鯰魚效應:借勢於外來事物

生活在北歐的挪威人向來都喜歡吃沙丁魚,尤其是活的沙丁魚。但是,市場上活魚的價格卻要比死魚高上許多,因此漁民們為了賺取更多的錢,總是想盡法子試圖讓沙丁魚能活著回到漁港進行售賣。

鯰魚效應:借勢於外來事物

然而,在漁民們千方百計、種種努力之下,絕大部分沙丁魚仍舊在中途就窒息死亡了,這讓漁民們感到很沮喪。就在這時,有一條漁船卻總能讓大部分沙丁魚都存活下來,船到漁港之後,每一次賣出去的都是活魚居多。該漁船的船長嚴令所有船員保守活魚的秘密,直到他去世之後,謎底才得以揭開。

鯰魚效應:借勢於外來事物

原來秘密並不稀奇,但很多人卻都沒有想到。每一次,船長都讓人在裝滿沙丁魚的魚槽裡放入一條以魚為主食的鯰魚。進入魚槽後,鯰魚對新的環境感到陌生,於是開始四處游來游去。沙丁魚們一見是鯰魚,怕它要來吃自己,就不免十分緊張,從而左衝右突,四處躲避遊動著的鯰魚。當鯰魚攪動了一池死水後,沙丁魚們面臨的的缺氧問題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如此一來,一條條活蹦亂跳的沙丁魚被運到了漁港進行販售。這便是著名的“鯰魚效應”。

鯰魚效應:借勢於外來事物

“鯰魚效應”中,鯰魚是一種生性很好動的魚類,雖然本身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船上卻將它用作保證長途運輸沙丁魚過程中促其成活的工具,讓鯰魚的作用逐步得到大家的重視。相反,沙丁魚則是一種生性喜歡安靜、追求安穩的魚類,對於面臨的環境沒有清醒的認識,而是一味安於現狀。船長很聰明地利用了鯰魚好動的特性來給沙丁魚製造危機感,讓沙丁魚不斷遊動,大大提高了沙丁魚的存活率,並由此獲得了最大的利益。

鯰魚效應:借勢於外來事物

鯰魚在攪動沙丁魚的生存環境時,也同時激發了沙丁魚的求生意識,起到了助推作用。所以,“鯰魚效應”對船長來說,在於借勢於外來事物,採用鯰魚作為激勵手段,為自己牟利。這啟示現代社會的企業管理者,可以適當採取激勵措施,創造條件,激活員工隊伍,讓鯰魚型人才成為企業正向提升的動力。在本質上,“鯰魚效應”是一種製造危機感的負激勵方式。

鯰魚效應:借勢於外來事物

北方的一個牧場上,水草豐茂,牧民們放羊了大批的羊。然而,附近卻有不少的草原狼經常在牧場上出沒,吞吃掉牧民們的羊。眼看自己養的羊數量越來越少,牧民們沒有辦法,只好求助於官府,希望能將狼群趕盡殺絕。官府很快派出了官兵,幫助牧民們將草原狼給消滅了。

鯰魚效應:借勢於外來事物

這下狼沒有了,羊群開始大量繁殖,數目得到猛增,牧民們高興異常,以為從此就可以高枕無憂了。誰知道幾年以後,羊的繁殖能力卻大大下降,數量銳減不說,存活下來的羊也羸弱多病,讓羊毛的質量大幅下降。思來想去,牧民們終於明白,沒有了狼這一天敵,羊的生存和繁殖能力都遭到了退化。這下,官府在牧民的再次請求下引進了野狼到草原上,羊的數量雖然開始減少,但羊毛質量卻又獲得了提升,食物生態鏈因此變得平衡。

鯰魚效應:借勢於外來事物

豬圈豈生千里馬,花盆難養萬年松。不論是生物界,還是人類,都不乏“鯰魚效應”的存在。漢代的李廣射石,與鯰魚效應便有異曲同工之處,都是在壓力下激發潛能的例子。“急中生智”“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後生”“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等詞語,講的都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警示人們時刻要有危機意識。

鯰魚效應:借勢於外來事物

企業管理方面,“鯰魚效應”是領導層藉助外來事物,激發員工活力的有效手段之一。目前,已有鯰魚效應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應用,主要包括建立競爭機制、啟用人才、改變領導風格等。從不同的視角思考問題,可以引導出不同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辦法。如果一個組織達到了較為穩定的狀態,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就會有所降低,而要想進一步提高整體效率,就要適時地運用可起到活水源頭作用的“鯰魚效應”。組織中“鯰魚式”人物的存在,有助於激活員工隊伍的能動性,提升工作業績。

鯰魚效應:借勢於外來事物

當然,被很多企業所推崇的“鯰魚效應”也會存在一些弊端,這種引進外部力量刺激內部成員的做法也不能濫用,需要對實際情況進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但總的來說,企業內部是需要有一定壓力的,競爭氛圍會讓員工有緊迫感和危機感,能更好地激發進取心,讓企業更有活力,核心競爭力得到增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