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疫情後續的不同產業發展

截至 3 月 22 日,國內上市公司的復工復產率超 98%。但國內疫情好轉的同時,海外疫情持續爆發。

疫情限制了跨境流動(人力、物品),人員隔離帶來了全球需求萎縮。

因當前全球產業鏈的既有結構較為穩定成熟,作為產業鏈單一環節的部分國內企業,要麼面臨歐美訂單銳減的問題、要麼訂單火爆但原材料須從疫情災區進口的困境。

外需回落壓力山大的情況下,以“內需”補“外需”是提振經濟的關鍵,而“基建”與“消費”是本次擴內需的兩條主流。

基建方面,傳統基建理論上仍有提升空間(例如截至2018年末,美國的人均鐵路里程數為4.6公里/萬人,幾乎是中國0.48公里/萬人的10倍);新基建的體量雖然不大,但是優化供給側,能撬動上下游投資;公共衛生體系等“類新基建”則對經濟長期發展、人民福祉有重大意義。

消費方面,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百姓的備災心理,所謂“報復性消費”可能弱於預期,餐飲等服務行業的復甦需要“疫苗”等定心丸;汽車等可選消費恢復也相對緩慢。

總的來看,近期能化危為機的產業需要具備以下1個或幾個特點:”國內產業鏈較為完備“、”物理流動較少“、”適合在家辦公“、”競爭性商品進口量較大“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