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的世界 第一章 风云前传(三)清准之战

中原历代王朝的边患,可以分为四大块。

第一块大致是今天的内蒙和外蒙,典型的游牧部族。骁勇剽悍,威胁最大。这里的游牧部族往往起源于外蒙,而核心地区在内蒙,因为外蒙多荒漠戈壁,气候恶劣,土地承载力差,必须依托内蒙草原才能有所发展。

第二块大致是今天的东北地区,是渔猎民族。这里澄清一下,千万不要相信各种电视剧中所说女真人为游牧民族,这是错误的。女真人是渔猎民族,不是游牧民族。军队中确实有骑兵,但是跟游牧民族不同,他们的重装步兵同样占比很高。这部分民族自北宋兴起后对中原王朝的威胁十分巨大,因为高山密林是比茫茫草原更为有利的战略纵深,且土地承载力更高。

第三块大致是今天的新疆和中亚的东部地区,是半农半牧民族。这里的部族依托高山融雪而居,由于绿洲的碎片化,所以它们很难形成统一的族群,对中原政权基本没有威胁。

第四块是青藏高原,也是半农半牧民族。唐朝时期因为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大为改善,有唐一代其对中央政权是巨大的威胁。然而之后,由于全球气温的下降,青藏高原的土地承载力急剧下降,形成不了足够的人口规模,对后世王朝基本没有太大影响。

在清朝前期,这几块边患的形势是这样的。

近代的世界 第一章 风云前传(三)清准之战

清初形势图

由于满人兴起于东北地区,所以自然而然将东北地区带入了清朝版图,这块边患自消。而在满人入关之前,漠南蒙古(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就已经成为了清朝的附庸。皇太极对漠南蒙古诸部十分看重,将早期归附的科尔沁、喀喇沁和其他临近后金之地的漠南蒙古部族编为八旗蒙古。旗下之人称蒙古、蒙古旗人,是清代八旗制度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待遇与满族八旗无异。在后金对蒙古各部和明朝的战争中,蒙古八旗常常担任向导全军的角色,是最重要的骑兵突击部队。所以,这块边患也没有了。

而上文所说的第一块中的外蒙古部分,在清初被称为喀尔喀蒙古。由土谢图汗部、赛音诺颜部、车臣汗部和札萨克图汗部四部组成,即后来之外蒙古。

前文说过,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必须同时掌握内外蒙古才能有所作为,不然以外蒙古的土地承载力,他们很难形成足够的人口规模。所以,在失去漠南蒙古后,他们在清初并不是一个很大的威胁。实际上,它们是清朝属国,首领为“汗”,臣属于清朝皇帝,但不受清朝官员的管理,类似朝鲜、越南与清朝的关系。

上文可见,由于清朝统治者本身的特殊性,对中原王朝威胁最大的两个地域,在清初就已经不是威胁了,下面着重介绍一下剩下的两个版块的威胁,其实同属于一支——卫拉特蒙古。

说起“卫拉特”大家可能有些陌生,但之前它有个更有名的名字,叫“瓦剌”,明朝时其首领也先曾聚军于土木堡,歼灭明军主力,俘明英宗而去,史称为土木堡之变。

后来东部蒙古达延汗兴起,瓦剌部为了避其锋芒,移师西北地区,势力一度扩张至伊犁河流域一带。在清代,其又被称为厄鲁特、漠西蒙古等。

在明末清初,卫拉特分裂为四大部族,分别为杜尔伯特(绰罗斯氏)、准噶尔(绰罗斯氏)、和硕特(成吉思汗二弟之后)、土尔扈特部。

17世纪初,卫拉特蒙古中的一个部族准噶尔部,在其首领巴图尔浑台吉的带领下,在天山脚下强势崛起,先击败了土尔扈特部,迫其西迁,到今天的伏尔加河流域,这就是土尔扈特部西迁的原因;之后,在准噶尔的威胁下,和硕特部又在固始汗率领下迁移到今天的青海一带,建立了和硕特汗国。

至此,准噶尔汗国以伊犁为根据地,不断出击,兼并周围的卫拉特蒙古各部,并向西方攻击哈萨克族,逐渐变成了卫拉特诸蒙古部族中最强大的一支。

然而就在准噶尔部迅速崛起的同时,一个可怕的对手正在悄然东进,它就是沙皇俄国。

在准噶尔汗国四面出击之时,沙皇俄国也在越过乌拉尔山脉进行东征。

其实此时沙俄的重心并不在东方,与瑞典和奥斯曼争夺出海口是其首要任务。其之所以东扩,更多的是为了经济利益。所以他们多选用小群的雇佣兵,以一种类似探险的方式东扩。

在东扩过程中,俄国人展现出了极为狡猾的一面。他们一方面采取怀柔政策,向各牧民的部族提供他们所欠缺的农作物良种及家畜,笼络当地部族的上层贵族;另一方面则是在要地建设战略据点,像后来的雅克萨城,通过建设这种军事堡垒作为根据地,四面出击,抢掠那些不听话部族的人口和食物,来维持军事存在。

通过这两种方式,沙俄在各蒙古部族实际有效统治范围的边缘地区建立了一个个据点,扩大其管辖范围,收纳中立的规模较小的游牧部落。同时,密切注意周边部族的动向,一旦哪个部族发生天灾人祸,则迅速出击,将其纳入自身统治。

这是一种对付游牧民族的十分有效的方法。早在1653年俄国的哥萨克人已向贝加尔及黑龙江流域入侵,沿喀尔喀边境建立了阿尔巴津(1657)、叶拉夫宁斯克(1660)等一系列城堡。而此时,清朝入关才仅仅16年,沙俄已经构建了一条从东北至北部环绕外贝加尔西部的战略蚕食线。

面对这个西来的庞然大物,正在崛起中的准噶尔当然是不乐意的,因为它们之间面临着直接的利息冲突。

在巴图尔珲台吉执政初期,准俄两国就亚梅什湖的食盐资源进行了争夺。在近代之前,盐铁一直是战略资源,对各民族都是如此。所以当沙俄的手伸向亚梅什盐湖时,巴图尔珲台吉果断出击,击溃了沙俄部队。

而此时沙俄在西伯利亚的一堆军事据点比较分散,也没有多少正规军,面对准噶尔游牧骑兵的攻击没有太多办法。1634年巴图尔珲台吉派兵包围了在亚梅什湖附近抢夺资源的俄国人,并对周边的沙俄据点进行了小规模的军事掠夺。

同时,因为对沙俄的战略意图不了解,巴图尔珲台吉进行的针对沙俄的军事行动都严格约束,并没有扩大化的倾向。不仅如此,巴图尔珲台吉还比较积极的与沙俄进行贸易,沙俄的西伯利亚诸城镇缺乏马匹等必备商品,而准噶尔缺少火器、建筑工匠。所以双方进行了必要且频繁的商贸交流。

而对此时对另一个庞然大物清帝国,巴图尔珲台吉则采取了更为柔和的外交策略。

顺治四年(1647年)十月到十一月巴图尔珲台吉就曾遣使朝贡清朝,后又于顺治七年、九年连续遣使贡马。

由此可见,在巴图尔珲台吉执政时期所采取的外交政策是十分合理的。对有直接利益冲突的沙俄,采取平等且强硬的外交政策,但是控制冲突规模,且加强双方贸易;对于没有直接利益冲突的清帝国,则采取主动示弱的态度。这些政策对一个正处在崛起期的游牧政权是十分有利的。

巴图尔珲台吉死后,其第五子僧格开始执政,这一对外政策被沿袭了下来。

1668年,僧格就其属民被沙俄掠去的事实与俄使柏林进行交涉,并表示不惜兵戎相见;

1670年,僧格就归还属民问题再次警告沙俄并以扣留使者相威胁。之后僧格致信沙俄相关官员,表示可以继续双方贸易。

这些举措都是在试图建立一种平衡,一种让沙俄知道我不好惹,同时又能继续双边贸易、满足准噶尔部族自身的利益需求的平衡。客观而言,这是一种短期内十分聪明且有效的外交政策。

在清准俄三方大博弈开始的前夕,喀尔喀蒙古也在这种博弈中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漠南蒙古归附后金后,喀尔喀蒙古也开始主动向后金示好。

1638年土谢图汗衮布多尔济、车臣汗硕垒、札萨克图汗素巴三部遣使进贡,皇太极谕令蒙古各部“岁贡白驼一、白马八”,谓之“九白之贡”。

1635—1640年,喀尔喀诸部与此时仍未统一全国的清政权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并非漠南蒙古的依附关系、臣属关系,而是类似一种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事实上,喀尔喀诸部并不愿意与清朝建立类似漠南蒙古的从属关系,他们有更为远大的理想。从民族感情和认同感上,他们更为怀念元帝国时期的辉煌与昌盛。

正是由于这种独立性的体现,1640年在札萨克图汗苏巴第的倡导下,喀尔喀、卫拉特两大族群在塔尔巴哈台会盟。在这次会盟上制定了一部《蒙古—卫拉特法典》,这部法典类似一种军事和政治同盟,主要内容有两点,共同御敌和维护民族共同利益。

这部法典实际上将漠西蒙古和漠北蒙古组成了一个松散的邦联,其首脑就是札萨克图汗苏巴第和准噶尔汗巴图尔珲台吉。

同时,喀尔喀诸部对沙俄的东侵也十分不满,当时的沙俄已经在今天的贝加尔湖附近建立了多个据点,布里亚特蒙古人基本上成为其附庸。而在与喀尔喀蒙古接壤的尼布楚地区,双方多次发生冲突。如果按照这个形势继续下去的话,准喀两大部族同盟,与清帝国保持附属关系,共同抵御沙俄,剧本已经写好了。至少在当时,这是一个队准、喀两大部落最有利的剧本。

但是,就当一切已经就绪的时候,一个改变剧本的人登场了,他的名字叫噶尔丹。

近代的世界 第一章 风云前传(三)清准之战

噶尔丹,全名绰罗斯·噶尔丹,准噶尔汗国第一任大汗巴图尔珲台吉之子,第二任大汗僧格之弟。其名取自藏语“甘丹”,意为兜率天。兜率是佛家欲界的第四天,释尊成佛以前,在兜率天,从天降生人间成佛。

1648年,4岁的噶尔丹被认定为三世尹咱呼图克图的转世。

1656年,12岁的噶尔丹赴西藏拉萨大昭寺接受五世达赖喇嘛灌顶,此后去日喀则扎什伦布寺拜四世班禅喇嘛为师。

1662年,四世班禅去世,18岁的噶尔丹回到大昭寺追随五世达赖喇嘛,并深受器重,其间与桑结嘉措结为好友。噶尔丹在西藏期间留心军政事务,史载:“不甚学梵书(佛经),顾时时取短枪摩弄”。

1670年,准噶尔大汗僧格被其同父异母的兄弟卓特巴巴图尔、车臣台吉杀害,26岁的噶尔丹闻讯秘密从西藏返回。

此时的噶尔丹虽然离开故土二十多年,但是支持者仍然很多。当然,大家之所以支持他,跟他自己的关系不大,而是看在他哥的面子上。因为当时僧格之子策妄阿拉布坦(请记住这个名字)年纪尚幼,无力撑持大局。而僧格之前干的还不错,所以对于僧格的弟弟,大家还是颇有好感。

这样,噶尔丹在其叔楚琥尔乌巴什和僧格盟友和硕特部鄂齐尔图汗的支持下,继位大汗。这里要说明下,噶尔丹的叔叔支持他就不用说了,自己家人,这个鄂齐尔图汗之所以支持噶尔丹,是因为他的孙女嫁给了僧格。

1671年,在这两大部落的支持下,噶尔丹击败了击败了车臣台吉和卓特巴巴图尔,算是报了杀兄之仇。

当年,噶尔丹派遣使节向清帝国进贡。根据《清圣祖实录》记载:“厄鲁特噶尔丹台吉疏言,伊兄僧厄台吉在时,曾遣使进贡。今请亦准照常遣使进贡。应如所请。从之。”

自此之后,每隔一年噶尔丹就会遣使来贡,这样的惯例持续了三回。

之后,根据游牧民族收继婚的习俗,噶尔丹迎娶其兄僧格之妻阿努达喇为妻,成为准噶尔汗国的可敦(与可汗相对应,王后之意)。这个妹子不简单,她有黄金家族的血统,还是当时噶尔丹盟友兼恩人硕特部鄂齐尔图汗之孙女。她的故事在当今还被改编为电影上映,就是蒙古国第一古装大片《阿努可敦》,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搜一下。关于这部电影立场的问题,后面我还会讲。

从1671年-1675年,噶尔丹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整合部落、提升自身地位和向强者示弱上,等他筹备完毕后,他开始亮出了屠刀。但是他挥刀的方向很有问题,因为他最先开刀的对象就是帮助他上位的盟友。

1676年,噶尔丹击败其叔父楚琥布乌巴什,杀死其子巴噶班第,这位老兄是噶尔丹回国时的重要支持者。

1677年2月26日至4月14日,噶尔丹突然围剿了鄂齐尔图汗的部族。应当说,噶尔丹这件事干的是相当无耻的。当时为该部族的大斋期,也就是禁欲禁食,很多人饿的受不了。而噶尔丹就瞅着这个机会突然发难,因此鄂齐尔图汗准备不足,只以三万人应战,最终被噶尔丹所杀。

注意,这个鄂齐尔图汗是噶尔丹回国初期鉴定的支持者,帮助他报杀兄之仇的盟友,他和他哥共用的老婆阿努可敦的爷爷。但是对噶尔丹而言,这些都无所谓,看好你的地盘,就要干死你吗,真不知道他跟着五世达赖都学了哪些佛法。

所以从感情角度讲,噶尔丹杀害他叔父和鄂齐尔图汗是毫无信义可言的。而噶尔丹之所以要这么做,就是为了统一整个卫拉特蒙古做准备,因为吞并鄂齐尔图部使准噶尔部成为卫拉特地区强大的政权之一。

1678年,噶尔丹入侵甘肃南山地区,卫拉特蒙古内部基本完成了统一;

1679年,噶尔丹以3万军队占领东突厥斯坦东部的哈密,并收取当地贡赋;

1680年,噶尔丹征服叶尔羌汗国及喀什噶利亚的吐鲁番地区;

1682—1683年,噶尔丹向西征讨哈萨克部族;

1683—1685年,噶尔丹征讨布鲁特人与乌兹别克人,甚至一度抵达萨雷阔里山。

至此,整个卫拉特蒙古基本完成了统一,并完成了对今天的新疆周边地区伊斯兰国家的征服。

在噶尔丹统治地位逐渐确立的过程中,西藏达赖喇嘛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1680年前后噶尔丹从西藏达赖喇嘛处获得“博硕克图汗”的称号。

达赖喇嘛之所以全力支持噶尔丹,除了关系铁,还为了扩大藏传佛教在卫拉特蒙古的影响力。因为当时的卫拉特境内,不仅仅有佛教势力,还有大量的伊斯兰教势力。像哈密、吐鲁番及南疆河中地区,伊斯兰教城镇遍布。且这些城镇大都位于东西方经济要道,以经贸和当地特产为主要的经济来源,但军事实力较差,由卫拉特的整合来扩大藏传佛教的影响力,再适合不过,这也符合噶尔丹自身的利益。

到目前为止,噶尔丹的做法虽然有些不讲道义,但是大方向还是对的,完美契合了“远交近攻”的策略。

然后,他就开始昏招频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