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的夜間戰鬥機是怎麼瞄準的?

法醫小白


首先,我們必須要從實戰角度解答這個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夠理解當時的情況。二戰時期的夜間戰鬥機戰鬥機會很少,原因就是缺少支持夜間作戰的技術,這是一個前提。二戰時期只所以成為雷達用於戰鬥機空中作戰的發展期,是轟炸機給帶動起來的。轟炸機有領航員,而且轟炸機都是有固定的轟炸目標,利用無線電導航儀,或者是羅盤解算就能夠飛到目標上空並返回,而且地面燈光也是一個很好的導航參照物。為了能夠攔截轟炸機的轟炸,戰鬥機開始探索夜間如何打轟炸機,其中雷達上機就是二戰後期的一個摸索的結果。戰鬥機夜間作戰有幾個階段,我們說說這個問題。



夜間戰鬥機誕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以專門的夜間戰鬥機模式出現的,導航為人眼導航,也就是全靠飛行員瞪大眼睛去發現目標。因此,夜間戰鬥機通常都是兩個人以上,並且戰鬥的性能要求主要追求留空時間長,火力持續性能好,火力要猛,對於航速、機動能力要求不高,這個傳統被繼承下來。二戰時期有了雷達,但主要是地面雷達站,同時探照燈成為主要的探測空中轟炸機的設備,因此,二戰時期的夜間防空和夜間空中作戰都是由地面雷達引導+探照燈+高炮,或者是+戰鬥機這樣的做戰模式。

地面雷達通過搜索探測,找到來襲目標大概的位置,當然的地面雷達很落後,只能提供目標信息,而且是人工作業解算分析,效率低,精準度差,不能提供詳細信息,只能是大概的目標方位,並且信號雜波也大,出現虛警的情況很多。地面雷達發現目標後,通過無線電把戰鬥機引導到目標空域,也就到位了,因為地面雷達無法區別誰是誰,剩下的就交給戰鬥機了。此時夜間戰鬥機就開始肉眼導航模式,看誰眼睛尖了。如果來襲轟炸機地區有己方探照燈部隊,就引導探照燈照射來襲轟炸機,己方戰鬥機衝上去把轟炸機打下來。但這種方式受限很大,當時的雷達探測距離近,無法滿足需要,於是就探索戰鬥機獨立空戰能力,想了很多方法,把探照燈安裝到飛機上,發射照明彈等等,但都不理想,於是雷達開始被安裝到了戰鬥機上。


說明一下,二戰時期的夜間戰鬥機還是以專用夜戰形式存在的,夜間戰鬥機都是雙發的大型戰鬥機,乘員最少兩人以上,有專門的雷達操控員。二戰時期最著名的夜間戰鬥機是納粹德國的He.219“夜梟”夜間戰鬥機,也是世界第一款安裝彈射座椅的夜間專用戰鬥機。而攜帶有雷達的夜間戰鬥機是納粹德國Bf110F-4夜間戰鬥機,1941年8月被研製出來,戰場上的優秀使用表現受到了各國的關注。此款機型中的改進版本Bf110G-4G4無疑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夜間戰鬥機,配置了多種雷達,從1943年2月投入生產直到戰爭結束共建造了2191架。

二戰時期日本的愛知 S1A “電光” 夜間戰鬥機,這是日本海軍二戰期間研製的唯一的一款夜間戰鬥機,設計理念很先進,內藏式的雷達天線,紅外感應器,雷達波束測向器(相當於今天的雷達告警器)等。不過時間太晚,1945年6月原型機才搞出來,沒來得及試飛,美軍就把工廠給炸了。其實二戰時期日本陸軍有夜間戰鬥機Ki-145夜間戰鬥機,不過二戰時期日本陸軍和海軍有仇,相互拆臺。

P-61黑寡婦夜間戰鬥機,這是二戰時期美國研製的夜間戰鬥機,也是美軍第一個夜間戰鬥機,個頭有中型轟炸機那麼大,四名乘員,內藏式機頭雷達,黑寡婦是二戰時期一款不錯的夜間戰鬥機。




英國的DH98“蚊”式夜間戰鬥機/轟炸機,這是一架全木質的戰鬥機,從1939年~1945年時間內,當時的雙方戰鬥機行列中用途最廣泛的戰鬥力。

通過上述能夠看出來,二戰時期有雷達的戰鬥機數量並不多,機型也不多,而且都是專用型,採用雙方佈局,兩人以上的乘員。除了這些有雷達的夜間戰鬥機,其它的都是地面雷達引導,探照燈、夜光彈,肉眼搜索的夜間模式,不過非夜間戰鬥機夜間作戰的經歷並不多。而專業的夜間戰鬥機也多是以打擊轟炸機為主。雷達真正走向成熟是二戰結束以後逐步發展起來的。


以上是兔哥個人觀點,歡迎關注兔哥,歡迎探討評論!圖片來源網絡。


兔哥42928


瞄準?和晝間戰鬥機一樣,都是通過瞄準具用眼睛瞄準唄!不過夜間不總是月朗星稀,也有天氣晦暗視線不良的時候,此時難的首先不是瞄準,而是找到目標。所以二戰夜間戰鬥機使用探照燈和雷達來搜索目標並輔助瞄準。首先依賴地面雷達或防空警戒哨、聽音器,提供大致的目標方位,把戰鬥機引導到目標空域,然後戰鬥機就要靠自己了。圖一是圖賓燈,用來照射目標,但這東西就好像夜間打著手電找人,很可能你沒看見別人,別人倒先看見你了。所以雷達發明以後取代探照燈成為夜間攔截作戰的主力裝備。圖二圖三機首的天線就是當時的雷達。圖四圖五是德國FUG200雷達的天線和顯示器。可以看出,當時的雷達大多並不能像現代機載雷達一樣左右擺動或俯仰掃描。只能探測前方狹窄角度內的目標。如果要搜索得靠飛機轉向來掃描。但相對於探照燈或目視搜索,這在當時已經是了不得的科技了。雷達發現目標後,也只是在小小示波器屏幕上顯示出一個小波峰,表示正前方某距離內有飛機。然後飛行員要努力判斷目標航向並保持追蹤,努力接近到目視距離內識別敵我並開火。還有部分戰鬥機雷達探照燈並用,用雷達發現目標後再打開探照燈照射,就可以避免過早被敵人發現。







薺菜糰子


空軍夜戰其實並不是在二戰開始的,在一戰期間戰機就試圖夜戰,不過危險性相當的高。在二戰前期。有一些戰鬥機是這樣設計的:

這是一架英國的浩劫式戰鬥機,飛機的機頭很特別。

轉過來看:

你會發現這架飛機的頭部硬懟進去了一個探照燈。

探照燈的亮度是27億坎德拉。什麼概念呢?這盞探照燈可以照亮大約7公里以外的德國轟炸機或者飛艇。

通常,這種飛機會在地面雷達的引導下飛向德國的轟炸機群,然後打開探照燈在天空中搜索目標。

然後就沒然後了。

因為,這架飛機雖然叫做戰鬥機但是並沒有武裝。

它的作用是將探照燈搬到天上去,由這架飛行的手電筒照亮敵人轟炸機,再由協行的戰鬥機去開火打擊目標。

理想很豐滿、現實忒特麼骨感。從1941年這種飛行手電筒裝備到1943年完全退出戰鬥,這個型號的飛機參加的戰鬥中沒有任何資料表明被擊落的德國轟炸機是在飛行手電的幫助下完成的。

同時,這個27億坎德拉的大手電也嚴重干擾了協行的其他戰鬥機的飛行安全。導致一部分飛行員在強光的照射下迷航墜毀——這和不讓用激光筆照客機的道理是一樣的。


後來在1944年之後這種飛行探照燈有了個改版

亮度減小到9千萬坎德拉,只不過用途就不是照亮敵方轟炸機了,而是勇於在夜間照射以便發現的高的u型潛艇,咱就不展開說了。


在探照燈技術的同時,另外一項技術開始蓬勃發展。這就是機載雷達。

各個國家都將小功率的機載雷達放到了戰鬥機上,但是由於當時的雷達技術還很落後,因此很少使用但引擎戰鬥機攜帶雷達上天,於是就有了重型雙引擎戰機攜帶雷達專門用於夜間作戰的“夜間戰鬥機”。


在夜間戰鬥機裡面有專門的雷達手,他們負責操作搜索雷達來發現遠處的敵方戰鬥機。這就解決了“知道敵人方位”的問題。通常這類夜間戰鬥機都可以在地面雷達的引導下進入戰區,然後迅速的用機載雷達發現目標。


但光看得到還不行,咱還得打啊!黑燈瞎火的情況下怎麼能找到敵人的飛機然後開火呢?

這就誕生了炮瞄雷達技術。例如美國二戰末期的P-70戰鬥機上的SRR-520雷達。

這個雷達有一個歸零區域,在戰機的正前方(軸線正負3度)6000英尺(大約1800米)的距離上如果有目標的話,會發出由弱到強的頻響,聲音越高證明距離目標越近,這時候飛行員按下機炮按鈕8成是可以擊中目標的。


能打中目標的原因就是雷達和機炮安裝在了一個相對較近的軸線上而且,這個系統還有自動模式,只要目標進入區域就可以自動開火。能提前知道自己打不打的中目標這件事很牛氣啊!於是後來這種系統不僅僅在夜間使用,在白天也會用起來。

再後來這個系統又開始改進,加上了加速度傳感器和角度傳感器,這種雷達就可以隨著飛機的機動做小角度的調整,同時還會計算出炮彈的落點。

這也就進化成了現代戰機瞄準雷達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現代戰機只需要將抬頭顯示器上的圓圈套住目標那麼就可以確保擊中了,在做大角度機動的時候,還會有一條穿過圓圈的線,這條線是計算出來的炮彈落點線,只要用這條線壓住敵方戰機,不必套入圓圈也可以用很大概率命中目標。


這還沒完,瞄準雷達還發展了一下應用在這個位置:

我們在1130炮上會看到一個錐形的雷達。

這也是當時二戰夜間戰鬥機的遺留產物。

在近防炮工作的時候由搜索雷達和光電傳感器指示炮口轉向目標,那什麼時候開火呢?這就在於上面錐形的炮瞄雷達作出指示了。當雷達探測到炮口正前方的目標的時候給出開火信號,這是近炮炮就會自動開火了。從原理上來說是不是和剛才說的P-70是完全一樣的呢?


軍武數據庫


二戰時期因技術原因(無法瞄準)沒有夜間戰鬥機,只有夜間轟炸機,根據預定的航線飛到預定的目標進行轟炸後返回


792突擊步槍


滿月無雲的時候夜空還是有一定亮度可以偶發防禦


新世界有趣看點


我是雪松,二戰時期戰鬥機基本不能夜航,換句話說:沒那個功能。


雪松127947852


依靠地面己方人員的火光、信號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