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特色:坊市都城

絲綢之路肇始於大漢帝國,但其興盛是在大唐。西域的胡商通過河西走廊進入中原,第一站就是關中平原。所以,位於關中的長安被稱為絲綢之路的起點。

隋唐特色:坊市都城

大唐都城長安位於身居內陸的關中平原,這裡在公元十世紀以前的都是中華帝國的政治權利中心。從地形上講,關中的東面是“山河表裡潼關路”,有華山、黃河為屏障,函谷關、潼關都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關隘;南面是東西延綿的秦嶺,最高峰太白山海拔3771.2米;西邊則有六盤山為屏障,自古稱隴山。在這片盆地中間,有著號稱沃野千里的關中平原,肥沃的土地所生產的糧食可以供應相當數量的人口;在平原的北面和長安近郊,還各有一片水草豐盛的牧場,可以提供大量軍馬牛羊。

隋唐特色:坊市都城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看,關中這種地理結構也有它的弱點,畢竟是小盆地,耕地資源有限,難以支撐一個有大量消費人口的首都經濟圈,而潼關、函谷關的交通險峻難走,一旦遇上饑荒很容易陷入糧食危機,這時候皇帝就會臨時離開長安到洛陽找吃的。洛陽位於華北平原的西邊,從華北和江南漕運過來的賦稅和大米都要在此彙集,再通過陸路轉運至關中。雖然洛陽的防衛優勢不如長安,但它是長安的橋頭堡,是長安連接東方的節點。所以在歷史上,定都長安的王朝都免不了對洛陽的重視,它們就像車之兩輪,其中長安為主,洛陽是依附性的。

隋唐特色:坊市都城

唐長安城,是典型的棋盤狀城市。整個城市被分為大大小小的“”,“坊”就好比一個居民小區,每個“坊”基本都是四四方方,城市的道路也四四方方,整個長安城的輪廓也是四四方方,就像個大棋盤,而位於上座(北面),縱觀全局的弈者,就是高高在上的皇帝。

唐長安城的皇城位於整個城市的北邊,著名的大明宮甚至是在長安城這個大方框的外面。這種設計理念是貫徹古人“天子南面聽天下”的政治理念。您可能會想,皇宮位於城牆邊上甚至“城外”,一旦北方遊牧民族揮師南下,首先不就劍指皇宮,這不是對防衛不利嗎?

隋唐特色:坊市都城

確實,一般的都城,皇宮都是位於正中央,這是君臨天下的象徵,也是為了有雙重防衛(城牆+宮牆)。而從南北朝開始,就有宮城建於城北的傾向。實際上,這座位於長安北城牆以外的大明宮,在它的四周,也就是長安城北面和西面,是廣闊的皇家禁苑——御苑,御苑周圍也有城牆包圍。皇帝在這片御苑裡養珍稀動物、狩獵,御苑裡還有御林軍的兵營。所以說,如果把這個御苑納入視野,大明宮實際上還是處於長安城和御苑組成的這片區域的中心。這種“四四方方”、附帶御苑的建築風格,是隋唐都城的一大特色。

隋唐特色:坊市都城

隋唐都城的另一大特色是左右(東西)對稱。唐長安城以朱雀門大街為中軸線,呈東西對稱格局。城內南北十一條街道,東西十四條街道,將長安城網隔成棋盤狀。朱雀門大街是最大的形象道路,路寬約150米,左右設有排水溝,並整齊栽滿柳樹。以這條街為界,西邊是長安縣,東邊是萬年縣。皇城面前那條東西走向的大街是二號形象街道,作用相當於現在北京的長安街,路寬約120米,這是京城最繁忙的一條街道,因為它經過了東西兩市這兩個商業中心,沿途還有各級官署衙門、花街柳巷,客流熙熙攘攘。

隋唐特色:坊市都城

這些街道分隔出來的坊,東西兩縣各54個,加上東西兩市,還有一個擁有曲江池的娛樂場所芙蓉園,一共111個功能區。大坊周長約4公里,小坊約2.1公里。這些居民小區都有高3米的土牆包圍,大坊4個坊門,小坊2個坊門,各坊都有“坊正”負責管理,日出開門,日落關門,居民必須在日落前回到各自的坊內。隨著時間推移,東半城演變成富人區,而西半城漸漸成了窮人區。

這種“坊”的建築風格和管理模式是從哪裡得到啟發的呢?我們能找到的先驅就是北魏都城的“裡”,結構和模式是相近的。由於北魏和隋唐王朝都是和北方遊牧民族密切相關的政權,在遊牧世界裡,部落是基層組織單位,部落在作為一個獨立主體的同時,效忠於遊牧世界的領袖。如果我們仔細思考“坊(裡)”所具有的特徵和其時代背景,就不難在其中找到遊牧部落的痕跡。

隋唐特色:坊市都城

長安人口號稱百萬,這是一個後世估計的數字。從史籍記載來看,萬年和長安兩縣在編的戶數是七萬五千至八萬戶,按每戶平均五人計算,大概四十萬人。這四十萬人裡,大約三十萬住在城內,十萬是城外的農民。但計算長安的總人口,不能把這些農民排除在外,因為他是整個長安統治系統不可或缺的基礎。此外,在這些“編戶”之外,還有一大幫與朝廷有關的人員,包括皇族、貴族、中央官僚、下級官吏以及宮女、宦官、奴婢、樂戶,此外還有佛道僧尼、外國人、旅人、科舉考生等,這些加起來也有三十萬人。另外加上中央駐軍十幾萬,還有可能存在的黑戶十幾萬,總人口估計百萬是說得通的。長安也是當時全球唯一的百萬人口的超大城市,無愧於大唐帝國的首都。

隋唐特色:坊市都城

和“坊”不一樣,“”在中午日中時的鼓聲中開門,日落關門,相當於每天只營業約五個小時。市的規模和一個大坊相當,是個周長四公里的正方形,周圍被坊牆圍住,但它的中間道路不是十字型,而是井字型,每邊各開兩個大門,“市井”一詞由此來。市的正中心是“市署”和“平準署”。“平準署”負責國有機構需要的買賣;“市署”則負責整個商貿的管理,掌管市門的鑰匙,監管物價、質量、公平交易,每年八月份還要統一檢查所有的秤。

隋唐特色:坊市都城

東市位於富人區,主要賣奢侈用品為多。西市是絲綢之路的起點,主要賣進口貨,也是胡人集中的區域。這兩個市有多繁華呢,根據一份記載,安史之亂後的武宗會昌三年(843),東市一部分發生火災,就造成十二行四千多家商鋪被燒燬。東市及其周邊諸坊,靠近大明宮和玄宗皇帝喜歡去的興慶宮,中央官僚為了方便皇帝召集,大多將府邸設置於此,這也是皇城東會變成富人區的一大原因。

東市的西鄰,是著名的平康坊——歌伎院館的主要集中地。其中北曲為下等伎女所居,中曲、南曲是上等伎院,裡面的歌伎都被培養得琴棋書畫皆通。此外,因平康坊位於皇城東,靠近中央官署衙門,各地駐京辦事處“進奏院”有十五個設在平康坊內,這裡也成了大唐王朝的信息交匯中心。《長安十二時辰》裡,林九郎的宅邸就在伎院叢立的平康坊內,其原型李林甫的宅邸也確實坐落於斯。

隋唐特色:坊市都城

平康坊北鄰的崇仁坊,相隔長安主幹道春明大道,這裡是旅館的聚集地,進京參加科舉的士子最喜歡住在這裡,一來是交通方便且接近考試地點,二來可以就近去平康坊領略大唐盛世的第三產業。

正如《長安十二時辰》裡頭說的,玄宗皇帝十分喜歡自己在興慶坊的潛邸(潛龍之邸,即皇帝即位進宮前的住所),將之裝修升級為興慶宮,當了皇帝后還時不時喜歡回去住幾天。興慶宮恰好毗鄰長安城東城郭,大明宮也緊靠長安城東北城郭,為了皇帝回家的方便,所以沿著東城郭內側修建了一道和城牆一樣高的夾牆,經過城門處就修築石梯越過,與東城郭之間形成一條封閉的直達通道,這就是玄宗專用的高速公路,稱為“夾城道”,一直延伸到長安城東南角的曲江池。

隋唐特色:坊市都城

“夾城道”不是唐朝的首創,在秦朝一統天下之後,秦始皇在北坂仿建六國宮殿數百間,和咸陽宮之間就用一種叫“閣道”的高架專用道連接。這種道路就是在原有道路的上方修木板通道,並封閉起來,像空中閣樓,所以稱“閣道”。因為是建在已有道路的二層,是複式,所以又稱“複道”。大家可記得《阿房宮賦》有這麼一句:“複道行空,不霽何虹”,指的就是這種高架路。在不能建閣道的地方,以及通往全國的部分馳道,就在平地將專用道路用木板將兩側封閉,稱為“甬道”,通行不受干擾,也用於秦國對全國的快速用兵。

隋唐特色:坊市都城

安史之亂以後,對城內商貿的管理出現鬆懈,有的商店開始在沿街開門做生意,並且經營到凌晨,門禁政策形同虛設。在唐朝中葉,商貿的發達促使大宗貿易興盛,由於攜帶大量銅錢在外經商不便,於是出現了“飛錢”,就是可以異地兌換的票據,這是紙幣的濫觴。

長安、洛陽之外,南方的揚州、益州也發展成為商業大都市。尤其是揚州,鼎盛時期人口已經達到長安的一半,坊制和市制早已名存實亡。揚州是扼運河要衝,沿河商鋪林立,徹夜燈火通明,文人騷客雲集,呈一時之盛。在揚州到洛陽的運河沿岸,城市之間的農村地區也形成一個個小市集,稱“草市”,農民在草市與城市的商人進行商品交換,是城鎮化的一種先聲。

隋唐特色:坊市都城

此外,東漢曾設立十三個州,州是郡的上級單位。但在南北朝大分類時期,州大量設置,逐漸與郡平級。再到了唐朝,州完全取代了郡,中國的地方層級經歷了郡縣制、州郡縣制,再到最後的州縣制,自此完成。而且此時州的數量比漢朝郡的數量要多得多,一方面是領土的擴張,但直轄土地方面唐朝比漢朝也大不到哪裡去,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州所管轄的面積大大縮小,這是人口增長的結果,也是行政能力強化、精細統治的需要。

隋唐特色:坊市都城

於此對應的,地方上的人事權也徹底收歸中央,以往地方長官可以對一定級別的下屬自行徵召任用,但到了景雲元年(710年),宋景任吏部尚書開始,地方上的官員都要通過吏部尚書的選任。

管見所及,不吝雅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