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義謝文淦義工團走進湖南郴州汝城縣周氏祠堂

崇義謝文淦義工團走進湖南郴州汝城縣周氏祠堂

江西老鄉楊林紅在何遠連大藥房當員工

崇義義工趕到汝城之後,稍作休息,何遠連便為崇義謝文淦等人做起了嚮導,帶領大家觀光汝城古祠之周氏祠堂。周氏祠堂位於汝城縣土橋鎮先鋒村,鄉鎮合併之前名為永豐鄉先鋒村。

崇義謝文淦義工團走進湖南郴州汝城縣周氏祠堂

根據石碑記載,永豐曾是三國之吳國都督周瑜後裔徒居地。如今是否還有周瑜後裔在此繁衍生息,便已無從考證了。碑文的存在,也是印記了曾經的一段歷史,是那段遠久時代的證明,能讓人們依稀感覺到幾千年來中華文明傳承的足跡。

崇義謝文淦義工團走進湖南郴州汝城縣周氏祠堂

在汝城縣土橋鎮先鋒村,謝文淦看見到了氣勢磅礴的祠堂建築,有二十八座祠堂相連,數目龐大,保存完好。這些祠堂建築最高年歲已經達到了四五百歲,祠堂頂上的磚瓦經過後人修繕,才讓房頂免於坍塌。祠堂所用的主樑,而今依然堅挺,沒有絲毫的折彎跡象。古人的智慧與生活理念完美的融入到了建築裡。這片相輝相映的建築,是古代文明最好的見證。

崇義謝文淦義工團走進湖南郴州汝城縣周氏祠堂

豪頭鄉村民羅海洋帶領謝文淦愛心團參觀紅軍樓

或許古人在建造房屋之前,便已想到了房屋的使命,不僅是讓此生受用,更讓子孫受用,他們的思維意識就是希望這些建築能夠流傳千古,作為家族文化精神信仰的傳承,讓子孫後代銘記自己的先輩。比起當下人的建築,古人可謂是窮其一生心血福廕子孫後代。古人的心胸與格局頗有遠見。縱觀當代建築,壽命不過幾十年而已,舊了便拆,千篇一律,絲毫沒有審美的空間感。

崇義謝文淦義工團走進湖南郴州汝城縣周氏祠堂

周氏祠堂,印記了湖南地界遠久的時代人們生活便已富庶,藝術造詣頗為精湛。那個時代的審美觀、藝術觀,以及對自然萬物的認識與理解,都濃縮在建築之中。一片瓦,一隻門窗,一尊柱基、一派門坊,雕樑畫柱,無不充滿了巧妙的藝術融合。

就連下水道做的也是無比合理,看不見到陰水溝渠,水篦子皆是一件富有藝術性的創造,水篦子下方的水如何運動走勢,讓人看不出半點門道。即便是下再大的雨水,地面很難見到積水橫流,更不會因為暴雨來襲而灌進房內。這般嚴謹的下水設計,比起當今的排水溝要高明許多。謝文淦原來在鄉下的時候見過古老的下水設計,卻無從知曉汙水會流向何方,對此一直感到驚奇。後來房屋的改造,那種古老的下水設施也隨之湮滅在時代的洪流中。

崇義謝文淦義工團走進湖南郴州汝城縣周氏祠堂

一段石柱,經過數百年間的風吹洗禮,如今已經變得鏽跡斑斑,自然將其孕成一段光怪陸離的“藝術品”。而房舍的牆壁更是無比堅硬,更不懼雨水的沖刷。或許房梁坍塌,而牆壁仍堅挺的傲立期間。在諸多歷史斑駁的痕跡中,人們便可看到最後的歷史建築跡象便是一片殘垣斷壁。古人如何將普普通通的牆壁構造的如同銅牆鐵壁一般堅硬,更引起了謝文淦無限遐想。

崇義謝文淦義工團走進湖南郴州汝城縣周氏祠堂

祠堂門前左右兩邊立著的不是獅子,而是形如圓鼓一般的石材,石材上鑲嵌著精美的紋理。似乎寓意著圓滿,鐘鼎之家,鼓樂齊鳴。透過這樣的石刻擺設,讓人思憶古人抱有子孫滿堂的生活理念。

崇義謝文淦義工團走進湖南郴州汝城縣周氏祠堂

支撐房子的主樑,在歲月中剝離了前人染上的顏色,只能看到的是柱子上的石灰,這灰避免了蟲蛀,免於了木材與外界空氣的氧化,讓木柱如同活時一般存在頑強生命力,支撐房屋千百年之久。

崇義謝文淦義工團走進湖南郴州汝城縣周氏祠堂

謝文淦走在長滿雜草的青石上,望著古老的牆磚建築,心中對古人無不生起敬畏之心。彷彿瞬間穿越了時空,感受到了前人的生活面貌,模糊而又分外清晰。那個時代人們生活的更為安靜,家家戶戶房門一閉,似如一個個室外桃園,充滿了神秘感,讓人總想忍不住的去探秘一番。

此行,謝文淦感觸到了古代建築之美,如夢如幻,充滿了一份寧靜的愜意,遠離了繁華熱鬧,確又不覺得孤冷,如果能夠迴歸昔日的那份寧靜,謝文淦更願意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禪茶意境,品味閻浮提人生,觀想人生。

崇義謝文淦義工團走進湖南郴州汝城縣周氏祠堂

謝文淦為83歲周興餘五保戶捐助愛心款

崇義謝文淦義工團走進湖南郴州汝城縣周氏祠堂

崇義謝文淦義工團與何遠連一家合影

崇義謝文淦義工團走進湖南郴州汝城縣周氏祠堂

臨走時何遠連的母親給謝文淦紅包和愛心禮物

崇義謝文淦義工團走進湖南郴州汝城縣周氏祠堂

愛心人士羅海洋家裡請崇義謝文淦愛心團歡聚晚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