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家:光伏產業為脫貧攻堅輸送動力

◆通訊員 張順富

光伏扶貧項目作為國務院扶貧辦2015年確定實施的“十大精準扶貧工程”之一,成本低、見效快、收入可持續。巧家縣立足光熱資源豐富優勢,堅持脫貧攻堅與新能源利用相結合,分佈式與集中式同推進,全面實施戶用分佈式光伏、集中式光伏電站、村級光伏電站三大項目,為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輸送動力、充電續航。

巧家縣山多地少、地貌崎嶇,地處金沙江峽谷,氣候炎熱,光照資源豐富,年光照平均在2000個小時以上,大部分區域太陽總輻射在每平方米5000兆焦耳以上,是發展光伏發電產業的理想地區。近幾年巧家縣因勢利導,啟動了“光伏扶貧惠萬家”項目,為貧困戶和光伏發電“牽線搭橋”,走出了一條“借光脫貧”的可持續精準脫貧之路。

為改變乾熱缺水制約產業發展的現狀,變自然資源劣勢為光伏發展優勢,巧家縣抓住2016年被國家能源局列入全國471個光伏扶貧工程重點實施縣之一的機遇,依託得天獨厚的光熱資源,立足光伏扶貧產業成本低、投資回報率高、運行受益快、持續週期長等特點,整合政府、企業、銀行多方資源,引進光伏發電技術成熟、實力雄厚的企業大力發展光伏扶貧項目,在全縣16個鄉(鎮)大力發展光伏扶貧產業,將資源劣勢變成發展優勢。

在戶用光伏發電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巧家縣通過不斷探索實踐,採用了既符合巧家實際又利於光伏發電項目推進的“政府+銀行+企業+貧困戶”模式,精準施策、形成合力。通過因地制宜定規格、瞄準模式保投資、量入為出算收益和聚焦脫貧輸動力,激發了貧困群眾脫貧致富靠自己的內生動力和脫貧信心,成功地將“輸血式”扶貧變為“造血式”脫貧。

巧家縣委、縣政府採取試點先行、示範帶動的方式,讓一部分群眾先安裝、先發電,示範引領。白鶴灘鎮中村村作為第一批“光伏示範推廣村”,列入試點的16戶農戶於2017年12月24日併網發電,一年下來,發電效益最差的農戶累計發電5000千瓦時以上,扣除維護費和貸款利息後收益達3118元。

來自崇溪鎮河玉村的村民何啟聰告訴筆者,他家也是巧家縣第一批在自家屋頂上安裝光伏發電板的用戶。自併網發電後,僅12個月的時間靠電費收入4000多元。如今光伏發電收入已成為何啟聰家最穩定的一部分收入,這讓他非常高興。

“這個光伏發電,政府幫我家貸了兩萬元建立起來。現在很好,每個月除了扣繳貸款外還有300多元。感謝政府的好政策,相信我們的生活會越來越好。”在一旁的何啟聰的妻子胡正岑笑呵呵地說。

就這樣,實實在在的收益,讓廣大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吃下“定心丸”。從此,光伏扶貧項目在巧家的16個鄉(鎮)同時展開。 全縣一共有7164戶貧困戶選擇發展“戶用光伏產業”。截至2019年12月31日,累計發電量2692.25萬千瓦時,累計發電收益1865.19萬元,已兌付發電收益1715.91萬元,已得收益戶均2395元。

另外,分佈式戶用光伏由少到多的發展,在群眾逐步理解、接受、支持下,總投資5.6億元裝機容量5萬千瓦的藥山鎮洗羊塘集中式光伏電站項目和裝機總容量14萬千瓦的140個村級光伏電站項目已全面建設完成實現併網發電,共計掛聯建檔立卡貧困戶4480戶,將持續增加農戶收入。

據巧家供電局副局長陶建平介紹,村級光伏扶貧電站產生的效益形成村集體經濟,在2020年以前收入的40%作為村集體經濟使用,60%分配給貧困戶,全縣脫貧摘帽後,全部歸村集體管理,用於開展公益崗位扶貧、小型公益事業扶貧、獎勵補助扶貧等。

截至2019年12月31日,巧家縣140個村級光伏發電站已經全部併網發電,實現光伏發電扶貧產業全覆蓋。按照以上項目資金構成和效益分配方式進行測算,村集體收入年均可達60000—80000元。

就這樣,巧家縣光伏扶貧項目通過變“劣勢”為“優勢”,變“輸血”為“造血”,變“少數”為“多數”,由點開始、從少到多,正在點亮山區群眾的幸福生活。(來源:昭通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