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中谁被称为智慧的化身?为什么?

素心如水26525950


大家好,我是海阔杂谈,专注于文化历史领域。

我理解题主的意思是四大名著中各选出一个或几个代表人物被称为智慧的化身,所以根据这一点我们来分析一下四大名著中的有资格作为智慧的代表的人物。

首先,《三国演义》中首推诸葛亮,我想这一点争议应该不大。因为三国演义的成功塑造,诸葛亮可以说是神一样的人物,他给我们这样一种感觉,就是有孔明出现的地方,肯定没问题,只要诸葛亮在,绝对没问题。诸葛亮的一生匡扶汉室,鞠躬尽瘁,运用自己的智慧为蜀汉政权立下了汉马功劳。刘备三顾茅庐,隆中对已将天下三分大势谋划清楚;赤壁之战,力促孙刘联盟,大败曹操百万大军,他舌战群儒,气死周瑜,骂死王朗,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空城计吓退司马懿,诸葛亮智慧而忠诚勤勉的一生,留下千古佳话。当然,三国时期群雄并立,人才辈出,但诸葛亮无疑是最璀璨的那颗智慧星。

《水浒传》里的智多星吴用。水浒是一部描写梁山好汉起义的故事的小说,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吴用满腹经纶,足智多谋,一直是梁山的军师,其本人也自比为诸葛亮。吴用最终跟随宋江去了,展现了其忠义的一面。

《西游记》西游记里面的智慧的化身无疑是佛菩萨了。佛菩萨是大智慧,有人说孙悟空是智慧的代表,这不准确,孙悟空是反抗压迫的代表。

《红楼梦》里面谁能作为智慧的化身呢?这个恐怕是最难的了,因为整部红楼核心思想就是一个空字,一切繁华皆泡影。有人说王熙凤可以代表智慧,王熙凤的判词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她是无论如何不能作为智慧的化身的。那么里面谁可以代表智慧呢?跛足道人和癞头和尚!这二位看破红尘的一切,一首好了歌道尽了人世终为一场空。


海阔杂谈


一,红楼梦:贾母

贾母在荣国府从重孙媳妇做起,到自己有重孙媳妇,前后有54年,什么大风大浪都见过,所以虽然后面高鹗续写,但贾母仍在宁国府、荣国府两府被抄家后,拿出自己的体己积蓄90多万两银子拿出来安排各家的后事……这是贾母未雨绸缪为儿孙们留的后手.......

另外在对黛玉的婚事上用四两拔千斤的方法把王夫人、薛姨妈的每个招式化解于无形,而且让王熙凤洞彻自己的心思,在公众舆论上为黛玉站台,满府里连小厮兴儿都知道黛玉宝玉是一对再无不准的,只是都还小……

最后还让贾元春不再撮合宝玉和宝钗,保持中立……这是贾母在对自己最疼爱的外孙女和孙子之间的睿智筹谋.…

另外在过年期间有落魄宗族分支的喜儿留宿在贾府,专门让琥珀来叮嘱大观园里有丫头婆子不要怠慢了她们,知道这些下人都是一双富贵眼怕她们给喜儿难堪,并强调如有这种做法被她老人家知道了可不依……从这里可以知道贾母在荣国府54年开始说不定也遭遇过慢待才如此清楚的了解下人的这些坏毛病,然后虑在喜儿身上……

还有对贾珍和贾赦的态度大为不同,贾珍虽然胡作非为,但是对贾母打心眼里是真孝顺,有好吃好玩的都要先孝敬贾母后自己才享用,所以贾母亲切的称之为珍哥儿……

但是贾赦不同,只是面子情,所以贾母对他也是淡淡的……

二,西游记:孙悟空

在原著中唐僧师徒四人的师徒情义非常淡薄,长老动不动就哭哭啼啼埋怨这货责怪那货,八戒就是处处挑拨离间,沙僧只会和稀泥……

孙悟空毫无后台背景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之下居然能取得真经,封为斗战圣佛实属不易……

所以我认为他才是有大智慧的……

不过讲真西游记是我二十多岁时耐着性子读了很久才读完,读完后再也没看过,感谢83版杨洁导演拍的西游记,让我们从小建立了正确的师徒关系的三观……

三,水浒传:武松

不管智多星吴用还是柴进我感觉都有些自己的小算盘,只有武松,英勇无敌、忠孝两全,既全了兄弟情义,又在损一臂的情况下在六和寺出家,到80岁善终……

四,三国演义:刘备

能让诸葛亮在其死后全心辅佐扶不起的阿斗刘禅,就可知刘备的用人智慧了……

不过真实历史上的刘禅可能真是有大智慧,大智若愚,使成都百姓免受兵乱,自己65岁善终……






夜轻染357


《红楼梦》是文学巨作,在人生的不同时期读都有不同的感受和体会,里面蕴含错综复杂的人性。

另外三部,看不同人,看你需要想去理解人性、策略、管理等等,在不同阶段的理解,名著的深义不是读一两次就够,要反复研读!



企业经营哲学


诸葛亮是人们心目中智慧的化身,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就成功的塑造了他的形象。有关他的故事比如:诸葛亮七擒孟获

诸葛亮七擒孟获处位于今云南省沾益县。诸葛亮南征,七擒七纵孟获,平定南中。

《三国演义》第九十回 驱巨善六破蛮兵 烧藤甲七擒孟获

忽一人人帐谓孟获曰:“丞相面羞,不欲与公相见。特令我来放公回去,再招人马来决胜 负。公今可速去。”孟获垂泪言曰:“七擒七纵,自古未尝有也。吾虽化外之人,颇知 礼义,直如此无羞耻乎?”遂同兄弟妻子宗党人等,皆匍匐跪于帐下,肉袒谢罪曰: “丞相天威,南人不复反矣!”孔明曰:“公今服乎?”获泣谢曰:“某子子孙孙皆感 覆载生成之恩,安得不服!”孔明乃请孟获上帐,设宴庆贺,就令永为洞主。所夺之地, 尽皆退还。孟获宗党及诸蛮兵,无不感戴,皆欣然跳跃而去。后人有诗赞孔明曰:“羽扇纶巾拥碧幢,七擒妙策制蛮王。至今溪洞传威德,为选高原立庙堂。”


风生水起好运来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小说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特殊笔法更是令后世读者脑洞大开,揣测之说久而遂多。

二十世纪以来,学术界因《红楼梦》异常出色的艺术成就和丰富深刻的思想底蕴而产生了以《红楼梦》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学问——红学。








MH明華說


一、《西游记》中智慧的化身是如来佛祖,也就是释迦牟尼,当年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顿悟成佛,佛就是极大智慧的意思。

二、《三国演义》里智慧的化身是诸葛亮,诸葛亮在三国演义里的形象堪称完美,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是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为匡扶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后世的顶礼膜拜的楷模。

三、《水浒传》中智慧的化身是吴用,吴用号称“智多星”,顾名思义,就是智慧多多的星宿下凡,其智慧和韬略如同仙人一般。

四、《红楼梦》里智慧的化身我觉得有两个,一个是王熙凤(另外一个是刘姥姥),精明能干,能里能外,但比起刘姥姥的大智若愚、朴实无华、知恩图报、内心善良来看,刘姥姥的才是真正的智慧的化身。







德馨先生


说到四大名著里可以称为智慧的化身的人,当然得提名吴用。

有人说,吴用兵法不行只会算计人,这实际上很矛盾,因为兵法好的一个前提就是“知己知彼”,吴用看人是一种准到了狠的地步。

不论是第一次看王伦就知道他没心思(记住他没有读者的上帝视角),还是看出林冲的被欺辱,之后的举荐戴宗,戴宗即使是恶吏也会因为义气而照顾宋江也表明了吴用的识人,后来看高俅一眼看出忘恩之人(但是宋江当时一心招安劝不住)乃至一眼看出辽国入侵怕的就是【若还攻击的紧,他自然收兵。】,吴用对个人乃至集体的把控上都是属于能够把人拿手里上玩的。


泠然善也22


诸葛亮,因为其未出天下,便定三分,偏居一隅,却屡伐上国,使比蜀国大许多,势力占优许多的魏国闻风丧胆,几近崩溃。

其忠贞品格,高风亮节,几千年来一直被人推崇神化。

甚至就连司马氏建晋灭蜀后,晋国士大夫们并不买司马氏的账,仍一直推崇诸葛亮。

屡次讨伐敌国,身死后却被敌国士大夫阶层这么推崇的人,好象历史仅此一人。

而且推崇的成度高得让后人都惊讶。

举个例子:晋朝郗愔被拜为北府等车,王徽之认为郗愔才能不足,有一天便故意在郗愔面前背诵陈寿三国志评诸葛亮的话:应变将略,盖非其所长。郗愔,郗融等人很生气,结果王徽之走后郗超道:人家都把父亲比着诸葛亮了,你们还要怎样,这郗愔一听这话,登时又高兴起来。

由此可见晋朝士大夫们对诸葛亮的推崇成度,那真的是高呀!

甚至当时许多人都不屑于陈寿的《三国志》,认为陈寿有拍马屁嫌疑,故意贬低诸葛亮许多。在一次官员非正式集会上有人便说起往事,说司马宣王当初被诸葛亮搞得多狼狈,竟然一连说了六次奇谋大战故事,而且蜀中百姓都代有相传。

大意说陈寿编书,因为蜀国已亡,便拍晋朝皇帝马屁,不敢写得太过份,当时在座官员们竟然都深以为然,犹其认为陈寿故意掩盖司马懿累败之实,故意说诸葛亮,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是为了给司马氏皇帝留脸面。

甚至认为司马宣王当初与诸葛亮两军对垒,几次差点被干掉,能不死,实属侥幸,乃天不祚蜀汉。

我个人想了想,虽是故事,也有几分道理,因为蜀魏势力不均是事实,可偏偏弱小的蜀国五六次揍得魏国闻风丧胆,诸葛亮在世时无一人敢主动冒犯蜀国,除了刘备兵败猇亭,国力空虚那次。不论吴,魏,也无一个大臣敢说比诸葛亮强。因此,应变将略,盖非其所长这句话,确实有替司马氏遮羞的嫌疑。

倒过头来想想就行,三国中诸葛亮将/略不行,谁还比诸葛亮强?

若司马诸葛二人易位而处,司马懿,曹真等人怕早早就被揍死了。这也难怪晋人都不服陈寿的《三国志》了。到了唐朝,许多士大夫也提到过这事,也认为陈寿曲笔偏袒了魏国。导致后来晋人都不服。

我年轻时不懂得人世艰难,后来年龄渐长,每读《出师表》时便忍不住热泪上涌。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其高风亮节,真得让人高山仰止。

鞠躬尽萃,死而后已,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后人拜读时,也常临表涕零呀!


默玄吟雷


1、《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大石头所生石猴,曾大闹天空,后护送唐僧上西天取经,修成斗战胜佛。

2、《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本是女娲炼石补天剩下的大顽石,后通灵下世历劫,与林黛玉、薛宝钗上演一出爱情婚姻悲剧,再重返本处。

3、《水浒传》里的宋江:出身地位不高,但由于疏财仗义,名满江湖,受各路好汉敬重,后成为梁山泊108条好汉的首领。为了后世名声,带领众兄弟接受朝廷招安,并奉命讨伐方腊。终不容于奸臣,遭赐毒酒身亡。

4、《三国演义》的诸葛亮:本为布衣,躬耕于南阳,经刘备三顾茅庐,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中,将他看做智慧的化身,甚至加以神化。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皆是脍炙人口的诸葛亮故事。


lLYINB


四大名著中诸葛亮被称为智慧的化身。因为在《三国演义》中作者用借东风,草船借箭,火烧新野,借荆州,授赵云锦丸妙计等故事情节,充分表现了诸葛亮天时地利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神乎其神的杰岀才能,是四大名著中最有才华的人物,故被称为智慧的化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