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中誰被稱為智慧的化身?為什麼?

素心如水26525950


大家好,我是海闊雜談,專注於文化歷史領域。

我理解題主的意思是四大名著中各選出一個或幾個代表人物被稱為智慧的化身,所以根據這一點我們來分析一下四大名著中的有資格作為智慧的代表的人物。

首先,《三國演義》中首推諸葛亮,我想這一點爭議應該不大。因為三國演義的成功塑造,諸葛亮可以說是神一樣的人物,他給我們這樣一種感覺,就是有孔明出現的地方,肯定沒問題,只要諸葛亮在,絕對沒問題。諸葛亮的一生匡扶漢室,鞠躬盡瘁,運用自己的智慧為蜀漢政權立下了漢馬功勞。劉備三顧茅廬,隆中對已將天下三分大勢謀劃清楚;赤壁之戰,力促孫劉聯盟,大敗曹操百萬大軍,他舌戰群儒,氣死周瑜,罵死王朗,七擒孟獲,六出祁山,空城計嚇退司馬懿,諸葛亮智慧而忠誠勤勉的一生,留下千古佳話。當然,三國時期群雄並立,人才輩出,但諸葛亮無疑是最璀璨的那顆智慧星。

《水滸傳》裡的智多星吳用。水滸是一部描寫梁山好漢起義的故事的小說,梁山一百零八條好漢,吳用滿腹經綸,足智多謀,一直是梁山的軍師,其本人也自比為諸葛亮。吳用最終跟隨宋江去了,展現了其忠義的一面。

《西遊記》西遊記裡面的智慧的化身無疑是佛菩薩了。佛菩薩是大智慧,有人說孫悟空是智慧的代表,這不準確,孫悟空是反抗壓迫的代表。

《紅樓夢》裡面誰能作為智慧的化身呢?這個恐怕是最難的了,因為整部紅樓核心思想就是一個空字,一切繁華皆泡影。有人說王熙鳳可以代表智慧,王熙鳳的判詞是“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她是無論如何不能作為智慧的化身的。那麼裡面誰可以代表智慧呢?跛足道人和癩頭和尚!這二位看破紅塵的一切,一首好了歌道盡了人世終為一場空。


海闊雜談


一,紅樓夢:賈母

賈母在榮國府從重孫媳婦做起,到自己有重孫媳婦,前後有54年,什麼大風大浪都見過,所以雖然後面高鶚續寫,但賈母仍在寧國府、榮國府兩府被抄家後,拿出自己的體己積蓄90多萬兩銀子拿出來安排各家的後事……這是賈母未雨綢繆為兒孫們留的後手.......

另外在對黛玉的婚事上用四兩拔千斤的方法把王夫人、薛姨媽的每個招式化解於無形,而且讓王熙鳳洞徹自己的心思,在公眾輿論上為黛玉站臺,滿府裡連小廝興兒都知道黛玉寶玉是一對再無不準的,只是都還小……

最後還讓賈元春不再撮合寶玉和寶釵,保持中立……這是賈母在對自己最疼愛的外孫女和孫子之間的睿智籌謀.…

另外在過年期間有落魄宗族分支的喜兒留宿在賈府,專門讓琥珀來叮囑大觀園裡有丫頭婆子不要怠慢了她們,知道這些下人都是一雙富貴眼怕她們給喜兒難堪,並強調如有這種做法被她老人家知道了可不依……從這裡可以知道賈母在榮國府54年開始說不定也遭遇過慢待才如此清楚的瞭解下人的這些壞毛病,然後慮在喜兒身上……

還有對賈珍和賈赦的態度大為不同,賈珍雖然胡作非為,但是對賈母打心眼裡是真孝順,有好吃好玩的都要先孝敬賈母后自己才享用,所以賈母親切的稱之為珍哥兒……

但是賈赦不同,只是面子情,所以賈母對他也是淡淡的……

二,西遊記:孫悟空

在原著中唐僧師徒四人的師徒情義非常淡薄,長老動不動就哭哭啼啼埋怨這貨責怪那貨,八戒就是處處挑撥離間,沙僧只會和稀泥……

孫悟空毫無後臺背景在這種錯綜複雜的關係之下居然能取得真經,封為鬥戰聖佛實屬不易……

所以我認為他才是有大智慧的……

不過講真西遊記是我二十多歲時耐著性子讀了很久才讀完,讀完後再也沒看過,感謝83版楊潔導演拍的西遊記,讓我們從小建立了正確的師徒關係的三觀……

三,水滸傳:武松

不管智多星吳用還是柴進我感覺都有些自己的小算盤,只有武松,英勇無敵、忠孝兩全,既全了兄弟情義,又在損一臂的情況下在六和寺出家,到80歲善終……

四,三國演義:劉備

能讓諸葛亮在其死後全心輔佐扶不起的阿斗劉禪,就可知劉備的用人智慧了……

不過真實歷史上的劉禪可能真是有大智慧,大智若愚,使成都百姓免受兵亂,自己65歲善終……






夜輕染357


《紅樓夢》是文學鉅作,在人生的不同時期讀都有不同的感受和體會,裡面蘊含錯綜複雜的人性。

另外三部,看不同人,看你需要想去理解人性、策略、管理等等,在不同階段的理解,名著的深義不是讀一兩次就夠,要反覆研讀!



企業經營哲學


諸葛亮是人們心目中智慧的化身,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國演義》就成功的塑造了他的形象。有關他的故事比如:諸葛亮七擒孟獲

諸葛亮七擒孟獲處位於今雲南省沾益縣。諸葛亮南征,七擒七縱孟獲,平定南中。

《三國演義》第九十回 驅巨善六破蠻兵 燒藤甲七擒孟獲

忽一人人帳謂孟獲曰:“丞相面羞,不欲與公相見。特令我來放公回去,再招人馬來決勝 負。公今可速去。”孟獲垂淚言曰:“七擒七縱,自古未嘗有也。吾雖化外之人,頗知 禮義,直如此無羞恥乎?”遂同兄弟妻子宗黨人等,皆匍匐跪於帳下,肉袒謝罪曰: “丞相天威,南人不復反矣!”孔明曰:“公今服乎?”獲泣謝曰:“某子子孫孫皆感 覆載生成之恩,安得不服!”孔明乃請孟獲上帳,設宴慶賀,就令永為洞主。所奪之地, 盡皆退還。孟獲宗黨及諸蠻兵,無不感戴,皆欣然跳躍而去。後人有詩讚孔明曰:“羽扇綸巾擁碧幢,七擒妙策制蠻王。至今溪洞傳威德,為選高原立廟堂。”


風生水起好運來


《紅樓夢》是一部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人情小說,舉世公認的中國古典小說巔峰之作,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

小說以“大旨談情,實錄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體情理,按跡循蹤,擺脫舊套,新鮮別緻,取得了非凡的藝術成就。“真事隱去,假語村言”的特殊筆法更是令後世讀者腦洞大開,揣測之說久而遂多。

二十世紀以來,學術界因《紅樓夢》異常出色的藝術成就和豐富深刻的思想底蘊而產生了以《紅樓夢》為研究對象的專門學問——紅學。








MH明華說


一、《西遊記》中智慧的化身是如來佛祖,也就是釋迦牟尼,當年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頓悟成佛,佛就是極大智慧的意思。

二、《三國演義》裡智慧的化身是諸葛亮,諸葛亮在三國演義裡的形象堪稱完美,上知天文下曉地理,是軍事家、政治家、戰略家,為匡扶漢室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成為後世的頂禮膜拜的楷模。

三、《水滸傳》中智慧的化身是吳用,吳用號稱“智多星”,顧名思義,就是智慧多多的星宿下凡,其智慧和韜略如同仙人一般。

四、《紅樓夢》裡智慧的化身我覺得有兩個,一個是王熙鳳(另外一個是劉姥姥),精明能幹,能裡能外,但比起劉姥姥的大智若愚、樸實無華、知恩圖報、內心善良來看,劉姥姥的才是真正的智慧的化身。







德馨先生


說到四大名著裡可以稱為智慧的化身的人,當然得提名吳用。

有人說,吳用兵法不行只會算計人,這實際上很矛盾,因為兵法好的一個前提就是“知己知彼”,吳用看人是一種準到了狠的地步。

不論是第一次看王倫就知道他沒心思(記住他沒有讀者的上帝視角),還是看出林沖的被欺辱,之後的舉薦戴宗,戴宗即使是惡吏也會因為義氣而照顧宋江也表明了吳用的識人,後來看高俅一眼看出忘恩之人(但是宋江當時一心招安勸不住)乃至一眼看出遼國入侵怕的就是【若還攻擊的緊,他自然收兵。】,吳用對個人乃至集體的把控上都是屬於能夠把人拿手裡上玩的。


泠然善也22


諸葛亮,因為其未出天下,便定三分,偏居一隅,卻屢伐上國,使比蜀國大許多,勢力佔優許多的魏國聞風喪膽,幾近崩潰。

其忠貞品格,高風亮節,幾千年來一直被人推崇神化。

甚至就連司馬氏建晉滅蜀後,晉國士大夫們並不買司馬氏的賬,仍一直推崇諸葛亮。

屢次討伐敵國,身死後卻被敵國士大夫階層這麼推崇的人,好象歷史僅此一人。

而且推崇的成度高得讓後人都驚訝。

舉個例子:晉朝郗愔被拜為北府等車,王徽之認為郗愔才能不足,有一天便故意在郗愔面前背誦陳壽三國志評諸葛亮的話:應變將略,蓋非其所長。郗愔,郗融等人很生氣,結果王徽之走後郗超道:人家都把父親比著諸葛亮了,你們還要怎樣,這郗愔一聽這話,登時又高興起來。

由此可見晉朝士大夫們對諸葛亮的推崇成度,那真的是高呀!

甚至當時許多人都不屑於陳壽的《三國志》,認為陳壽有拍馬屁嫌疑,故意貶低諸葛亮許多。在一次官員非正式集會上有人便說起往事,說司馬宣王當初被諸葛亮搞得多狼狽,竟然一連說了六次奇謀大戰故事,而且蜀中百姓都代有相傳。

大意說陳壽編書,因為蜀國已亡,便拍晉朝皇帝馬屁,不敢寫得太過份,當時在座官員們竟然都深以為然,猶其認為陳壽故意掩蓋司馬懿累敗之實,故意說諸葛亮,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是為了給司馬氏皇帝留臉面。

甚至認為司馬宣王當初與諸葛亮兩軍對壘,幾次差點被幹掉,能不死,實屬僥倖,乃天不祚蜀漢。

我個人想了想,雖是故事,也有幾分道理,因為蜀魏勢力不均是事實,可偏偏弱小的蜀國五六次揍得魏國聞風喪膽,諸葛亮在世時無一人敢主動冒犯蜀國,除了劉備兵敗猇亭,國力空虛那次。不論吳,魏,也無一個大臣敢說比諸葛亮強。因此,應變將略,蓋非其所長這句話,確實有替司馬氏遮羞的嫌疑。

倒過頭來想想就行,三國中諸葛亮將/略不行,誰還比諸葛亮強?

若司馬諸葛二人易位而處,司馬懿,曹真等人怕早早就被揍死了。這也難怪晉人都不服陳壽的《三國志》了。到了唐朝,許多士大夫也提到過這事,也認為陳壽曲筆偏袒了魏國。導致後來晉人都不服。

我年輕時不懂得人世艱難,後來年齡漸長,每讀《出師表》時便忍不住熱淚上湧。

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其高風亮節,真得讓人高山仰止。

鞠躬盡萃,死而後已,臨表涕零,不知所言。後人拜讀時,也常臨表涕零呀!


默玄吟雷


1、《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大石頭所生石猴,曾大鬧天空,後護送唐僧上西天取經,修成鬥戰勝佛。

2、《紅樓夢》中的賈寶玉:本是女媧煉石補天剩下的大頑石,後通靈下世歷劫,與林黛玉、薛寶釵上演一出愛情婚姻悲劇,再重返本處。

3、《水滸傳》裡的宋江:出身地位不高,但由於疏財仗義,名滿江湖,受各路好漢敬重,後成為梁山泊108條好漢的首領。為了後世名聲,帶領眾兄弟接受朝廷招安,並奉命討伐方臘。終不容於奸臣,遭賜毒酒身亡。

4、《三國演義》的諸葛亮:本為布衣,躬耕於南陽,經劉備三顧茅廬,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民間流傳的故事中,將他看做智慧的化身,甚至加以神化。草船借箭、借東風、三氣周瑜、七擒孟獲、六出祁山,皆是膾炙人口的諸葛亮故事。


lLYINB


四大名著中諸葛亮被稱為智慧的化身。因為在《三國演義》中作者用借東風,草船借箭,火燒新野,借荊州,授趙雲錦丸妙計等故事情節,充分表現了諸葛亮天時地利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神乎其神的傑岀才能,是四大名著中最有才華的人物,故被稱為智慧的化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