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周瑜:“既生瑜,何生亮!”被誤解千年,陳壽對他評價頗高

羅貫中以其個人愛憎、寫作意識與世俗見解,在《三國演義》中刻畫出眾多鮮明且獨具性格的人物,如周瑜臨終前絕望之呼喊“既生瑜,何生亮!”便豐滿了其獨特之形象。

然而,從蘇軾詞中的“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不難看出蘇軾對周瑜的推崇,與《三國演義》塑造出的周瑜形象相去甚遠。

眾所周知,小說《三國演義》的故事綱領,大多依附《三國志》,但兩者仍有少數不同或未盡相合之處。那麼,歷史上真正的周瑜是什麼樣的?

玲瓏以為,當以《三國志》為本,來窺探史傳中周瑜的真實樣貌,方能瞭解《三國演義》中衍生的周瑜形象,以及兩者的轉變脈絡。

對曹操的態度

在正史《三國志》裡,赤壁之戰前,周瑜一開始即主張奮力抗戰,他認為曹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而孫權得到臣下的愛戴,“兼仗父兄之烈”;況且江東乃千里之地,兵精而糧足,此機會正可以剿除曹操,絕對不能輕言投降。

真實的周瑜:“既生瑜,何生亮!”被誤解千年,陳壽對他評價頗高

周瑜劇照

倒是在小說《三國演義》之中,周瑜本來的立場乃是降多於戰。經過諸葛亮說出曹操此次南行,只為大喬與小喬而來,這便激起周瑜無限的憤怒,立場從此改為要與曹操一決死戰。

這種轉變,可能與羅貫中有意託高諸葛亮,加深其話語的力量與效果有關。

火攻戰術

赤壁之戰時,若依《三國志》,主張火攻的人是東吳老將黃蓋,而周瑜的角色是批准此一行動,而且提供後續搶灘的援軍。

但在《三國演義》之中,先是寫周瑜病倒,經過諸葛亮的探病後,兩人各自書寫要用火攻,而後諸葛亮甚至去借東風,這些記敘都無法在《三國志》中找到。

《三國演義》對火攻戰術之應用,如此大書特書,漠視了黃蓋在真實歷史上的優越建言,而且加深了民間之普遍印象——諸葛亮奇謀鬼才,使得諸葛亮得到獨一無二的天才軍師的殊榮。

真實的周瑜:“既生瑜,何生亮!”被誤解千年,陳壽對他評價頗高

諸葛亮劇照

對程普的態度

《三國志》敘述周瑜“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但是“唯與程普不睦”;原因可能是程普是孫堅——孫權父輩——時代的將軍。

東吳政權經過孫策而到孫權手上,程普可謂極資深的將領,而赤壁之戰時,年輕的周瑜居然受封為大都督,所以程普心中不喜,情有可原。

有關此處,《三國演義》也寫程普以為周瑜年少不濟事,而輕慢周瑜;想不到周瑜在點將之時顯示將才之風,且也不追究託病不出的程普,使得程普當下說道“我如何不服?”所以,程普便親自向周瑜謝罪、歸隊。

《三國演義》把這一段安插在赤壁之戰發生之際,別有深意。其實是想說明:戰前東吳能達成“上下一心”的局面。

真實的周瑜:“既生瑜,何生亮!”被誤解千年,陳壽對他評價頗高

孫策劇照

受箭傷

在赤壁戰後,周瑜為擴大戰果而圍攻江陵城,其“渡屯北岸”且“親跨馬擽陳”,但此時周瑜操之過急而身受箭傷,正史《三國志》之中有關周瑜之病僅記錄如此。

但《三國演義》寫到,周瑜身受箭傷之後,因為心胸狹窄、妒才嫉賢,所以三次被諸葛亮所氣,乃至於被氣死。

《三國演義》如此書寫,除了加重強調周瑜的個性急躁、有所缺點之外,也可能想託高諸葛亮,欲以顯示周瑜與諸葛亮是不同等級的策謀人物。

對劉備集團的態度

周瑜在《三國志》裡想分離劉、關、張兄弟三人:“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關羽、張飛),各置一方。”周瑜如此論點,完全站在國家立場發言,雖有拆散他人之惡名,但是無愧於東吳。

但在《三國演義》裡,周瑜察覺到諸葛亮的足智多謀、與劉備的氣宇軒昂,而多次欲置諸葛亮與劉備於死地。

真實的周瑜:“既生瑜,何生亮!”被誤解千年,陳壽對他評價頗高

周瑜劇照

《三國演義》之所以這樣書寫,應當是為了加強周瑜忌惡劉備集團的情節;劉備集團與東吳孫權同處於大江之南,雙方羽翼豐滿之後,不是劉備並東吳,便是東吳吞劉備,所以周瑜只不過站在國家的立場,提前處理而要殺死他們罷了。

西征計劃

東吳贏得赤壁之戰以後,《三國志》記載周瑜為了擴大東吳的基業,想要向西討伐四川的劉璋,然後“北方可圖也!”顯示出周瑜真不愧是社稷輔臣,在身受箭傷之後,依然策劃著要為國家謀取穩固的江山;只可惜計劃未得施行,而病卒於任所。

《三國演義》也同樣書寫周瑜在赤壁之戰後,有向西攻打劉璋的打算。

只不過,當時荊州被劉備借走,在名義上,周瑜想要先取得西川后換回荊州,而其實周瑜本想趁與劉備在城下相會之時,捉拿劉備等人,卻不知被諸葛亮將計就計、誘敵深入,反倒進退兩難,“箭瘡復裂”而落於馬下。

真實的周瑜:“既生瑜,何生亮!”被誤解千年,陳壽對他評價頗高

劉備劇照

《三國演義》書寫周瑜本想借取得西川一事,施計於劉備等人,卻反中諸葛亮之計,這只不過是在計謀層出不窮的《三國演義》裡的一個例子,但卻使周瑜在《三國演義》裡的形象變得陰險而害才,對於羅貫中想要拉低周瑜在作品中之名望,有一定的效果。

網羅人才

周瑜身為東吳的謀士,在羅致人才方面的貢獻,這在《三國志》與《三國演義》有不同之處。

《三國演義》中一段情節生動的“活捉太史慈”的片段。

當東吳還是孫策掌權之時,太史慈是劉繇帳下有萬夫莫敵之勇的大將;孫策乃愛才之主公,所以在陣前但求活捉太史慈。

此時周瑜扮演軍師要角,他獻策圍攻城門之三面,只留東門讓太史慈竄出,而在路上設下埋伏,一舉擒獲太史慈。

真實的周瑜:“既生瑜,何生亮!”被誤解千年,陳壽對他評價頗高

太史慈劇照

周瑜是孫策的舊識,不僅起兵響應孫策的東渡之師,更獻策智取、活捉太史慈,周瑜如此重視人才培育,使得新興的孫氏集團,漸次在江東立穩根基。

遺憾的是,這一段,《三國志》完全沒有記載。

《三國演義》之所以這樣大肆陳述周瑜渴求人才、替主公孫策活捉太史慈,可能是要塑造其忠心輔佐主公、網羅人才的努力形象,這跟後來妒忌諸葛亮的周瑜,並不衝突,還能以此抬高諸葛亮。

《三國演義》中還虛構了周瑜未佔據江陵前,趙雲已奉諸葛亮之令,搶先取得該城,而這些,在正史《三國志》裡都沒有記錄,想來羅貫中所秉持的,亦是同樣的目的。

結語

《三國志》對周瑜的描述,多著重於戰功。

真實的周瑜:“既生瑜,何生亮!”被誤解千年,陳壽對他評價頗高

周瑜劇照

赤壁之戰前,他協助孫策打下江東基業;赤壁之戰時,他書寫輝煌戰績;赤壁之戰後,他與曹仁爭奪南郡……《三國志》對此加以鋪陳、描繪,並刻畫其政治眼界與謀略運用,凸顯其風流倜儻、精通音樂、性度恢廓、舉賢薦能之翩翩風采。

由此看出,陳壽對周瑜的評價頗高。

反觀諸葛亮,其實在赤壁之戰後,劉備在荊州南部作戰主要依賴關羽、張飛等;而諸葛亮則總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的賦稅,以充軍實。

所以,那時諸葛亮的主要作用,並不在為劉備出謀劃策方面,也就不可能出現《三國演義》所述“三氣周瑜”一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