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小心!別讓愛成為孩子的負擔

某小學操場上,人山人海,炎熱的天氣似乎並未阻擋學生們的熱情。主席臺上,一位中年男子手持麥克風,聲情並茂,帶著哭腔,大聲地對著臺下的小學生們說:

“在全世界,只有一個國家的母親是最偉大的,就是我們中國孩子的母親……”謳歌母愛之後,緊接著傳來激昂悲壯的語調,教育孩子要學會忍受母親發脾氣,“情緒如果不發洩出來,我們的媽媽就會得精神病;母親的情緒如果發洩到老公身上,老公不吃這一套;如果發洩到爺爺奶奶身上,爺爺奶奶會說她不孝;如果發洩到領導身上,領導會說她找死,所以,她只能發洩到自己兒女身上。如果媽媽的情緒不能發洩出來,她就會得很嚴重的病,他就不能更好地愛我們……”

臺下的孩子們,可以說是“悲傷逆流成河”,哭得稀里嘩啦,難以自已。

就在一週前,一段名為“朔州市實驗小學學生,聽取感恩教育集體痛哭”的視頻在網上引起熱議,很多網友非常不認可這種形式的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小心!別讓愛成為孩子的負擔

感恩教育:小心!別讓愛成為孩子的負擔

感恩教育:小心!別讓愛成為孩子的負擔

感恩教育:小心!別讓愛成為孩子的負擔

今天我們並不想一味放大:一次演講會對孩子一生造成多麼災難的影響。但6·1兒童節剛過去不久,作為一名家庭教育從業者,我們更想去討論和質問:

感恩本是美好的品格,但這種美好的品格,是被“教”會的嗎?

感恩教育過猶不及,破壞親子間自然真實的情感

感恩是一種非常好的心態和品格,但“感恩”是不是能夠通過講講講,不停的講道理“教”出來,這點實在值得商榷。微博網友@南風和藍 對此事評論道:“孩子和父母的感情本來是自然天然的,父母對孩子的愛本來是自然天然的,但把一種額外的“意義”強行灌輸給孩子(如,父母對你付出犧牲不容易,父母生你是偉大的的苦難,父母之愛你怎麼也還不完),誘導孩子放棄自然情感,向這些虛假的意義認同。這就是精神的誘導、綁架、強姦。”

正如這位網友所言,親子之間的愛本應是自然流淌的。感恩之情,則孕育在這自然流淌的愛之中。孩子因深深感受到父母的愛、關注、尊重和呵護,對父母自然生髮出一種感謝的情感,感恩來源於親子之間真實溫暖的關係。

真正的感恩,並非因為“我虧欠你,我要還債”,而是源於愛和尊重。凡是通過給孩子製造內疚感、沉重感和虧欠感來教育孩子感恩的,大多都事與願違。

這樣的教育不僅沒有效果,可能反而還會破壞本來自然輕鬆的親子關係,讓這樣的關係揹負過多的負擔。這樣的感恩教育如果頻繁做,反而會讓孩子在內心甚至在生活中遠離父母,因為沒有人喜歡有負擔感的關係。

第二,當孩子相信這份恩情自己無以為報時,他會選擇逃離。充滿歉疚的親子關係給予孩子的沉重負擔,只會讓感恩兩字消失無形。

除了空講大道理,強行灌輸價值觀與意義,還有一類感恩教育,多半是利用孩子的天真無邪為其製造愛的愧疚感,進而形成情感綁架,並讓孩子們認為“都是自己不好”“都是自己的錯”。

然而,沒有人喜歡虧欠的感覺。無論是親子關係、夫妻關係亦或是朋友關係,當一方感覺到自己無法回報另一方的付出時,他們內心往往會生出極大的無力感、自責感和歉疚感,這些感覺會讓他們自我攻擊,出於自我保護和防禦他們很可能會遠離這樣的關係。

感恩教育:小心!別讓愛成為孩子的負擔

一位心理諮詢師朋友和我說過這樣一個案例:

來接受心理治療的是一位高三的男孩子。他的父母說,孩子高一高二學習還是蠻好的,可到了高三,成績突然一落千丈。原本性格開朗的兒子,開始變得沉默寡言,一回到家就把自己鎖在屋子裡,不願意和父母說話,而且脾氣越來越大,父母稍微噓寒問暖他就會莫名其妙生氣。經過這位朋友反覆的溝通和對話,這個男孩終於說出了心裡話:“我覺得我還不起。他們(父母長輩等)對我太好了,一切都圍著我轉,所有事情都為我的學業讓路。我覺得我負擔不起。我覺得如果我考不上好大學,我就是罪人。”朋友說,這個男孩子非常焦慮。父母越是對他好,他就越焦慮。他身上揹負了太多還不清的恩情,這種沉重的感覺讓他想要逃離父母,逃離這個家。

雖然這個案例比較極端,但類似的案例的數量,正在呈現上升趨勢。尤其是獨生子女這一代人,全家六口人(父母、隔代長輩)盯著這一個,所有人的愛、關注都灌注在一個孩子身上。孩子已經承受了太多他無法償還的恩,如果灌輸式、表演式的感恩教育再次推波助瀾,會讓孩子內心充滿濃烈的、無法承受的愧疚和焦慮。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小孩是一個知道感恩的孩子,但如此用力過猛的感恩教育,不僅不能讓孩子學會感恩,反而會破壞親子關係,破壞孩子的獨立思考和自主性。孩子學會的不是愛父母,而是討好父母;孩子不是因愛而善待父母,而是被愧疚和恐懼驅使去行使一些“形式主義的孝”。試問:沒有了愛的流動和真情實感的“孝”又有多大價值呢?

別讓愛成為孩子生命不可承受之重,真正有效的感恩教育,來自父母自身的行為。我相信絕大多數母親,在孕育生命的時候,想的不是“養兒防老”,也不是孩子將來“知恩圖報”,而是懷著即將迎接一個新生命的喜悅和期待,那是一種完全不求回報、沒有條件的愛。

然而,隨著孩子日漸長大,無條件的愛漸漸有了一些條件。比如聽話、懂事、感恩、上進、學習好等等。當父母開始以犧牲自己的需求為代價來愛孩子時,內心的付出感也在漸漸累積。如果孩子爭氣還好,若是不如父母意了,得到的就是抱怨和指責,“我辛辛苦苦把你養大你怎麼這麼不爭氣?”“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你怎麼不領情?”“要不是為了你,我才不會……!”孕育生命之處的喜悅已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委屈和怨怒。在這樣的關係中,父母痛苦,孩子感受不到愛。

到底是哪裡出了錯?讓原本情感自然流動的愛變成了乾枯的河床?這些父母擔心,如果不進行感恩教育,孩子就會變得忘恩負義,人情淡漠。其實,我們大可不必為此焦慮。孩子很真實,他們天然忠於父母。如果你善待自己的父母,善待自己愛人的父母,對生活中的點滴懷有感恩之情,我們不用擔心孩子將來不孝,更不用擔心他們變成孤恩負德之輩。若我們自己尚無法做到心懷感恩,再多的感恩教育也只能變成適得其反的情感綁架。

我們會發現,那些不再恐懼“因為缺少說教,孩子就會忘恩負義”的家長,反而更能贏得孩子的愛和一份溫暖的親子關係

。他們往往並不認為孩子虧欠自己什麼,他們反而覺得,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把一個生命帶到這個未知的世界上,自己有責任和義務用愛滋養這個生命。懷抱著這樣的認知和心態,他們對養育過程中的不如意有更大寬容和耐心,對孩子有更多的接納和理解。他們沒有賦予愛任何“偉大”“如山”的沉重意義感,但卻向我們展示了愛的真諦。

感恩教育:小心!別讓愛成為孩子的負擔

中國著名精神分析心理治療師曾奇峰曾在2007年給女兒的信中這樣寫道:

“我永遠都不會跟你談孝順爸爸媽媽的事。因為我覺得,如果在你小時候我們對你很好的話,我們老了你自然會對我們好的;我不想把這樣自然而然的事情,當成倫理道德的壓力施加給你。就像我會自然而然享受美食,而不必總是給自己強調,不吃飯就會死去一樣。自然的力量是很強大的,把孩子對父母的自然的愛,硬性規定成一個道德準則,是大家犯的一個最為愚蠢的錯誤。

我甚至不會對你說將來要對你的公公婆婆好,因為我知道,一個心中有自然而然的愛的情感的人,也會自然而然地愛她的愛人的親人。這樣的愛,可以給你幸福,也可以使跟你有關的人幸福。

你一定要問,這個世界上為什麼有那麼多對父母不孝的人呢?爸爸告訴你,孩子的不孝,是繼發性的、反應性的。簡單地說,一個孩子如果在小時候沒有得到父母高品質的愛,那他或者她也就沒有愛的能力,所以就對父母也沒有愛了。

孩子出生時幾乎就是一張白紙,愛和恨的能力,都是後來學會的,而學習的主要對象,就是父母。撫養你的確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你的一切都會成為我們擔憂的焦點:成長、健康、飲食、安全、交友、學習、遊戲,還有以後的專業、工作、擇偶、婚姻和生育。

從你的祖父輩那裡我們知道,這可是一個沒有盡頭的艱辛旅途呢。但你不必內疚,我想說的是,你帶給我們的快樂,帶給我們的活著的意義,遠遠超過了我們付出的辛苦。人生美好的地方之一是,你經常需要做出選擇,而且,你事先並不知道,你的選擇是不是最好的。這樣的有點“冒險”的感覺,會極大地增加活著的樂趣。

……

一個人活著的價值,就在於自己可以做出選擇啊。在你人生的所有重大選擇上,爸爸都是最熱情的觀眾。

爸爸要再次謝謝你,在爸爸的下半生,你會演出如此吸引我注意力的戲劇給我看,這會使我遠離孤獨和無聊,而且在我的今生今世就已經延伸了我的生命。所以爸爸覺得,養兒養女,不是為了防老,而是為了觀看自己的一部分,活得比自己更豐富、更精彩。”

孩子天然愛父母,然而這種與生俱來的愛,現在卻更多地變成了倫理道德的壓力。如此純粹的愛,變成了一場“操場洗腳”的集體作秀,變成了“男默女淚”的催淚大戲,甚至變成一些“教育家”牟利的工具。

孩子並不懂,他們只是本能反感。但作為父母的我們不得不警惕這種趨勢。這種趨勢正在讓本應純淨的親情之愛變成孩子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感恩是美好的,但錯誤的感恩教育則不然。當感恩不是源於情感的自然流淌,而是源於某種壓力時,它已經遠離了感恩的本質。

放下教化孩子的執念,也許你會擁有一份真實、溫情的親子關係。

拓展閱讀(希望下面這些內容有助於你更深刻地洞察親子關係中的秘密)

感恩教育:小心!別讓愛成為孩子的負擔

小孩出生後,從父母那裡得到全天候的照顧:幫助他成長的營養食物;保護他不受外在威脅的傷害;用愛支持,在他學習的這幾年給予鼓勵等等。這個過程以各種方式持續,知道他或她成為獨立自主、自給自足的成人為止。

基本上,父母給於而孩子接受,這點很重要,你必須瞭解。從家族系統排列的觀點來看,只是單向的流動:整件事父母只能給予,整件事小孩只能接受。

就這個意義而言,親子關係是嚴重失衡的;同理,小孩永遠也無法直接回報大量賜予他的一切。父母給予的舉動其豐富性和時間長度都不可思議,很多人都視為理所當然。從兒女出生直到長大,父母都毫無停頓地持續給予;恩賜如此之多,是小孩永遠也無法回報的,只有感覺感激、表達感激才能彌補。

然而,最終小孩將會藉由再次付出這份恩賜——不是向父母,而是向自己的小孩,來報答他所得到的。大自然以這種方式將生命繁衍下去,一代一代下工夫,不只支持了個體的生存,也支持了五種的生存。

如我們所見,領受一份禮物會讓人極想回報同等價值的東西,但沒有小孩做得到。瞭解到父母做了什麼,卻又無法藉由報答來創造平衡,可能就是這個強烈的潛在驅策,讓小孩覺得自己必須為父母做一些意義重大的事。若父母痛苦或受苦,小孩會覺得難以忍受,可能會試圖讓父母從這個重擔中解脫——卻不瞭解沒有人可以揹負別人的重擔或宿命。

小孩試圖“幫助”父母時,會覺得自己從罪惡感中解脫了。但是他卻違逆了自然的撫養秩序,也就是小孩需要領受、父母必須給予。小孩反而成為了父母的父母,於是就將父母貶為孩子,顛倒了整個關係的本質。

我們也看到有的小孩對父母生氣,這也可以視為他們感到自己無法回報所領受的,(生氣)是另一種處理這種感受的方式。最終,這種失衡可能會把小孩推離父母身邊,小孩把怒氣當成一種離開的好理由。但這種離開成功僅僅是表面而已,因為只要我們對一個人生氣,就永遠無法真正離開他。怒氣和愛一樣,都是強烈聯結的關係。

因此我們在小孩身上看到這兩種模式:要不是對父母生氣,就是嘗試為他們做盡一切。這兩種都讓小孩繼續束縛著,無法真正分開。

處理這種情況自然且成熟的方式會是:對父母所做的深深感激,並表達出這份感激。這一方面讓我們與他們聯結,給我們韌性;另一方面,又讓我們分開,將我們留給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