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的世界 第一章 風雲前傳(三)清準之戰

中原歷代王朝的邊患,可以分為四大塊。

第一塊大致是今天的內蒙和外蒙,典型的遊牧部族。驍勇剽悍,威脅最大。這裡的遊牧部族往往起源於外蒙,而核心地區在內蒙,因為外蒙多荒漠戈壁,氣候惡劣,土地承載力差,必須依託內蒙草原才能有所發展。

第二塊大致是今天的東北地區,是漁獵民族。這裡澄清一下,千萬不要相信各種電視劇中所說女真人為遊牧民族,這是錯誤的。女真人是漁獵民族,不是遊牧民族。軍隊中確實有騎兵,但是跟遊牧民族不同,他們的重裝步兵同樣佔比很高。這部分民族自北宋興起後對中原王朝的威脅十分巨大,因為高山密林是比茫茫草原更為有利的戰略縱深,且土地承載力更高。

第三塊大致是今天的新疆和中亞的東部地區,是半農半牧民族。這裡的部族依託高山融雪而居,由於綠洲的碎片化,所以它們很難形成統一的族群,對中原政權基本沒有威脅。

第四塊是青藏高原,也是半農半牧民族。唐朝時期因為全球氣候變暖,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大為改善,有唐一代其對中央政權是巨大的威脅。然而之後,由於全球氣溫的下降,青藏高原的土地承載力急劇下降,形成不了足夠的人口規模,對後世王朝基本沒有太大影響。

在清朝前期,這幾塊邊患的形勢是這樣的。

近代的世界 第一章 風雲前傳(三)清準之戰

清初形勢圖

由於滿人興起於東北地區,所以自然而然將東北地區帶入了清朝版圖,這塊邊患自消。而在滿人入關之前,漠南蒙古(今天的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地區)就已經成為了清朝的附庸。皇太極對漠南蒙古諸部十分看重,將早期歸附的科爾沁、喀喇沁和其他臨近後金之地的漠南蒙古部族編為八旗蒙古。旗下之人稱蒙古、蒙古旗人,是清代八旗制度中的主要組成部分,其待遇與滿族八旗無異。在後金對蒙古各部和明朝的戰爭中,蒙古八旗常常擔任嚮導全軍的角色,是最重要的騎兵突擊部隊。所以,這塊邊患也沒有了。

而上文所說的第一塊中的外蒙古部分,在清初被稱為喀爾喀蒙古。由土謝圖汗部、賽音諾顏部、車臣汗部和札薩克圖汗部四部組成,即後來之外蒙古。

前文說過,蒙古高原的遊牧民族必須同時掌握內外蒙古才能有所作為,不然以外蒙古的土地承載力,他們很難形成足夠的人口規模。所以,在失去漠南蒙古後,他們在清初並不是一個很大的威脅。實際上,它們是清朝屬國,首領為“汗”,臣屬於清朝皇帝,但不受清朝官員的管理,類似朝鮮、越南與清朝的關係。

上文可見,由於清朝統治者本身的特殊性,對中原王朝威脅最大的兩個地域,在清初就已經不是威脅了,下面著重介紹一下剩下的兩個版塊的威脅,其實同屬於一支——衛拉特蒙古。

說起“衛拉特”大家可能有些陌生,但之前它有個更有名的名字,叫“瓦剌”,明朝時其首領也先曾聚軍於土木堡,殲滅明軍主力,俘明英宗而去,史稱為土木堡之變。

後來東部蒙古達延汗興起,瓦剌部為了避其鋒芒,移師西北地區,勢力一度擴張至伊犁河流域一帶。在清代,其又被稱為厄魯特、漠西蒙古等。

在明末清初,衛拉特分裂為四大部族,分別為杜爾伯特(綽羅斯氏)、準噶爾(綽羅斯氏)、和碩特(成吉思汗二弟之後)、土爾扈特部。

17世紀初,衛拉特蒙古中的一個部族準噶爾部,在其首領巴圖爾渾臺吉的帶領下,在天山腳下強勢崛起,先擊敗了土爾扈特部,迫其西遷,到今天的伏爾加河流域,這就是土爾扈特部西遷的原因;之後,在準噶爾的威脅下,和碩特部又在固始汗率領下遷移到今天的青海一帶,建立了和碩特汗國。

至此,準噶爾汗國以伊犁為根據地,不斷出擊,兼併周圍的衛拉特蒙古各部,並向西方攻擊哈薩克族,逐漸變成了衛拉特諸蒙古部族中最強大的一支。

然而就在準噶爾部迅速崛起的同時,一個可怕的對手正在悄然東進,它就是沙皇俄國。

在準噶爾汗國四面出擊之時,沙皇俄國也在越過烏拉爾山脈進行東征。

其實此時沙俄的重心並不在東方,與瑞典和奧斯曼爭奪出海口是其首要任務。其之所以東擴,更多的是為了經濟利益。所以他們多選用小群的僱傭兵,以一種類似探險的方式東擴。

在東擴過程中,俄國人展現出了極為狡猾的一面。他們一方面採取懷柔政策,向各牧民的部族提供他們所欠缺的農作物良種及家畜,籠絡當地部族的上層貴族;另一方面則是在要地建設戰略據點,像後來的雅克薩城,通過建設這種軍事堡壘作為根據地,四面出擊,搶掠那些不聽話部族的人口和食物,來維持軍事存在。

通過這兩種方式,沙俄在各蒙古部族實際有效統治範圍的邊緣地區建立了一個個據點,擴大其管轄範圍,收納中立的規模較小的遊牧部落。同時,密切注意周邊部族的動向,一旦哪個部族發生天災人禍,則迅速出擊,將其納入自身統治。

這是一種對付遊牧民族的十分有效的方法。早在1653年俄國的哥薩克人已向貝加爾及黑龍江流域入侵,沿喀爾喀邊境建立了阿爾巴津(1657)、葉拉夫寧斯克(1660)等一系列城堡。而此時,清朝入關才僅僅16年,沙俄已經構建了一條從東北至北部環繞外貝加爾西部的戰略蠶食線。

面對這個西來的龐然大物,正在崛起中的準噶爾當然是不樂意的,因為它們之間面臨著直接的利息衝突。

在巴圖爾琿臺吉執政初期,準俄兩國就亞梅什湖的食鹽資源進行了爭奪。在近代之前,鹽鐵一直是戰略資源,對各民族都是如此。所以當沙俄的手伸向亞梅什鹽湖時,巴圖爾琿臺吉果斷出擊,擊潰了沙俄部隊。

而此時沙俄在西伯利亞的一堆軍事據點比較分散,也沒有多少正規軍,面對準噶爾遊牧騎兵的攻擊沒有太多辦法。1634年巴圖爾琿臺吉派兵包圍了在亞梅什湖附近搶奪資源的俄國人,並對周邊的沙俄據點進行了小規模的軍事掠奪。

同時,因為對沙俄的戰略意圖不瞭解,巴圖爾琿臺吉進行的針對沙俄的軍事行動都嚴格約束,並沒有擴大化的傾向。不僅如此,巴圖爾琿臺吉還比較積極的與沙俄進行貿易,沙俄的西伯利亞諸城鎮缺乏馬匹等必備商品,而準噶爾缺少火器、建築工匠。所以雙方進行了必要且頻繁的商貿交流。

而對此時對另一個龐然大物清帝國,巴圖爾琿臺吉則採取了更為柔和的外交策略。

順治四年(1647年)十月到十一月巴圖爾琿臺吉就曾遣使朝貢清朝,後又於順治七年、九年連續遣使貢馬。

由此可見,在巴圖爾琿臺吉執政時期所採取的外交政策是十分合理的。對有直接利益衝突的沙俄,採取平等且強硬的外交政策,但是控制衝突規模,且加強雙方貿易;對於沒有直接利益衝突的清帝國,則採取主動示弱的態度。這些政策對一個正處在崛起期的遊牧政權是十分有利的。

巴圖爾琿臺吉死後,其第五子僧格開始執政,這一對外政策被沿襲了下來。

1668年,僧格就其屬民被沙俄掠去的事實與俄使柏林進行交涉,並表示不惜兵戎相見;

1670年,僧格就歸還屬民問題再次警告沙俄並以扣留使者相威脅。之後僧格致信沙俄相關官員,表示可以繼續雙方貿易。

這些舉措都是在試圖建立一種平衡,一種讓沙俄知道我不好惹,同時又能繼續雙邊貿易、滿足準噶爾部族自身的利益需求的平衡。客觀而言,這是一種短期內十分聰明且有效的外交政策。

在清準俄三方大博弈開始的前夕,喀爾喀蒙古也在這種博弈中發生了一些變化。

在漠南蒙古歸附後金後,喀爾喀蒙古也開始主動向後金示好。

1638年土謝圖汗袞布多爾濟、車臣汗碩壘、札薩克圖汗素巴三部遣使進貢,皇太極諭令蒙古各部“歲貢白駝一、白馬八”,謂之“九白之貢”。

1635—1640年,喀爾喀諸部與此時仍未統一全國的清政權保持著良好的關係。但這種關係並非漠南蒙古的依附關係、臣屬關係,而是類似一種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事實上,喀爾喀諸部並不願意與清朝建立類似漠南蒙古的從屬關係,他們有更為遠大的理想。從民族感情和認同感上,他們更為懷念元帝國時期的輝煌與昌盛。

正是由於這種獨立性的體現,1640年在札薩克圖汗蘇巴第的倡導下,喀爾喀、衛拉特兩大族群在塔爾巴哈臺會盟。在這次會盟上制定了一部《蒙古—衛拉特法典》,這部法典類似一種軍事和政治同盟,主要內容有兩點,共同禦敵和維護民族共同利益。

這部法典實際上將漠西蒙古和漠北蒙古組成了一個鬆散的邦聯,其首腦就是札薩克圖汗蘇巴第和準噶爾汗巴圖爾琿臺吉。

同時,喀爾喀諸部對沙俄的東侵也十分不滿,當時的沙俄已經在今天的貝加爾湖附近建立了多個據點,布里亞特蒙古人基本上成為其附庸。而在與喀爾喀蒙古接壤的尼布楚地區,雙方多次發生衝突。如果按照這個形勢繼續下去的話,準喀兩大部族同盟,與清帝國保持附屬關係,共同抵禦沙俄,劇本已經寫好了。至少在當時,這是一個隊準、喀兩大部落最有利的劇本。

但是,就當一切已經就緒的時候,一個改變劇本的人登場了,他的名字叫噶爾丹。

近代的世界 第一章 風雲前傳(三)清準之戰

噶爾丹,全名綽羅斯·噶爾丹,準噶爾汗國第一任大汗巴圖爾琿臺吉之子,第二任大汗僧格之弟。其名取自藏語“甘丹”,意為兜率天。兜率是佛家欲界的第四天,釋尊成佛以前,在兜率天,從天降生人間成佛。

1648年,4歲的噶爾丹被認定為三世尹咱呼圖克圖的轉世。

1656年,12歲的噶爾丹赴西藏拉薩大昭寺接受五世達賴喇嘛灌頂,此後去日喀則扎什倫布寺拜四世班禪喇嘛為師。

1662年,四世班禪去世,18歲的噶爾丹回到大昭寺追隨五世達賴喇嘛,並深受器重,其間與桑結嘉措結為好友。噶爾丹在西藏期間留心軍政事務,史載:“不甚學梵書(佛經),顧時時取短槍摩弄”。

1670年,準噶爾大汗僧格被其同父異母的兄弟卓特巴巴圖爾、車臣臺吉殺害,26歲的噶爾丹聞訊秘密從西藏返回。

此時的噶爾丹雖然離開故土二十多年,但是支持者仍然很多。當然,大家之所以支持他,跟他自己的關係不大,而是看在他哥的面子上。因為當時僧格之子策妄阿拉布坦(請記住這個名字)年紀尚幼,無力撐持大局。而僧格之前乾的還不錯,所以對於僧格的弟弟,大家還是頗有好感。

這樣,噶爾丹在其叔楚琥爾烏巴什和僧格盟友和碩特部鄂齊爾圖汗的支持下,繼位大汗。這裡要說明下,噶爾丹的叔叔支持他就不用說了,自己家人,這個鄂齊爾圖汗之所以支持噶爾丹,是因為他的孫女嫁給了僧格。

1671年,在這兩大部落的支持下,噶爾丹擊敗了擊敗了車臣臺吉和卓特巴巴圖爾,算是報了殺兄之仇。

當年,噶爾丹派遣使節向清帝國進貢。根據《清聖祖實錄》記載:“厄魯特噶爾丹臺吉疏言,伊兄僧厄臺吉在時,曾遣使進貢。今請亦準照常遣使進貢。應如所請。從之。”

自此之後,每隔一年噶爾丹就會遣使來貢,這樣的慣例持續了三回。

之後,根據遊牧民族收繼婚的習俗,噶爾丹迎娶其兄僧格之妻阿努達喇為妻,成為準噶爾汗國的可敦(與可汗相對應,王后之意)。這個妹子不簡單,她有黃金家族的血統,還是當時噶爾丹盟友兼恩人碩特部鄂齊爾圖汗之孫女。她的故事在當今還被改編為電影上映,就是蒙古國第一古裝大片《阿努可敦》,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搜一下。關於這部電影立場的問題,後面我還會講。

從1671年-1675年,噶爾丹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整合部落、提升自身地位和向強者示弱上,等他籌備完畢後,他開始亮出了屠刀。但是他揮刀的方向很有問題,因為他最先開刀的對象就是幫助他上位的盟友。

1676年,噶爾丹擊敗其叔父楚琥布烏巴什,殺死其子巴噶班第,這位老兄是噶爾丹回國時的重要支持者。

1677年2月26日至4月14日,噶爾丹突然圍剿了鄂齊爾圖汗的部族。應當說,噶爾丹這件事幹的是相當無恥的。當時為該部族的大齋期,也就是禁慾禁食,很多人餓的受不了。而噶爾丹就瞅著這個機會突然發難,因此鄂齊爾圖汗準備不足,只以三萬人應戰,最終被噶爾丹所殺。

注意,這個鄂齊爾圖汗是噶爾丹回國初期鑑定的支持者,幫助他報殺兄之仇的盟友,他和他哥共用的老婆阿努可敦的爺爺。但是對噶爾丹而言,這些都無所謂,看好你的地盤,就要乾死你嗎,真不知道他跟著五世達賴都學了哪些佛法。

所以從感情角度講,噶爾丹殺害他叔父和鄂齊爾圖汗是毫無信義可言的。而噶爾丹之所以要這麼做,就是為了統一整個衛拉特蒙古做準備,因為吞併鄂齊爾圖部使準噶爾部成為衛拉特地區強大的政權之一。

1678年,噶爾丹入侵甘肅南山地區,衛拉特蒙古內部基本完成了統一;

1679年,噶爾丹以3萬軍隊佔領東突厥斯坦東部的哈密,並收取當地貢賦;

1680年,噶爾丹征服葉爾羌汗國及喀什噶利亞的吐魯番地區;

1682—1683年,噶爾丹向西征討哈薩克部族;

1683—1685年,噶爾丹征討布魯特人與烏茲別克人,甚至一度抵達薩雷闊裡山。

至此,整個衛拉特蒙古基本完成了統一,並完成了對今天的新疆周邊地區伊斯蘭國家的征服。

在噶爾丹統治地位逐漸確立的過程中,西藏達賴喇嘛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1680年前後噶爾丹從西藏達賴喇嘛處獲得“博碩克圖汗”的稱號。

達賴喇嘛之所以全力支持噶爾丹,除了關係鐵,還為了擴大藏傳佛教在衛拉特蒙古的影響力。因為當時的衛拉特境內,不僅僅有佛教勢力,還有大量的伊斯蘭教勢力。像哈密、吐魯番及南疆河中地區,伊斯蘭教城鎮遍佈。且這些城鎮大都位於東西方經濟要道,以經貿和當地特產為主要的經濟來源,但軍事實力較差,由衛拉特的整合來擴大藏傳佛教的影響力,再適合不過,這也符合噶爾丹自身的利益。

到目前為止,噶爾丹的做法雖然有些不講道義,但是大方向還是對的,完美契合了“遠交近攻”的策略。

然後,他就開始昏招頻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