都熟悉,但不一定知道它出自犹太圣经《塔木德》。当大部分人了解犹太民族的时候,就有了后面一句话“上帝给了世界十分哀愁,九分给了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的命运和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是分不开的,以至于耶路撒冷成了这两个国家的共有首都,虽然巴勒斯坦的实际首都是拉姆安拉,但法定首都就是耶路撒冷,巴勒斯坦人心中的首都也是耶路撒冷。可现实是残忍的,以色列是永远不可能分割耶路撒冷的,因为这里是犹太人的家,这里是流散在世界各地犹太人的安全屋,这里是遭遇了大屠杀的犹太人唯一的避风港,他们怎么可能再次舍弃,再次流浪,再次被人践踏。

以色列是一个很小但很强的国家,起码现在是这样,但他的历史却是悲惨的,说他是一路跌跌撞撞走过来的一点也不夸张,而且未来还是要如此下去。那这个小小的强国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

以色列,一个在生死边缘徘徊的民族

这要从犹太人无家可归说起,自古以来的战争导致犹太人有家不能回,或者说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还有没有家,以至于后来在非洲的犹太人回归以色列的时候,他们的语言和文化完全和以色列没有一点关系,就连犹太圣经《塔木德》都不知道!

如果不能体会犹太人的辛酸,我们就简单粗暴的把建国之前的犹太人想象成乞丐,这群人遭受的冷嘲热讽,屈辱,侮辱,悲惨也只不过是犹太人经历的一小部分而已,毕竟乞丐没有经历过大屠杀。

或者我们也可以把以色列建国的某个阶段想象成大明王朝,毕竟朱元璋也是乞丐出身。他勤俭节约,他讨厌贪污腐败,他了解吃不饱穿不暖的滋味,他知道被人欺负的感受,他更知道无家可归的落寞。所以朱元璋一呼百应,劳苦大众甘心卖命,一个王朝就这样应运而生了。以色列也是如此,赫茨尔发起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就是号召全世界的犹太人回归故土,重整家园。于是犹太人回归潮在全世界陆续上演,一个国家的雏形也由此开始,一个没有民族的土地,等待着一个没有土地的民族。

以色列,一个在生死边缘徘徊的民族

赫茨尔的一生都在为犹太人建国而奔波,可惜时间不等人,一个国家不是说建就能建的,其中的血泪史也不是一句话一本书可以说清楚的。遗憾的是赫茨尔倒下的时候,犹太人还是在建国的路上奋斗着。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正式宣布成立,本-古里安当选首任总理。可以说以色列的成立离不开这位总理的果断和坚持。域内与外界都不赞成此时建国,都觉得时机不成熟,局势不稳定,可古里安心知肚明,他知道巴以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也知道周边国家时时刻刻都在盯着这块“应许之地”,机会也许有很多次,但不是每一次都有人能把握住,古里安牢牢的抓住了这个机会,如同一个想家的人,刚上路,心就已经飞越千山万水回到心心念念的家了;如同一个漂泊四方的人,好不容易攒够钱盖个房子,可是家徒四壁,却依然兴奋无比,毕竟只有有了家才能建设家。

以色列,一个在生死边缘徘徊的民族

以色列就是如此,成立之后,一片狼藉,回归人口太多,文化,物质全部跟不上,以至于上个厕所就要排几个小时的队,可这些在外受苦受难的犹太人清楚,这种苦值得承受,因为这里将是自己和后代的家园。毕竟他们心知肚明:犹太人可能生活在许多不同的地方,但只有一个地方才是真正的家。

以色列成立了,巴勒斯坦不高兴了,耶路撒冷也开始不稳定了,这三者就像三角恋一样,谁也离不开谁,藕断丝连,纠葛一世。巴勒斯坦收留了犹太人,犹太人在这块“应许之地”上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国家-以色列。从此,巴以问题就想水里放了油似的,噼里啪啦,无法和平共处。

美国总统克林顿为了巴以和平进程可谓费尽心血,结果也是以失败而告终。在离任前,巴勒斯坦总统阿拉法特打电话表示感谢,说克林顿是个伟人。克林顿总统回答说“主席先生,我不是伟人,我是失败者,这都是拜你所赐。”

以色列,一个在生死边缘徘徊的民族

克林顿说阿拉法特固执,不懂政治,可又无人可以代替,起码在那个年代来说。不管以色列做出多大的让步,阿拉法特都不接受。阿拉法特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简单来说就是想让犹太人滚蛋,除此之外,一切免谈。对于犹太人而言,好不容易找到了家,也历尽千辛万苦回到了家,也为此流了血,也为此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怎么可能再次被人驱赶,再次流散世界各地。

以色列的故事,简单来说,就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民族一千多年来坚持梦想的故事。什么故事呢?很简单,就是回到《塔木德》中所说的犹太人“应许之地。”这是一个在生死边缘徘徊的民族最终实现自我救赎的故事。没有人去帮他,反而落井下石,可他却向死而生,朝气奋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