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小心!别让爱成为孩子的负担

某小学操场上,人山人海,炎热的天气似乎并未阻挡学生们的热情。主席台上,一位中年男子手持麦克风,声情并茂,带着哭腔,大声地对着台下的小学生们说:

“在全世界,只有一个国家的母亲是最伟大的,就是我们中国孩子的母亲……”讴歌母爱之后,紧接着传来激昂悲壮的语调,教育孩子要学会忍受母亲发脾气,“情绪如果不发泄出来,我们的妈妈就会得精神病;母亲的情绪如果发泄到老公身上,老公不吃这一套;如果发泄到爷爷奶奶身上,爷爷奶奶会说她不孝;如果发泄到领导身上,领导会说她找死,所以,她只能发泄到自己儿女身上。如果妈妈的情绪不能发泄出来,她就会得很严重的病,他就不能更好地爱我们……”

台下的孩子们,可以说是“悲伤逆流成河”,哭得稀里哗啦,难以自已。

就在一周前,一段名为“朔州市实验小学学生,听取感恩教育集体痛哭”的视频在网上引起热议,很多网友非常不认可这种形式的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小心!别让爱成为孩子的负担

感恩教育:小心!别让爱成为孩子的负担

感恩教育:小心!别让爱成为孩子的负担

感恩教育:小心!别让爱成为孩子的负担

今天我们并不想一味放大:一次演讲会对孩子一生造成多么灾难的影响。但6·1儿童节刚过去不久,作为一名家庭教育从业者,我们更想去讨论和质问:

感恩本是美好的品格,但这种美好的品格,是被“教”会的吗?

感恩教育过犹不及,破坏亲子间自然真实的情感

感恩是一种非常好的心态和品格,但“感恩”是不是能够通过讲讲讲,不停的讲道理“教”出来,这点实在值得商榷。微博网友@南风和蓝 对此事评论道:“孩子和父母的感情本来是自然天然的,父母对孩子的爱本来是自然天然的,但把一种额外的“意义”强行灌输给孩子(如,父母对你付出牺牲不容易,父母生你是伟大的的苦难,父母之爱你怎么也还不完),诱导孩子放弃自然情感,向这些虚假的意义认同。这就是精神的诱导、绑架、强奸。”

正如这位网友所言,亲子之间的爱本应是自然流淌的。感恩之情,则孕育在这自然流淌的爱之中。孩子因深深感受到父母的爱、关注、尊重和呵护,对父母自然生发出一种感谢的情感,感恩来源于亲子之间真实温暖的关系。

真正的感恩,并非因为“我亏欠你,我要还债”,而是源于爱和尊重。凡是通过给孩子制造内疚感、沉重感和亏欠感来教育孩子感恩的,大多都事与愿违。

这样的教育不仅没有效果,可能反而还会破坏本来自然轻松的亲子关系,让这样的关系背负过多的负担。这样的感恩教育如果频繁做,反而会让孩子在内心甚至在生活中远离父母,因为没有人喜欢有负担感的关系。

第二,当孩子相信这份恩情自己无以为报时,他会选择逃离。充满歉疚的亲子关系给予孩子的沉重负担,只会让感恩两字消失无形。

除了空讲大道理,强行灌输价值观与意义,还有一类感恩教育,多半是利用孩子的天真无邪为其制造爱的愧疚感,进而形成情感绑架,并让孩子们认为“都是自己不好”“都是自己的错”。

然而,没有人喜欢亏欠的感觉。无论是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亦或是朋友关系,当一方感觉到自己无法回报另一方的付出时,他们内心往往会生出极大的无力感、自责感和歉疚感,这些感觉会让他们自我攻击,出于自我保护和防御他们很可能会远离这样的关系。

感恩教育:小心!别让爱成为孩子的负担

一位心理咨询师朋友和我说过这样一个案例:

来接受心理治疗的是一位高三的男孩子。他的父母说,孩子高一高二学习还是蛮好的,可到了高三,成绩突然一落千丈。原本性格开朗的儿子,开始变得沉默寡言,一回到家就把自己锁在屋子里,不愿意和父母说话,而且脾气越来越大,父母稍微嘘寒问暖他就会莫名其妙生气。经过这位朋友反复的沟通和对话,这个男孩终于说出了心里话:“我觉得我还不起。他们(父母长辈等)对我太好了,一切都围着我转,所有事情都为我的学业让路。我觉得我负担不起。我觉得如果我考不上好大学,我就是罪人。”朋友说,这个男孩子非常焦虑。父母越是对他好,他就越焦虑。他身上背负了太多还不清的恩情,这种沉重的感觉让他想要逃离父母,逃离这个家。

虽然这个案例比较极端,但类似的案例的数量,正在呈现上升趋势。尤其是独生子女这一代人,全家六口人(父母、隔代长辈)盯着这一个,所有人的爱、关注都灌注在一个孩子身上。孩子已经承受了太多他无法偿还的恩,如果灌输式、表演式的感恩教育再次推波助澜,会让孩子内心充满浓烈的、无法承受的愧疚和焦虑。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小孩是一个知道感恩的孩子,但如此用力过猛的感恩教育,不仅不能让孩子学会感恩,反而会破坏亲子关系,破坏孩子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性。孩子学会的不是爱父母,而是讨好父母;孩子不是因爱而善待父母,而是被愧疚和恐惧驱使去行使一些“形式主义的孝”。试问:没有了爱的流动和真情实感的“孝”又有多大价值呢?

别让爱成为孩子生命不可承受之重,真正有效的感恩教育,来自父母自身的行为。我相信绝大多数母亲,在孕育生命的时候,想的不是“养儿防老”,也不是孩子将来“知恩图报”,而是怀着即将迎接一个新生命的喜悦和期待,那是一种完全不求回报、没有条件的爱。

然而,随着孩子日渐长大,无条件的爱渐渐有了一些条件。比如听话、懂事、感恩、上进、学习好等等。当父母开始以牺牲自己的需求为代价来爱孩子时,内心的付出感也在渐渐累积。如果孩子争气还好,若是不如父母意了,得到的就是抱怨和指责,“我辛辛苦苦把你养大你怎么这么不争气?”“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你怎么不领情?”“要不是为了你,我才不会……!”孕育生命之处的喜悦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委屈和怨怒。在这样的关系中,父母痛苦,孩子感受不到爱。

到底是哪里出了错?让原本情感自然流动的爱变成了干枯的河床?这些父母担心,如果不进行感恩教育,孩子就会变得忘恩负义,人情淡漠。其实,我们大可不必为此焦虑。孩子很真实,他们天然忠于父母。如果你善待自己的父母,善待自己爱人的父母,对生活中的点滴怀有感恩之情,我们不用担心孩子将来不孝,更不用担心他们变成孤恩负德之辈。若我们自己尚无法做到心怀感恩,再多的感恩教育也只能变成适得其反的情感绑架。

我们会发现,那些不再恐惧“因为缺少说教,孩子就会忘恩负义”的家长,反而更能赢得孩子的爱和一份温暖的亲子关系

。他们往往并不认为孩子亏欠自己什么,他们反而觉得,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把一个生命带到这个未知的世界上,自己有责任和义务用爱滋养这个生命。怀抱着这样的认知和心态,他们对养育过程中的不如意有更大宽容和耐心,对孩子有更多的接纳和理解。他们没有赋予爱任何“伟大”“如山”的沉重意义感,但却向我们展示了爱的真谛。

感恩教育:小心!别让爱成为孩子的负担

中国著名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师曾奇峰曾在2007年给女儿的信中这样写道:

“我永远都不会跟你谈孝顺爸爸妈妈的事。因为我觉得,如果在你小时候我们对你很好的话,我们老了你自然会对我们好的;我不想把这样自然而然的事情,当成伦理道德的压力施加给你。就像我会自然而然享受美食,而不必总是给自己强调,不吃饭就会死去一样。自然的力量是很强大的,把孩子对父母的自然的爱,硬性规定成一个道德准则,是大家犯的一个最为愚蠢的错误。

我甚至不会对你说将来要对你的公公婆婆好,因为我知道,一个心中有自然而然的爱的情感的人,也会自然而然地爱她的爱人的亲人。这样的爱,可以给你幸福,也可以使跟你有关的人幸福。

你一定要问,这个世界上为什么有那么多对父母不孝的人呢?爸爸告诉你,孩子的不孝,是继发性的、反应性的。简单地说,一个孩子如果在小时候没有得到父母高品质的爱,那他或者她也就没有爱的能力,所以就对父母也没有爱了。

孩子出生时几乎就是一张白纸,爱和恨的能力,都是后来学会的,而学习的主要对象,就是父母。抚养你的确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你的一切都会成为我们担忧的焦点:成长、健康、饮食、安全、交友、学习、游戏,还有以后的专业、工作、择偶、婚姻和生育。

从你的祖父辈那里我们知道,这可是一个没有尽头的艰辛旅途呢。但你不必内疚,我想说的是,你带给我们的快乐,带给我们的活着的意义,远远超过了我们付出的辛苦。人生美好的地方之一是,你经常需要做出选择,而且,你事先并不知道,你的选择是不是最好的。这样的有点“冒险”的感觉,会极大地增加活着的乐趣。

……

一个人活着的价值,就在于自己可以做出选择啊。在你人生的所有重大选择上,爸爸都是最热情的观众。

爸爸要再次谢谢你,在爸爸的下半生,你会演出如此吸引我注意力的戏剧给我看,这会使我远离孤独和无聊,而且在我的今生今世就已经延伸了我的生命。所以爸爸觉得,养儿养女,不是为了防老,而是为了观看自己的一部分,活得比自己更丰富、更精彩。”

孩子天然爱父母,然而这种与生俱来的爱,现在却更多地变成了伦理道德的压力。如此纯粹的爱,变成了一场“操场洗脚”的集体作秀,变成了“男默女泪”的催泪大戏,甚至变成一些“教育家”牟利的工具。

孩子并不懂,他们只是本能反感。但作为父母的我们不得不警惕这种趋势。这种趋势正在让本应纯净的亲情之爱变成孩子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感恩是美好的,但错误的感恩教育则不然。当感恩不是源于情感的自然流淌,而是源于某种压力时,它已经远离了感恩的本质。

放下教化孩子的执念,也许你会拥有一份真实、温情的亲子关系。

拓展阅读(希望下面这些内容有助于你更深刻地洞察亲子关系中的秘密)

感恩教育:小心!别让爱成为孩子的负担

小孩出生后,从父母那里得到全天候的照顾:帮助他成长的营养食物;保护他不受外在威胁的伤害;用爱支持,在他学习的这几年给予鼓励等等。这个过程以各种方式持续,知道他或她成为独立自主、自给自足的成人为止。

基本上,父母给于而孩子接受,这点很重要,你必须了解。从家族系统排列的观点来看,只是单向的流动:整件事父母只能给予,整件事小孩只能接受。

就这个意义而言,亲子关系是严重失衡的;同理,小孩永远也无法直接回报大量赐予他的一切。父母给予的举动其丰富性和时间长度都不可思议,很多人都视为理所当然。从儿女出生直到长大,父母都毫无停顿地持续给予;恩赐如此之多,是小孩永远也无法回报的,只有感觉感激、表达感激才能弥补。

然而,最终小孩将会藉由再次付出这份恩赐——不是向父母,而是向自己的小孩,来报答他所得到的。大自然以这种方式将生命繁衍下去,一代一代下工夫,不只支持了个体的生存,也支持了五种的生存。

如我们所见,领受一份礼物会让人极想回报同等价值的东西,但没有小孩做得到。了解到父母做了什么,却又无法藉由报答来创造平衡,可能就是这个强烈的潜在驱策,让小孩觉得自己必须为父母做一些意义重大的事。若父母痛苦或受苦,小孩会觉得难以忍受,可能会试图让父母从这个重担中解脱——却不了解没有人可以背负别人的重担或宿命。

小孩试图“帮助”父母时,会觉得自己从罪恶感中解脱了。但是他却违逆了自然的抚养秩序,也就是小孩需要领受、父母必须给予。小孩反而成为了父母的父母,于是就将父母贬为孩子,颠倒了整个关系的本质。

我们也看到有的小孩对父母生气,这也可以视为他们感到自己无法回报所领受的,(生气)是另一种处理这种感受的方式。最终,这种失衡可能会把小孩推离父母身边,小孩把怒气当成一种离开的好理由。但这种离开成功仅仅是表面而已,因为只要我们对一个人生气,就永远无法真正离开他。怒气和爱一样,都是强烈联结的关系。

因此我们在小孩身上看到这两种模式:要不是对父母生气,就是尝试为他们做尽一切。这两种都让小孩继续束缚着,无法真正分开。

处理这种情况自然且成熟的方式会是:对父母所做的深深感激,并表达出这份感激。这一方面让我们与他们联结,给我们韧性;另一方面,又让我们分开,将我们留给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